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历史教材的重要性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利用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通过各等级考试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一时间,教师备课热衷于找别人未用过的新材料,学生热衷于做新题目加以练习。教学过程中,师生几乎不使用历史教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纠正过去完全灌输教材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矫枉过正,会导致新的教学方法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学科能力培养;学习效率;历史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围绕课标,“用教材教”,努力利用新材料实现三维目标,将课堂45分钟开发成一个个性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场所。课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着力钻研几本练习题,但考试成绩始终不理想。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忽视教科书的结果。阅读教科书是由高考要求所决定的,与新课改精神之间也没有矛盾,相反,鲜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是对“用教材教”的极大误解。“用教材教”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夯实基础知识

学习历史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和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实或历史现象。尽管历史教材存在不同版本,却都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纂的。阅读历史教材,能够使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历史演变的线索,发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牢记历史史实的地位和影响,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增强历史学科的基本功。

二、提高学科能力的需要

高考注重对历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1.利用教材中的背景介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方法

例如:让学生阅读必修1教材(2007年人教版)第62页的两段文字,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寻找辛亥革命的时代条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政治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普遍接受必须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再如:让学生阅读必修3教材(2007年人教版)第72页的第一段文本,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学生可以总结出:政治上,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破坏共和体制,准备恢复帝制;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上文化上,一方面是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通过这种专题训练,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探究问题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也训练了阅读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分析重大事件背景原因的方法。

2.通过对教材中评价性结论的推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必修1教材(2007年人教版)第46页《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规定,许多学生提出疑问:宪法给了皇帝那么大的权力,这还是代议制吗?

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联邦制的规定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宪法中哪些规定符合当时的政治民主化趋势?19世纪晚期的德国发展情况如何?

首先,联邦制的规定,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国家统一;其次,普选产生帝国议会,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第三,议会掌握立法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君主立宪政体确立起来。符合当时国情的制度建设,便于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机遇,后来居上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通过这类专题阅读分析,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比较联系三本书中同一时段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

根据课程标准,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都是采用专题式体例,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体系,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的时序混乱,知识杂碎。不如初中教材(通史式体例)便于识记,高中生很不习惯。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呢?

首先,要把某一单元的教材通读一遍,勾画教材中的“出现”“新”“产生”“转折”“开端”“奠定”等关键词,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在纵向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再回看本单元的目录,了解该单元包括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些知识的联系,再思考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知识(政治史专题、经济史专题或思想文化史专题)的关联。

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历史由专制走向民主(必修1的主题)的纵向进程,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精神,开创了资产阶级以立法形式,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控制国家大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先例,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建立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借鉴。这与经济史(必修2)和思想文化史(必修3)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部分相关联,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精神动力。政治制度的创新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进入了国家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日不落帝国”“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工厂”“海上霸主”。

此外,阅读教材中的图片等服务于正文,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面对高考,学生不仅需要必胜的勇气和吃苦的精神,更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

推荐访问:重要性 教材 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