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摘要:中药到如今已经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近2000年,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在中华的大地上绽放它的光彩。而中药的药性经过漫长的研究,早就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但是古老的中药要在现代的社会中发挥出它应有的魅力,我们还需要在其中加入一些重要的现代元素。本文浅谈一下中药药性的物组学,这是一个对中药药性的物质组成、作用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新兴概念。本文会对其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讲解。

关键词:中药药性;物质组成;相互作用;物组学

中药的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理论的中心和主体,它精确概括了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在中医的临床治疗和开处方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药有一种概念,是中药的药性会在特定生物体内的四维世界对病理状态进行诱导、刺激和调节,最终使生物体的体内环境回归平衡,使生物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产生协调。

中药药性物质组就是中药药性在思维空间内通过发挥特定药性作用的分子集合。所以在研究中药药性之前,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是必须的。下面就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诠释。

1基本概念

中药药性物组学基本概念为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成、作用以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中药药性物组学所涉猎还有中医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信息学等十余种学科,涉猎广泛。其学科的研究对象为中药的药性物质组,运用大量的高科技技术作为研究的支撑点,目的是对药性物质组在四维世界内的作用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发掘,并建立海量的数据库,由此透析到中药药性的本质。下文将物组学分为五小类进行讲解。

2五味物组学

顾名思义,五味物组学根据辛、甘、酸、苦、咸五味来进行药性物质组的辨析和作用研究。研究时要充分应用药物化学、中药药理学、信息学等为理论基础,在五味的味道和作用范围两个方面分析五味与其相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功能之间的关联。

味道的研究是首要的,该研究主要通过数据库搜索和大量对相关资料的数据采集为基础,将信息经过严格的信息分类,再通过有步骤的科学计算和分析,最终了解到五种味道与化学成分类别、分子基本结构、官能团之间的影响和关系,为相关的味道学说和物质组成研究提供基础。最终在结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后,应用系统学方法最终阐明五种味道的本质。

接着是作用范围的研究。五种味道之间的分子构成、作用机制都是不同的,所以必然要有不一样的作用范围。该类研究和中药药理学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动物模型对人体的情况进行复制和模拟,然后实验分析中药的影响和功效。该研究的重点就是模型,要分清不同的病症动物模型、再与相关的研究学科结合,系统全面的分析出中药不同的五味给生物体带来的不同变化,再探索其本质。

3四气物组学

四气为寒、凉、温、热四气,与生物体内的变化息息相关。该类物组学就是通过研究带有不同四气属性的药物给生物体内带来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变化规律。该类研究涉及学科同样广泛,有基因组学、天然药物化学、现代波普学等等都有关联。

实际上从建国以来关于中药的症的相关研究从未停止,但是如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四气物组学就应该建立在症候规范化的基础上,建立拥有不同四种属性的动物模型群,加上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措施,从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出发,全面探索与四气相关的各种因素所能造成的影响和之间的关联。多角度、多方面的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四气的本质,增加四气病症的科学依据,尽全力复制并建立全面的病理模型。病理模型被最终确定以后,应该应用现代波普学,来提取中药的化学成分的详细信息,和与之相关的物质组。之后,将不同的化学成分分别对不同的动物模型进行试验,经过大量的类比和推理后发掘出四气相关的影响和相互作用。目前来讲,最难的就是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和对超级海量的物质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4归经物组学

归经物组学研究的是药物对人体特定部位的选择性作用。相关学说有肺腑学说、经络学说、系统生物学等等。

该研究要建立在中国长期的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归经意思为药物作用的部位,它与药理作用息息相关,它带有非常浓厚的中国气息,要结合中医理论的肺腑等理论进行研究。该研究关键在于能够找到正确的药理学指标来代表药物的全部疗效特点。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会不会与特定的药物小分子结合?药物是不是能够特定的与不同的经络核受体发生感应?这都是研究的方向。而详细来讲,该类研究还可以分成两个角度来研究,即从药物的特性出发来研究药物对人体的特殊选择和从人体出发来研究人体器官对药物的特殊敏感性。笔者认为,该类研究的突破点可以放在各种受体在器官上的不同分布和与经络肺腑的关系。该研究中网络模型时能发挥巨大作用的。

5毒性物组学

本研究方向是根据中药有毒的成分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来制定的。中国历来有以毒攻毒的说法,这证明毒性的成分可以对人体内的细胞、生物大分子、生物调节、代谢等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

生物学科大规模发展后,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对人类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而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生物信息学和毒理学结合的产物,即系统毒理学。该学科能帮助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还能用来探索人体可能发生的应激反应。通过系统的应激反应测试,我们就能得到较为详细的生物体内对相关化学成分的不同适应程度。最终通过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构建出全新的毒性物组学。

实际上,中药药性的物组学是最近一些年随着对中药药性的不断探索和思考所带来的产物。物组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伴随着非常多的相关学科的帮助。我们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对科学进行积极不断的探索,相信中药药性的神秘面纱最终会在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悄然揭开。

参考文献:

[1]曹佳,顾浩,王耘."药性空洞"现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

[2]容蓉,邱丽丽,吕青涛,等.高效液相色谱法优选四昧中药的提取方法[J].中成药,2011(4).

[3]郭俊国,毕宏生.离子色谱法测定栀子中Cl-,Br-,NO3-,SO42-,PO43-5种阴离子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23).

[4]王磊,杨云松,裴丽.常存库 近10年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实验性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1(6).编辑/孙杰

推荐访问:药性 中药 物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