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摘要]通过对石首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状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发现农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文化素质低等问题。着重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品牌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 石首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石首市农村居民纯收入现状分析

1.1 收入增长态势分析

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态势来观察,在2006年至2015年,累计增幅达到10027.47元,提高了286.5个百分点。2015年和2014年收入分为13528元、12477元,增长率分别为8.42%和26.79%,增加额从2636.25元下降至1139元,差额为1497.25元,在增速缩小了0.18倍的同时差距也扩大约3.2倍,见表1。

1.2 从石首市农村居民各项收入的占比来看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5年增长至13528元,工资性收入4719元占35%、家庭经营性收入5900元占44%、财产性收入300元占2%、转移性收入2609元占19%。从2006~2015年这十年中,增长最多的是转移性收入,提高了9.94倍,紧接着是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了3.6倍。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为58%,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例分别是35%、6%、1%。

1.3 从各项结构性收入产生的贡献来看

2006年纯收入的增加值是上一年的0.14倍,增加额为490元,2015年的增加额达到1051元,但增速却缩小了0.18倍。家庭经营性收入在2006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2015年增长了6.33个百分点,扩大了3倍。工资性收入保持着缓慢的增长趋势;而财产性收入无明显变化;转移性收入在2013~2015年增幅比较明显,从4.23元增涨到2015年的19.29元。

1.4 从石首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产业结构来看

2006年,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175.93元,非农产业收入为311.14元占14%,第一产业纯收入为1864.78元占86%;2010年,家庭经营性收入为4055.09元,非农产业收入为469.96元占11.6%,第一产业纯收入为3585.94元占88.4%2015年,家庭经营性收入为5900元,非农产业收入为1086元占18%,第一产业纯收入为4814元占82%。

2 石首市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2.1 農村基础设施薄弱

绝大部分农业基础设备使用年限过久,例如:水渠挖掘机、水泵站、排污泵和大型谷物收割机器等器械老化陈旧以及破损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对农作物的收割、灌溉和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产生了不良效果;另一方面农田用地堵塞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一是从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比重来看,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基于2015年的统计数据,第一产业和非农产业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2%和18%,其中,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高达92个百分点,说明石首市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二是当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的种植业。由于农民思想观念保守,不愿意外出打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来维持基本生活,而传统种植业的附加值很低,难以保证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3 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以小型的农业生产为主,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收入用在了孩子上学和看病的问题上,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农村的经济停滞低效;而工业作为提高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提升城镇居民收入独有优势,政府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到城市尤其是大型工业化的建设中。加速刺激城镇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使石首市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2.4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针对石首市2015年度全市农村住户劳动力就业与流动情况调查,石首市农村居民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人口为57864人,其中,小学或者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占18.72%,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农民工的有37947人,占65.58%,高中文化程度的有7331人,占12.6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753人,占3.03%。由于文化有限,许多农民只能在大城市从事简单的工作,获得的工资普遍偏低,农民年工资在10000~20000元的占37%;年工资在20000元以上的只占5%,严重滞后了石首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2.5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一是石首市的农业生产是一些分散的小规模农业,不利于形成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无法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二是石首市在食品生产行业中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甚至连商标和品名都没有,导致石首市的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变得更加困难。三是畜牧加工业还属于空白领域,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没能有效的发挥,区域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3 影响石首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原因分析

3.1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一是政府对农村的投入经费不充裕,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工业化发展,在郊区修建了许多厂房并引入大量工业器械,认为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加快石首市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不是依靠农业。二是农业设备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维修。农业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会受到磨损,同时大部分机器更新换代慢,那些陈旧的机器设备的生产效率远远比不上现代化农业技术装备。

3.2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一是由于石首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完备和工业化发展落后,在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固执以及缺乏科学知识的条件下,使农民普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生产活动。二是农民缺乏冒险意识,把资金都握在手中。由于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投入需要建立厂房、引进大量的机器设备以及技术人员和工人,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还具有高风险,所以农民不敢轻易投资。

3.3 农业生产水平低

一是农村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来指导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低,不能提高农村的工业生产效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使农村的工业效益大大降低。二是城市的工業水平比较发达,经济增长迅速,促使大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素质较高的农民普遍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而留在农村更多的是一些体弱的中年妇女、小孩和老人。

3.4 受教育机会不公平

一是现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导致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成本对于每一个农民家庭来说都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对于收入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来说负担过重,不能保障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初等和高等阶段的学业。二是政府在各乡镇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农村教师资源紧缺。不仅教学环境差,而且享受不到良好的教学资源,削弱了农村学生上学的积极性,使农民子女在学习中所取得的预期效益很低,远不如城里的小孩。

3.5 缺乏特色品牌

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产品高质量和多样性,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缺陷,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都是一些初级的农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品种达不到多类型和优质的要求,无法形成特色农产品。二是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接纳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依旧按照传统种植方式,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低,而且没有形成产业链,是典型的粗放经营模式。

4 提高石首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

4.1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实施调关、桃花山和小河等7个乡镇水利项目投资,计划修建7处大中型水泵站,维修加固涵闸11座,疏挖河道预计达到22.5km。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工作装备的投入,努力改善乡镇农民农业的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鼓励农民进行“大棚种植”。一方面大棚种植使瓜果蔬菜处于温室中,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受季节的限制,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农户的收益。三是加快周边乡镇的道路维修和建设,把村村通客车作为石首市未来三年内的奋斗目标。

4.2 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首先,对新厂、东升、南口和调关等乡镇的农民进行一次抽样调查,随机选取300个农民作为新型农民的培养对象。其次,安排30名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下乡调研,对当地农民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农业技能和市场知识。

4.3 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当地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石首市“吉象木业”、“劲牌酒业”等知名企业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把“吉象木业”优先发展成我市的龙头企业。二是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把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如“笔架鱼肚”、“小河有机芦笋”、“东升野鸭”和“桃花山土鸡蛋”等,以规模化的经营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通过互联网、电视和广播等各种途径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石首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4.4 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稻虾连作”。石首市湖泊面积很大,其中水稻田近2.67万hm2,具备养殖小龙虾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稻虾连作”的面积有1.67万hm2。如今政府应该引导农民积极实施“稻虾连作”,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二是石首长江沿岸以及公路两旁都种植了大量的杨树,而地板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树木。“吉象木业”是我市一家大型板材加工集团,在国内市场口碑不错,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鼓励村民种植杨树,通过对树木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吉象地板的价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必源.对湖北省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6(07):21-22.

[2]童俊,彭必源.关于湖北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9(04):64-65.

推荐访问:石首市 收入分配 农村居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