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院校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构想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为农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建设信息服务系统的设想和预期目标,以期为新农村信息服务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农业院校;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本体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657-04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New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Agricultural Colleges

ZHAO Hong-liang,ZHANG Wen,HOU Li-bai,GUO Ming-shun

(College of Agronomy, 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1,China)

Abstract: An idea that to prope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was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s to provide good information servic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s the supply-sid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a unique advantage in tha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deas and anticipated target was expounded. It w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new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the new countrysid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ntology

1 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1 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这是中共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惠及亿万农民的重大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是当之无愧的主体。农民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在之前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民“保守、没有开拓精神,科技文化素质低下”进而容易导致贫困[1-4],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农民贫困的另一诱因:“信息贫困”。相比较而言,农民无论是在信息获取、信息收集,还是信息采用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或仅处于较低的层次。所以面向农村、农民的信息系统建设应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信息服务功能的当务之急,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没有实现社会信息化,“信息鸿沟”现象仍很普遍。农业管理者和生产经营者进行科学决策,建立科学的农村市场体系,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等都需要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因此,迫切需要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三农”发展。

通过构建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及时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文化知识和市场供求信息,进而为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加收入和科学决策等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农民所需要的信息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一般也都是亟需的信息,需要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他们手中,所以信息服务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等重要。目前我国面向农村、农民所能提供的信息服务多是静态的、零散的,一般来说实时性、时效性还不强,不能在农民需要时第一时间及时提供,而且信息服务的类别还较为单一,只能提供某一领域或者某一环节的信息服务,不能做到全面、系统的信息指导或服务。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是农民自己寻找各种途径,尚不能很好地辨别信息真伪,也没有明确的信息服务机构和组织可以咨询,而且获取的信息都是零散的,不能较好地解决农民所遇到的生产问题,同时获取的渠道、途径也较少,一般都是亲友间的相互交流,停留在经验的阶段,没有科学的指导和服务,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这样获取的信息不仅利用价值不高,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甚至有时会给农民造成损失,背离了农业信息服务的初衷和原始动力。

开展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科技信息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得科技成果能迅速有效地应用到农业、农村中去,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规划决策和技术指导,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保证和技术支撑。

1.2 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1.2.1 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需要 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方向,使得农业发展处于科技的指导之下,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实现的过程,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1.2.2 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就是一个良好的农民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倡多元化的服务,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是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多种媒体和服务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方式的长处和积极意义,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服务。

1.2.3 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需要 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的贫困主要是由于“信息贫困”造成的,农民不是不想应用新技术,而是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信息。而且农民的小农生产方式限制了其对信息的需求和摄取,导致其对需求信息的种类和类型不甚清楚,进而造成信息意识的淡薄。而以往的信息服务一般较少考虑和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特点和规律,往往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进行信息的发布,当农民认为所获得的信息并非自己所需时,就会对信息服务失去兴趣。产业技术服务共享信息平台建设就是面向农民提供的一种服务新形式[5],考虑到农民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亟需的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提供科学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6-9]。

1.2.4 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是创新农技推广新模式的需要 农技推广就是将科技知识向农民扩散的过程,农民实时咨询系统可以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是一种农技推广的新模式。实时的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农业创新技术的及时扩散和拓展扩散范围,而且这种扩散是一种跳跃式的扩散。同时,这种模式还可以促进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之间的关系,使得农业新成果能很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中。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农技推广的各种方法,如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体指导法,并能综合利用各种推广媒介,如电视、电话、多媒体、流动媒体、网络等,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功能和效果,为农民提高多层次、立体化的农业推广信息服务[10,11]。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和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强调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部在2006年颁布的《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各级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纷纷拿措施想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在投入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倾斜。

2 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

2.1 科技资源优势

农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农业科研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农业院校建设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也成为发展趋势和潮流。沈阳农业大学近年来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产生,有些成果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有些由于不能及时传播出去,影响了其最大效益的发挥。沈阳农业大学还与国内外众多的农业科研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协作关系,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科技信息的来源广泛而且准确,为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信息储备。

2.2 人力资源优势

沈阳农业大学作为国内历史悠久的重点农业院校之一,有一支由知识渊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和教授等组成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以为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也为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持;农业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的结合是做好信息平台建设的智力保证。而过去的信息平台建设就是缺少了这种结合,使得信息平台的建设质量不高,或者是缺乏技术的指导,偏离了信息服务的初衷方向。同时,农业院校还具有其他机构不具备的大学生人才资源,在信息的采集和维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依托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获取更实时、准确的信息,经过更新和加工后,能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此外还能对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为信息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实时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

2.3 信息资源优势

目前,我国农业数据库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通过已经建立起的数据库和网站,可为该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农业院校长期以来的学术积淀和积累,为农业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农业专家、教授编著的书籍和撰写的研究论文都可以加以利用,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和各种文献资料也为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保证。

3 技术基础

3.1 农业本体论

好的信息服务就是农民可以直接、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利用好信息,这就需要信息提供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组织。以往的信息组织的随意性较强,考虑到农民实际需要的信息服务较少。农业本体是农业信息组织的一种新形式,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研究的内容还仅局限在某些领域,如花卉、水果、土壤等。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采用农业本体作为信息组织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为今后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做好铺垫。

3.2 数据库技术

信息服务的基础是农业数据库的建立,没有数据库就没有可以提供的海量的信息内容。农业数据库技术已较为成熟和完善,而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数据库技术则更为成熟和普遍,相关技术可以引用借鉴到农业数据库的构建中来,同时,可以利用已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加工和改造,这样可以提高建设信息平台的效率,同时也能发掘已有资源的最大潜力和利用价值。

3.3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农业信息化就只能是空谈,建设信息服务系统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计算机技术有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等。硬件技术主要涉及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支持环境和条件,软件技术主要是信息服务系统的页面实现和效果。

3.4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信息技术,其特点是直观新颖、形象准确,可以弥补文字的不足和缺陷,给农民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加深对信息的印象,使得信息传递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农民对信息获取的意识和兴趣,从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传播效果。

3.5 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信息技术,但是其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信息量也呈现出几何级数般的增长。网络技术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网络信息传递、网络信息服务等技术。

在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中,主要是应用网络开发技术,构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NET技术设计整体架构,通过顶层设计和局部完善实现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新颖性和实用性。采用目前较为普遍的通讯工具进行实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4 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内容和预期成果

4.1 建设内容

信息系统主要将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QQ等)、视频等进行集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多媒体形式的服务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整合一个中心:将分散的、零乱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数据库,实现农业信息资源中心的整合。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在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使得信息的统一性和标准度都有提高。

2)联系两个主体:联系农业信息服务的两个主体——传送者和接受者,传送者是信息提供和发布的一方,接受者是信息使用和反馈的一方。两个主体积极有效的结合,有利于信息服务的良性发展。

3)建立两个团队:一是为农民提供实时信息服务的专家学者团队,对农业院校来说,主要是调动学校各个层面专家教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民提供准确而权威的信息服务和咨询;二是建立一支信息采集和服务的人员队伍,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既可进行信息的采集和维护,又可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时间。

4)实现三大效益:一是实现社会效益。将农业院校如沈阳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有利于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实现经济效益。农业院校的科技成果被企业采用推广,能促进校企间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平台还可以为农业企业进行广告宣传,可以增加部分收入;三是可以实现双赢的效益。对学生和专家而言,学生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和维护可以巩固和复习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农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其爱农学农的信心和决心;专家在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时,可以接触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和第一手材料,并且能从与农民的沟通中获悉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继而为农业科研提供思路和借鉴。

5)建设四个平台:农业信息资源中心的建立主要建设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平台、专家远程诊断系统平台和农业企业商务平台。

6)实施六种服务:实施六种不同形式的服务,电视、电话、网络、短信、专家服务、各类信息终端等。

7)完善两个机制:完善信息服务的实时和长效机制、农业信息服务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针对目前专家下乡的随意性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有组织、有目的地建立专家下乡的长效机制,使得农民可以及时和专家沟通、交流,获得及时的指导,专家可面对面地向农民传递科技信息,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组织专家下乡的灵活机制,不一定非要采取让专家亲自去田间的方式,可以采取远程服务和在线问答等方式来实现农民与专家的“零距离”交流,既可解决实际问题又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电话回馈:在每个示范的市级信息服务机构内集中设立一个电话反馈服务调度中心,向社会公布特服号码,安排专人值班,并组织信息服务行动小分队,建立快速高效的调度机制,做到及时服务、真诚服务。

9)手机短信回馈:在市级或县级信息服务中心集成短信服务平台功能,随时接收和处理用户发来的信息咨询。

10)信件或网上回馈:公布各级信息服务中心的联系方式,对群体反映的问题做到有求必应。有上网条件的用户还可以登录相关的信息服务网站,以在网上留言的方式反馈自己的信息。

11)企业(或协会)间接回馈:在“企业(协会)+农户”体系下,农民随时可将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反映给所联系的企业(或协会),再由企业(或协会)向服务点进行反馈。

12)农民直接回馈:即农户直接到基层服务点反映问题等信息。服务点技术人员对来访农民给予当场指导,解答农民咨询的技术问题,然后根据需要可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

在各种反馈方式中,如遇到有服务点技术人员也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或专线电话将问题向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团或省农业技术专家团求助,市、县或省农业专家团专家通过网络或电话对示范点技术人员给予帮助。

4.2 建设展望

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后,可做到服务当地,辐射周边。如沈阳农业大学信息服务平台可服务辽宁,辐射全国。目前以农业院校为依托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国内还较少,沈阳农业大学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后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种媒体、多种角度、多种层次、立体网状的信息服务新模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联系农民和科技机构两个信息主体,建设网络、电视、电话、实地四种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和信息服务反馈机制。实践证明,农民确实能从信息平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民的需求既存在多样性,也存在不确定性。为更好地使信息服务于基层,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同时,也要根据农民自身的特点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特点,重点加强对各种服务手段的整合,实现多种网络的功能合一,建立与农民信息交互的桥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满足他们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包世泰,李如新,刘 利,等. 可持续运营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2010(11):289-294.

[2] 贾丹华,李朝祥.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在苏南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58.

[3] 戴起伟,曹 静,董 钊,等. 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推送技术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6):1413-1419. [4] 赵俊晔.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特点与模式选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1):26-29.

[5] 于良芝,罗润东,郎永清,等. 建立面向新农民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天津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30-35,40.

[6] 赵永胜.网络环境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11-12.

[7] 朱 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31-33.

[8] 陈 诚,廖桂平,史晓慧,等.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51-156.

[9] 郭 强,罗长寿,张峻峰,等.以农业热线为基础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585-2588.

[10] 孙素芬,罗长寿.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世界农业,2007(3):13-15.

[11] 曾文武.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及其特征[J].情报科学, 2010(5):662-665.

推荐访问:农业院校 信息服务 新农村 构想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