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摘 要: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直接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需要以更大的智慧、魄力和勇气推进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分配制度改革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工薪阶层难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强资本、弱劳工”状态表现突出。劳工收入赋税重,非劳动收入负担轻,工薪成个税主体,投机和继承收益不征税。部分民营企业想方设法压低员工工资收入,部分国有企业大量使用编制外员工,并且同工不同酬。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垄断行业工资水平过高,挤占群众利益;国企经营者收入过高,与普通职工差距过大。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劳动者缺乏话语权。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公务员工资缺乏统筹协调。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偏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二)城乡居民之间、地方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虽然政府出台了个人收入调节方面的一些政策,我们认为它只起到了一种抑制差距扩大的速度,但并没有改变差距扩大的趋势。比如,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大幅度地提高增加农民的补贴,提高农民的收入,过去这种差距大幅度扩大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并没有改变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继续拉大。再往下分析,个人的收入不是用来消费就是用来投资,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较高,但是缺乏可消费的资金;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较低,消费不了的那部分收入就只能用来投资。改革前的中国是一个收入水平较为平均的社会。我们还发现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目前我国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高收入群体的需求结构。高收入群体已经进入了大量购买服务业产品的消费阶段,而服务业又正好是一种高度垄断的低效率的供给不足的行业,从而产生了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低的问题。

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因素导致的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并通过“两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率先加速。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扩大了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此外,城乡二元结构也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采取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的政策,使农村与城市存在明显的界限。

(二)体制因素导致的收入差距

分配体系不健全等体制性弊端是导致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一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合理的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的正常增长机制;在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有待健全机制,调解功能有限。

(三)制度因素导致的收入差距

对个人收入最具有调解效力的是个人所得税,但从我国现行的税种结构来看,个人所得税不占主要地位,公民个人纳税意识淡薄,个人收入特别是无形收入难以查实,使得个税在调节收入大打折扣。其次,消费税、遗产和赠予税在调节方面也有其特殊作用。我国目前还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不规范,使得收入分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

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着力点:还富于民

1、尽快制定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我国进入“不分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年,我国以“做大蛋糕”为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发展方式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实现了“供给管理”的预期目标。当务之急,应加强“需求管理”,“分好蛋糕”,方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做大蛋糕”。

(2)“分好蛋糕”需要尽快制定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要“分好蛋糕”,目的在于实现“民富”。从当前的矛盾看,重点在于改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的格局,扭转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客观上要求实施惠及全民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2、社会再分配要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对困难群体的支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要把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二是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三是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二)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径:体制创新

1、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只有从体制上实现“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才能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各级政府的理性选择,才能真正使经济建设性财政向公共财政转移;二是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责任与中央地方分工体制改革相结合。中央原则上负责经济社会外部性覆盖全国范围的公共服务,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外部性覆盖各自辖区内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应关注辖区内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2、在采取各种措施处理社会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利益协调的基础。基本公共服务是保证社会公平的底线,是社会安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建设为基本途径;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配合。

(三)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政府转型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从根本上说还处于国有垄断的状态。这些领域只是在收费环节上市场化了,在供给环节并没有市场化。应当充分估计公共服务在缓解贫富差距中的重大作用。比如,教育的不平等对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很大影响。应当从我国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客观现实出发,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

推荐访问:分配制度 试论 收入 改革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