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学习,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现代教学论演绎,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极具现实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其育人使命、课程特性、内容方法、实践策略等方面与参与式教学有诸多契合点。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对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有巨大的创新空间。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参与式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0-04

参与式教學是国家教育政策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教学论演绎,也是新时代培养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主体性、社会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是参与式教学最合适的施展平台。本文试图从发掘参与式教学的思想内涵出发,探索这一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一、参与式教学思想再认识

(一)参与式教学本真再认识

一般的看法是,参与式教学是个典型的舶来品。它发端于教育领域之外,“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在国际援助中提炼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学培训方法”[1],作为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参与式教学被引入中国”[2]。参与式教学的创生不过50多年的历史,引入中国不到30年,可以说是个新事物。西方国家引用、创立参与式教学的基本背景是针对强调教师和书本作用的教育不适应当时欧美产业革命的需要[3],本质上是对束缚于课程、课本、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革新。从参与式教学的源流及初衷来看,参与式教学的核心诉求并非针对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是源于对“书斋式”封闭的教育教学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革。随着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深入,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有效方法。

(二)参与式教学理论再认识

参与式教学对教育教学的理论贡献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思想找到了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论。主体性、个性化教育是有史以来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千年寻求解答的难题,参与式教学真正把学生纳入主体地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激活学习的主动性;二是丰富和充实了“参与”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新元素、新素养的内涵。“社会参与”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构成之一,“参与”与“文化”“自主”共同构成当代教育教学聚焦的核心元素。同时,作为教育学意义的“参与”,本身具有行为训练、能力养成、创新品质等丰富的教育内涵,参与式教学是彰显“参与”教育学意义的最直接的实践路径;三是将育人规律从传统的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拓展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参与式教学拓宽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主要因应知识学习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视野,使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呼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决策”[4]成为教育教学方法产生的重要来源。

(三)参与式教学实践再认识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世界范围内人才培养的热门课题,就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来看,无论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科教融合、协同创新,还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亦或是中小学领域流行的创客教育、steam教育,它们的共同特点可归纳为三个关键词:跨界、参与、实践,这其中,跨界是学习的新内涵,参与是学习的新方式,实践是学习的新平台,是封闭的课程、课本、课堂无法比拟的。参与式和体验式、探究式教学都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其共同要旨是强调学习的主体性。所不同的是,参与式教学一般运用于学生可实操的教学主题,典型的如生活教育、社会实践、小实验等;体验式教学一般运用于离学生生活和现实较远的教学主题,典型的如法官、律师、历史人物等角色体验或异域风情体验等;探究式教学则一般运用于未知、未解、未来教学主题。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参与式教学的多维契合点

(一)育人价值的契合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强,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5]。其育人价值突出表现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等主题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人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和谐统一,这种“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也是参与式教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同时,道德与法治本身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两个基本行为规范对人们行为的共同要求,这就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生活导向和实践行动导向。

(二)性质目标的契合点

当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尚未研制出台,主要依据是2011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从“三标一纲”对课程性质、特点及目标的表达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追求有良好道德、有社会意义、有法治意识的生活教育,强调社会生活能力养成和正确行为导向,这与参与式教学“要求促使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多方面得到整体的提高”[7]的价值追求,以及注重“主体性、自觉性、选择性”[8]的特征可谓同音共律。

(三)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9],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10],教材的内容体系紧扣社会生活渐次扩展的层面进行建构,充分表达了课程的社会生活属性。显然,社会生活教育是不能囿于课本、课堂的,“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限于课堂和学校”[11],走进社会生活应成为本课程重要教学方法和路径选择,走进社会生活就意味着参与社会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参与式教学不仅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会参与”还是教学内容本身,这就为参与式教学提供了更加生动、更有内涵的施展空间。

(四)教学方法的契合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讲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取材”“知行合一”,“注重学习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的教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设计,组织、参与、引导”。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要求“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也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可见,“参与”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关键词之一。

三、参与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例解

如何使参与式教学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方法,并同时使得“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该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呢?这里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

(一)“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设计简介

“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分为“生活处处有规则”和“守规则要自觉”两个部分,实际上就是两个课时的安排。从有规则到守规则,两个课时之间既是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的学习阶梯建构,又显示其行为导向、实践运用的生活价值取向。三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这个年龄,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育,萌发摆脱规则约束的冲动,一般情况下,他们对规则的冲撞从课堂开始、从学习开始,从家庭生活开始。但这也正是规则教育的良机。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了如下目标:知道规则及其意义;懂得人人都要守规则;培养对规则的尊重意识,养成自觉守规则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是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及其意义,培养自觉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难点则是培养尊重规则的意识和态度。

本课教学总体形成由有规则,到守规则,再到尊规则的螺旋递进的教学脉络。首先,认识处处有规则是本课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逐步拓展至社会道德和国家法治层面。其次,学习自觉守规则是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支点,关乎本课教学的实效性。再次,培养尊重规则的意识和态度是难点,也本课教学高度的标志。要义是让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是维护社会良好秩序、呵护人们幸福生活的法宝的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规则

1.教学导入(5分钟)。开展老鹰抓小鸡游戏。

自定规则1:学生自定游戏人选产生的办法

教师指引:提出制定规则方法,指导学生自定规则活动。

制定规则指引:原则——大众参与、公平公正、民主决策、共同遵守;内容——人选、时限、要求或标准、奖惩办法;方法——提出方案-讨论商议-民主表决-遵照实施

2.主体活动环节(30分钟)

(1)发现规则的意义(5分钟):承接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的作用。

教师提示关键词,如大家的约定、共同遵守、公平、秩序等,引导学生发现、提炼规则的意义。

(2)找规则(6分钟):学生4人小组自选“伙伴、学校、家庭、公共场所” 任意领域,通过经验、观察、网搜开展合作探究并进行展示。

自定规则2:学生自主商定合作分工、展示的规则。

3.写规则(6分钟):聚焦社会生活规则,教师展示口哨、铃铛、标线等与规则有关的实物或图片,启发学生写出相应的社会规则,看谁写的多。

4.体验规则(8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校园和公共场所规则小剧场,体验对比有、无规则的生活,深化对规则积极意义的认识

自定规则3:自定优秀表演团队的选拔规则。

5.拓展规则(5分钟):播放视频“村规民约‘约’出美丽乡村”新闻,师生共同提炼社会生活规则的现实意义;视频展示十九大报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内容,感受社会道德和国家法治。

3.活动小结(5分钟)。由个人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总结学习表现与收获。教师提出如何自觉守规则的问题,启示下节课学习内容。

自定规则4:自定推选个人、小组代表发言的规则。

第二课时:自觉守规则

1.教学导入(5分钟)。模仿新闻视频,由学生主持“迟到的小学生,一个人的升旗礼”新闻播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自觉守规则行为。同时,链接《国旗法》相关内容。

自定规则1:遴选主播人选的规则。

2.主体活动环节(30分钟)

(1)全班讨论(5分钟):承接导入,讨论小学生独自升国旗的行为体现了哪些美德?教师要特别提示尊重国旗、遵守国旗法等爱国主义和守法的美德。

(2)情景演绎(9分钟):分小组讨论教材中不守规则的三个情景,增加“快迟到了”情景。教师从不守规则的心里活动角度进行提炼归纳,点明图方便、从众、侥幸、赶忙等不守规则的心理,同时拓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慎独”。

(3)行为训练(8分钟):组织学生开展自觉守规则行为训练,如公交车上、如厕、无人店、指示标志前、带宠物等。

自定规则2:制定推选最佳表演者的规则。

(4)配图续写(8分钟):有规则的美好生活畅想。教师给出选题,小组合作配图续写。如“每个人都爱护环境讲卫生,我们的村庄……”“每个人都爱护野生动物,我们的家园……”“每个人都尊重公共秩序,我们的生活……”。

自定規则3:制定择优展示交流的规则。

3.活动小结(5分钟)。由个人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总结学习表现与收获。教师总结自觉守规则的美好,指导学生制定自觉守规则行动计划。

自定规则4:自定推选个人、小组代表发言的规则。

(二)“生活离不开规则”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参与式教学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系列学生主体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实践体验、行为训练等活动中,发现规则、探究规则、感悟规则、自觉遵守、尊重规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从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规则渐次拓展至社会道德和国家法治层面,有效达成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参与式教学价值与本课程价值的内在统一。

在本课2课时设计中,共融入8个学生自定规则。由此,使规则不仅在学习中,更在实践中,有效深化了规则教育的内涵及生活运用价值,创新体现“学习即参与,参与即学习”的参与式教学思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参与”本身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

同时,本课教学设计聚焦重大时事主题,及时融入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等题材,使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时代主题密切接轨。这本身也是一种“参与”,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

可以说,这一教学设计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及其丰富内涵,使得“参与”不仅成为本课教学方式方法,而且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孔龙,张鲜华.参与式教学的国际借鉴与实施路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96.

[2][3]刘洪深,王倩玉.参与式教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职业时空,2014,10(4):61.

[4]罗伟其.遵循规律,建设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J].教育研究,2013(1):29.

[5][6][9][10]教育部介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EB/OL].(2017-08-28)[2018-05-20]. http:///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201708/t20170828_312495.html.

[7]钟有为,黄伟.“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4):121.

[8]于波,李秀双.参与式教学的目标设计[J].教师教育学报,2014(4):11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與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推荐访问:学中 参与 式教学 治教 道德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