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敦煌大众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本文在近年来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探讨了唐宋时期敦煌大众思想史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以期建立大众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大众思想史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唐宋敦煌;大众思想;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6.1;B2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1)04—0052—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思想史研究出现了南研究精英思想向研究大众观念史的转变。在敦煌学研究方面,以敦煌文献为依据的大众思想史研究,应当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即是以敦煌文献为中心,对唐宋时期大众思想史研究中若干问题进行的探讨。

问题的提出

思想史研究不仅包括对精英和经典思想的研究,也应包括对普通大众知识与思想的研究。就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思想史研究几乎都是对精英思想的研究,代表性的如钱穆《中国思想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学说史》、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等,这些成果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无一例外地都是对精英思想的研究。近年来学界时常提及的美国学者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等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也都集中于精英思想的讨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国内思想史研究也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关注对大众思想的研究。

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势,是启发本课题研究的动力。在研读敦煌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敦煌文献提供给我们的历史图景,与传世文献所描绘的历史图景并不一样。对于思想史的研究,这个问题同样存在的。因此,当我们利用敦煌文献进行思想史研究时,就出现了这样的疑问:第一,过去思想史所描述的都是精英和经典的思想,或者说是思想家的思想史,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大众而言,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难道始终是在无知和愚昧中生存和发展的吗?我们从敦煌文献看到,唐宋时期,影响敦煌大众社会生活的恰恰是大众的知识与思想,而不是精英思想的记录与阐释。如果思想史的研究应包括大众思想史,那么,大众的思想史究竟是什么?在过去的思想史体系中,这个问题几乎没有论及过。第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思想家的思想或者说精英思想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是不是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在大众的实际生活中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第三,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大众的生活观念、常识、习俗等与精英、经典的思想不能完全重合?我们又如何认识精英思想与大众思想之间的关系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的研究主要以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来探讨在大众社会生活中,影响他们的知识与思想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目的就是以唐宋时期的敦煌为个案,把敦煌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扩展到思想史特别是大众思想史的研究领域,无论对思想史研究,还是敦煌学研究,都是一个新视角。

关于大众与大众思想

近些年来,我国的文化史、社会史研究领域,经常提及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关于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中首次提出的,用以说明在复杂社会中存在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所谓“大传统”指的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则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由于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分析过于强调二者的差异和对立,用以说明小传统在文化系统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在文明的发展中,农村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所“吞食”与“同化”。雷氏的观点提出后,在社会学界引起了争论,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批判与修正。比如,我国学者葛兆光认为,用这两个概念在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史时,需要界定和修改。他指出:“在分析中国思想时,‘大传统’并不专指儒道等经典文化,‘小传统’也并不专指乡村社会的民间文化。前者也不一定只是在学校与寺庙中传授,而后者也并不一定只是在乡村生活中传播与承袭。‘大传统’在我们这里是一个时代最高水准的思想与文化,其代表是一批知识精英,但他们未必是社会的‘上层’,也未必能够成为‘正统’,除非他们的知识与权力进行过交融和交易,而形成制约一般思想的意识形态;而‘小传统’的人员构成也并不仅仅包括一般百姓,还包括那些身份等级很高而文化等级很低的皇帝、官员、贵族以及他们的亲属,他们并不以文字来直接表述他们的思想,而只是在行为中表现他们潜在的观念,他们并不以思想或文化活动为职业,因而不大有那种思想与文化的焦虑,更注重实际社会和生活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葛兆光先生提出了“一般知识与思想”和“精英与经典思想”两个概念,认为“一般知识与思想”是精英思想产生的背景,并且强调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正是这种一般知识与思想起着支配作用。笔者也认为,完全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传统。受此启发,或借用这两个概念来观察中国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文化传统中至少存在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两个不同的文化层面,但我们既反对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作为两个对立的文化层面,也反对精英文化决定大众文化的单向文化流动,而认为二者是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又彼此不同的文化传统。美国史学家本杰明·史华兹在谈到民间文化问题时也说道:“尽管中国的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可能都有共同的新石器时代的起源,但后来与民间文化发生了决定性的分离。此外,我还主张,在随后的历史中,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并非同一种文化的两种版本,它们也不必然地呈现出平行并列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既互相影响但又相对分离的领域之间动态张力的互动关系。”这个解释对我们理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很有启发。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大众思想的研究,应把握以下几层关系:第一,大众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阶级划分,因此,大众的构成,并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识中的普通民众和下层百姓,也包括社会上层和普通知识分子,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大众思想,我认为就是为大众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与思想。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占全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大众的知识与思想”才是影响社会大众价值观念与行为趋向的知识与思想。第二,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大众的知识与思想并不完全是精英思想。在一个社会中,思想家的出现或消失,不一定对社会生活的进程造成波动和影响,有些新思想“可能只是少数精英的天才想法和少数先进的自觉行为”。并且,精英思想如果没有意识形态化,就很难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我们要注意精英思想的

推荐访问:敦煌 大众 唐宋 几个问题 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