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探讨

[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身体的成长、发育、体质健康及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正确处理好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关系,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探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24 — 02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文化条件不断改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而某些现代生活方式,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现代文明病日渐增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所以,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健康,也更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维护和改善健康状况。

众所周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体育对人们终身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中的主战场作用,探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体育在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不间断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总称。 “终身体育”最早提出的是日本,就是说,一个人要终身接受体育的指导和进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使人一生中都保持健康的良好的体质水平,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和体育的教养水平。“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对体育的价值观、体育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长远意义。

每个人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都要经过学校教育,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无疑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特殊阶段,其主要功能是为终身体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准备(包括兴趣、态度、能力、方法、技能),实现各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同时瞄准历经一生的“终身体育”目标,其内涵主线都指向学生步出校门后的“终身体育”。体育教育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只有通过这些最根本的培养才可能使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节奏,这也是强调“终身体育”的宗旨与目的〔1〕。

体育教育要在“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态度、能力和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认清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认清终身体育在宏观的理论层面和微观的操作层面对学校体育的指导意义,充分发挥体育在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北京体育大学著名体育理论专家刘绍曾教授认为: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必须服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如从终身体育角度看,体育课上成围棋、桥牌课是可行的,但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看,又是不可行的。因为学生的运动不足,肥胖、近视眼增加,肺活量、耐力素质下降,如果体育课再坐着下棋、打牌,运动量更加欠缺,健康状况会进一步恶化,不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2〕。因此,正确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二、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从激发和保持体育兴趣入手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人们行为习惯的内驱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开始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主要动机是为了出健康,锻炼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体育锻炼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而是运动给其带来的乐趣,正是体会到了体育运动的这种愉悦感,所以才能坚持下去。体育课程是实施学校体育的重要载体,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尤为重要。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当下升学和就业的压力面前,因为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升学、就业和个人发展直接关系不大,学生往往会忽视体育课,而把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其他课程。假如学生缺乏对体育的兴趣,就不会很好参与其中,更不可能坚持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比教授运动技能更为重要〔3〕。学生只有产生运动兴趣,才可能通过锻炼来掌握运动技术和提高体育能力,才可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尽管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可是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并不是很重视,即使在校体育学习十多年,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他们中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得到良好的体育体验和感受,没能培养出他们的体育兴趣。可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即使学生学的运动技能再精湛,技术动作再规范,如果他们对运动没有兴趣,不能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学了也是白学,学了也是无用。因此,体育应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教学中遵循与学生合作与互动的理念,注重个性发展,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的学习内容,淡化竞技性和成人化,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4〕。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论认为,个性化教育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现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通过有目的的锻炼培养,使其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天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有充分施展的余地,必须为他们的表现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得以充分体现。

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体育教学有别于运动训练,不能把学生所必备的基本身体素质要求与为了获得某项运动成绩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等同看待,而应根据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来选择学习内容、制定标准、规定达到的水平,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练习负担,让学生轻松地运动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成为体育学习的成功者。

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普遍情况。如篮球、足球本来是趣味盎然的项目,但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这是因为教师上课,总是整队、操练、讲解、示范、预备姿势等一套,光组织教学就十几分钟,然后控制动作节奏和活动量,自认为这样最科学、规范,然而这样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兴趣全无。我们要认真理解功利体育和体验性体育的不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能过于追求程式化。对学生而论,重要的在于参与,学校体育课只要有利于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健康,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都可以选〔5〕。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每项运动项目都能达到健身的目的,教师只有不泥古,不守旧,灵活机动,开拓创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能在运动中得以展现并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进而热衷一项体育运动,掌握一项运动技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三)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竞争性,学生交往的频繁性,技术动作的危险性,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等特点。体育教学正是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诸如“学会了”的愉快、“提高了”的欣慰、“获得了”的开心和自豪,“成功了”的兴奋和喜悦,以及在体育运动中“集体力量”与“自身价值”的体现,“锻炼”的舒适愉悦感、“观赏”的享乐满足感等等。也正是基于这些,学校体育教学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是客观的先天条件,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区别对待,提高其运动能力和水平,让他们体验体育的乐趣。对那些运动能力差,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更是要耐心的进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自信心,努力克服运动时的心理障碍。同时重视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尽管自已不是体育运动中的佼佼者,但可以成为优秀的组织者和享受体育的参与者。注重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能够调节自我,摆脱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少批评多鼓励,即使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能让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体育学习的成功者,从而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正是这种对体育的成功体验,让学生喜欢体育课,能积极参加到运动中来。教师要加强帮助与指导,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终身体育练习信心

众所周知,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肌肉力量增强、精力充沛、自信心增强,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方面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对身体表象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自己运动能力、身体外貌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椐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6〕。教学中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形体的塑造,有利于提升他们对自己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的信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终身体育练习的信心,为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欧阳萍.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

〔2〕吴建新.高校体育应在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开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9,(02) .

〔3〕尹干闽.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培养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沈东根.开展体育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科学大众,2009,(04).

〔6〕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

〔责任编辑:孙文政〕

推荐访问:体育 终身 探讨 培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