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煤矿风险预控管理

为了促进煤炭企业隐患整改,强化煤炭企业风险控制,切实推进煤炭企业不断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2005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共同组织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开展了以实现煤矿本质安全为目标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科研攻关,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煤矿特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2007年,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神华集团神东分公司上湾矿成功试点。目前,该管理体系正在神华集团所属50多个生产矿井全面推广实施,并在全国其他煤炭企业试点。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安全生命周期中,对煤矿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析,继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减少、控制风险。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人机环管(即人、机械、环境、管理)的最佳匹配,实现本质安全化。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一)采用工作任务法

危险源辨识是指对生产系统和生产活动中可能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危害因素)的识别。在实际工作中,危险源辨识方法很多,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采用了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法是针对每项工作任务和工序,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内容综合在统一的表中,形成的一种应用简单而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基本模式如表1所示。

图1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表1工作任务分析法基本模式

方法要求,首先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辨识出每项任务、每道工序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其次,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为:特别重大、重大、中等、一般、低风险5个等级),评估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最后,为预防风险转化为事故,要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评估的风险等级,从技术和管理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标准,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险源。

通过危险源辨识,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风险预控的标准和措施,明确生产管理的要求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为便于员工学习掌握,还可将企业各项任务和工序的风险管理标准及措施制成安全工作程序卡片,当员工从事某项具体工作时,只需掌握本项任务和工序的标准及措施。例如,液压支架工只要学习掌握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上的内容并认真执行,就可以保证作业的安全。表2为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

(二)借助信息系统

监测是现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生产是动态的,生产条件和状况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现场危险源和有关人机环管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监测,采集动态信息,并及时传递到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监测,一方面监督标准和措施是否得到正确落实并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准确掌握生产条件和状况的变化,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第三是当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是风险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按照系统预先设定的风险等级,风险管理部门要按照流程进行动态评价,当出现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发出危害预警。相关部门按照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处理,根据反馈信息再进行评价,判断是否需要解除警情或降低、升级风险等级。通过进行危险源的升、降级管理,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如表3上湾煤矿危险源监测预警表所示。

(三)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审核评价

现场风险预控管理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审核,包括企业内部审核和上级管理部门外部审核。通过审核,发现存在的隐患、漏洞,明确当前安全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查找体系本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

在此过程中,制定审核标准和评分方法是做好评审的重要条件。为审核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煤矿是否达到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总体要求,企业应建立综合性评价标准,按照四级指标进行考核。第一级指标分为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生产系统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5个部分,二级指标包括28个系统,三级指标包括214个元素,第四级指标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表2 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各种安全管理方法的优点,是一套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的全面、系统、可持续改进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比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预控

这套体系注重从生产现场做起,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事故机理分析法,全面、具体地辨识各项工作任务、各道工序中存在的人机环管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从而明确了管理对象;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评估,确定了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危险等级,从而明确各生产环节安全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上湾矿试点期间,对全矿234项任务全部进行了风险辨识,辨识出的危险源共有1万8711个。其中,人员方面的危险源1422个,机器设备方面的危险源267个,环境方面的危险源102个,管理方面的危险源80个。通过对234项任务进行的风险评估,共确定重大风险任务32项,中等风险任务159项,一般风险任务43项。通过全面的风险辨识和评估,从源头上有效地解决了隐患排查不彻底、管控对象和管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实现了关口前移、超前预控。

(二)解决了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

体系注重要求每个员工将自己本岗位的工作做好,从而实现个体保证整体的目的。体系涉及到的各类管理条款尽管达70多万字,但按照工作任务和岗位进行分类后,针对每个岗位人员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则简洁明了,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具体作业人员只要把工作卡上属于自己的工作要求和措施掌握了,就可以规范作业,因此,现场的针对性特别强。

上湾矿试点中制定了47个管理程序、36项管理制度,以及全矿的岗位标准和考核标准,使每个危险源都有对应的安全措施,具体操作人员对自己岗位的具体要求一目了然,大大增强了体系的可操作性。再加上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自始至终参与了危险源的辨识、管理流程的设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既是管理体系的设计者,又是管理体系的实践者,所以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管控措施等应知应会的要求,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这样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场培训针对性不强和安全管理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

(三)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煤矿的安全管理

体系总结出一整套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密切结合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系统评价等管理要求,更清晰、更具体地明确了管理对象、管理程序、管理重点、管理措施和管理目标,形成了一套以风险预控为基础的闭环管理模式,所以适用于任何类型、任何条件下的矿井。

对于不同矿井来讲,隐患的类型、数量和风险等级虽然不同,但是辨识风险的方法和管理理念完全相同。条件好的矿井隐患可能少一些,危险等级可能低一些,风险预控管理也就相对容易一些;条件差的矿井隐患多、危险等级高,采取的预防技术复杂,而只要全面实施这套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就能够解决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四)深化了安全质量标准化

体系是在继承我国现有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与当前煤炭行业深入开展的质量标准化建设紧密相关又有所不同。

煤矿质量标准化通过量化的标准,系统地概括了煤矿安全生产对各环节各专业的工作要求,强调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目标化,是加强煤矿基层和基础工作的有效手段,对于改变事故多发、管理粗放、工作标准低下、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推动煤矿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则提供了一套适应我国煤矿特点的管理方法,其在吸收质量标准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辨识,强化流程管理、过程控制,突出了管理的超前性,使标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更利于落实, 因此是对质量标准化的深化与提升,能推动质量标准化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五)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

为考核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评价煤矿是否达到了体系总体要求,体系还建立了综合性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一是注重过程考核,不仅考核措施落实的效果,还考核是否建立了措施落实的流程和制度,确保危险源防控落到实处;二是注重动态考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持续改进;三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管理软件在评分时克服了人打分时的主观偏差,使评分更加客观公正;四是具有预警功能,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自动形成预警信息,发出危险警告,直到有效处理为止。

实践证明,风险预控管理从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直至最终的管理目标,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煤炭企业通过实施风险预控管理,能够集中解决隐患排查不彻底、责任落实不到位、操作程序不清晰、管控重点不突出、管控措施不得力、现场培训不扎实等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途径和长效管理机制。(图片由国汉君提供)

表3上湾煤矿危险源监测预警表

编辑余茂君

推荐访问:煤矿 控管 风险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