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借鉴·融合

【摘 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非课改实验区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非课改实验区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应用应突出对课程标准思想内涵的领悟和把握,并使之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具体包括:一是领悟新课程目标,促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二是借鉴新课程结构,建构新型历史专题知识结构体系;三是融合新课程内容,促进历史认识和史学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 领悟 借鉴 融合 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不仅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地区高中历史教学、评估的依据,对尚未开始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地区(以下简称“非课改实验区”)高中历史教学、评估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习课程标准,转变高中历史教学行为理应成为非课改实验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非课改实验区由于高中课程改革未全面展开,广大一线教师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加之不少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重视不到位,教师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超负荷运转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处于感性和孤立零散的状态,借鉴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观点、新内容来改革历史教学更多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那么,对非课改实验区背景下的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来说,该如何认识和应用课程标准,改进高中历史教学,为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呢?

笔者认为:非课改实验区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应突出对课程标准思想内涵的领悟和把握,而应用则应突出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学习和教学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一、领悟新课程目标:促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加强课程目标意识是全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学大纲》提出了“双基一思”(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想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则提出了“三维七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不仅包含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思想教育目标”发展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这些变化无疑都是超越教学大纲的一种理论创新。

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再是教教材。因此,对非课改实验区的教师来说,虽然使用的历史教材不同于按照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材,但借鉴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七项”教学目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针对传统的“双基一思”教学目标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新课程“三维七项”教学目标的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方法,促进“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标准编制者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课改实验区学生才需要转变,非课改革实验区教师同样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非课改革实验区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借鉴哪些学习方法以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呢?根据教育心理学和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分析,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学生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材料学习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整理必要的,包括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多样性的历史材料,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材料解决问题。这一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热爱历史学习的激情。二是观察学习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历史照片、图表、漫画等的观察,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智慧等。进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促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三是思辨学习法。引导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四是实践学习法。即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精神的层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高中生精神活动的特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漠视学生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是不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二是重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并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是历史教育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三是善于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而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二、借鉴新课程结构:建构新型历史专题知识结构体系

新的课程目标需要有相应新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程标准中“模块”和“专题”课程体系设计,使历史学科体系从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向学习专题转变,这是课程标准在课程体系上的重大变化,可以说是三维目标之外又一个给教师以冲击的重大变化。课程标准构建的“模块”和“专题”课程体系设计,为使用大纲教材的非课改实验区高中历史教学重新建构新型历史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例。

首先,依托课程标准中学习“专题”的新视角重新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学习“专题”的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本身就体现出设计者对历史新的认识,深入理解这些认识,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纵向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且有利于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大纲教材中呈现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如课程标准选修模块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中专题四“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和专题五“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通过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的学习,强调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中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基本特点”,强调“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要求“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要求“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这与大纲中学习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强调突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反封建意义及其革命性形成鲜明对比。实际上确立了对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学习的新价值取向,也就为重新认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重新整合、建构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范例。

其次,借鉴学习“专题”的内容结构指导历史专题教学。课程标准中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学习模块下的学习专题,与大纲教材的知识体系有较大区别。课程标准呈现的学习模块、学习专题在同类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上体现出较强的纵向联系的特点,但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历史的整体表述则相对较薄弱;而大纲教材则正好相反,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历史的整体性较强,但在对同类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上的论述则较薄弱。

因此,课标中学习模块下的学习专题,正好可以作为大纲教材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在阶段专题教学中,课标中不少学习专题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专题教学的框架整合大纲教材的知识,进行专题教学。教学时可以依托一个学习专题进行专题设计,也可依托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专题进行专题设计。如,依托课标历史(Ⅱ)下面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两个专题可以设计“近代以来世界的整体发展进程”这样一个专题教学体系。再如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专题教学框架。在专题教学中,借鉴课程标准呈现的学习专题建构不同于大纲的教学专题,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纵向认识历史发展的特点,同时有利于增强专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专题教学的实效。

三、融合新课程内容:促进历史认识和史学观念的转变

课程标准积极采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吸纳了现代化范式、整体范式、文明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等史学新范式的主要思想和基本观点,构建了以人类文明发展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具体表现为:首先,以人类文明发展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文化史地位,形成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内容标准”必修课程中设置历史(Ⅲ),即文化史专题,成为三个必修课模块之一。在选修课程六个选修模块中,“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完全属于文化史内容,其他模块文化史内容也占相当比例。这就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中文化史内容相对薄弱的状况。其次,以新史学范式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取向设计课程内容。课标积极采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吸纳了现代化范式、整体范式和文明史范式等史学新范式的主要观点,并按其要求选择和设计中学历史课程内容。

新课程内容体系的调整与变化,完全可以为非课改实验区高中历史教师借鉴,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融合新课程内容,促进历史认识和史学观念的转变。其具体方法为:

一是借鉴新史学范式的主要思想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现行大纲教材中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应指导学生了解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等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转变认识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视角。其次,结合具体事例运用新史学范式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并掌握其基本方法。如,对近代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传统的革命史范式看,它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是近代中国一次影响重大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文化大众化进程;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是近代中国制度文明的重大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从整体史范式看,它是“亚洲的觉醒”中的重要事件,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其爆发不仅受到它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同时又推动了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新史学范式的主要观点重新建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三种史学范式虽各有侧重,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更多是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只是在这一阶段用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来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建构知识体系。如对世界近代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建构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选择文明史范式建构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三种史学范式建构知识体系。

三是改变过去重政治史、经济史,轻视文化史的取向,可以借鉴课标历史(Ⅲ)模块的相关内容,适当补充和充实文化史教学的内容。

四是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设计与新史学范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培养学生运用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此外,课标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还规定了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非课改革实验区教师应深入体会这些具体的学习要求,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重新定位教学的重点和掌握的层次,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

[3]钟启泉、安桂清.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J].历史教学,2005(8).

[4]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主编.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黄勇: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610225;

肖辉:四川省彭山县第一中学,612760)

推荐访问:借鉴 领悟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