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柏拉图“灵魂不朽”证明的评述

摘要:柏拉图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学说提升到新的理论角度,使灵魂具有人格化的神的意义和理性的本质,但他关于灵魂不朽六个方面的证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内蕴着某种逻辑错误,而且是通过粗糙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其中充满了理性和宗教神话的尖锐冲突。

关键词: 灵魂;不朽;理性;肉体;回忆;柏拉图

中图分类号: 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38

一、关于“灵魂”的综述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灵魂”一词最早似乎在泰勒斯时代就开始使用了。“灵魂”最初的意思是指生命的气息。在毕达哥拉斯那里,灵魂和万物都是由“数”构成的,通过灵魂把宗教和哲学结合在一起,使灵魂不朽的宗教信条提高到了哲学层面。到柏拉图那里,他在运动变化的万物之先加上了不死的灵魂,使万物的运动从属于它,“灵魂”就成了使一切生成物产生、运动的始因。这一观点来自苏格拉底,也是柏拉图的一贯思想。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认为,灵魂都是不朽和自动的,而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意义。他一方面,在其著作中提到“灵魂轮回”的次数很多,赋予了灵魂人格化的神的意义,这些论述具有强烈的宗教神话色彩,是柏拉图“灵魂”观中的糟粕。另一方面,柏拉图也赋予灵魂以理性的实质。在《斐德罗篇》中,他把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实质上是指理性不朽。他在《蒂迈欧篇》里进一步描述了这些组成部分形成灵魂的过程,“并且只为理性部分保留了不朽。”梯利也认为,柏拉图的理想“是要理性即灵魂不死的一面。”从《斐多篇》到《蒂迈欧篇》,灵魂由纯粹理性的精神实体转向以理性为核心的集知、情、意为一体的精神实体,但他始终强调灵魂的"理性"性质。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看见,即在这种分离中,灵魂的本质也没有被看成实物式的存在,而是被认作共相。”因此,柏拉图还进一步把灵魂的本质认作共相,但他常常把理性(共相)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走向了唯心主义。

“我们看见,即在这种分离中,灵魂的本质也没有被看成实物式的存在,而是被认作共相。”因此,柏拉图还进一步把灵魂的本质认作共相,但他常常把理性(共相)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走向了唯心主义。

二、柏拉图的证明概述

柏拉图认为,只有关于理念和理念世界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达到这种知识。那么,理性究竟如何才能达到对理念的真正知识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使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不死且在多个躯体之间转生的观念并对其进行了补充,使之成为哲学的一个永久性论题,并在《斐多篇》、《斐德罗篇》、《美诺篇》等著作中对此作了详尽具体的证明。柏拉图关于“灵魂的单纯性”和“回忆说”证明在他的哲学中占着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予以了重点论述。柏拉图的证明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来证明。在《斐多篇》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事物的生成、变化、转化总是在对立的双方之间进行的。用他的话说,“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而不会从其他来源中产生。”既然生与死是对立面,而对立面之间交替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那么生从死中产生,就是死向生的复活,所以生和死之中的一个必然会产生另一个。由此可知,死者的灵魂是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并且会按适当的顺序再回到地上来,所以“灵魂”是不朽的。但是照此逻辑,灵魂的不朽和有朽同样也是相互转化的,因而灵魂的不朽也可以转化为有朽,灵魂不灭本身就是不能证明的,所以柏拉图的证明没有达到目的。

(二)理念论的证明。柏拉图继承和改造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同类相知说”的认识论原则,提出灵魂像理念,二者有相似性,进一步对灵魂作出了理念论的证明:灵魂来自理念的领域,具有理性能力的它与理念相通,是人体中认识理念的成份,灵魂能够理解理念,而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因此灵魂本身必定也是永恒的和不死的。但柏拉图只说了灵魂和理念的相似点,而没说它们的不同;“理念论”证明犯有“预期理由”的错误,因为也可以用阿那克萨戈拉的“异类相知说”来证明灵魂的有朽性;灵魂的不朽和理念的不朽也是循环论证的。

(三)灵魂本质的证明。《斐德罗篇》中对灵魂的永恒性增添了另一个论据,即自身运动之物必定是没有开端而且不灭的。“灵魂是自我运动”的思想早在柏拉图之前就存在,但他进一步把“自动”的原则归属于“灵魂” 而不是归属于“肉体”,因而发展了“灵魂是自身运动者”这一概念,得出“一切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处在运动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因此无论是神的灵魂还是人的灵魂都是不朽的、自动的,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这是后来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的最初表述,也成为后来基督教的一个经典性的论证,但这个论证也是循环论证:凡是自动的就是不朽的,不朽的就是自动的。

(四)道德论的证明。在《国家篇》中,柏拉图从道德伦理角度证明了灵魂不朽。他认为,事物都有善性和恶性,但在世上做善事未必有善报,做恶事也未必有恶报,因此美德的实际酬报就应求助于灵魂的永生。恶的东西有破坏和毁灭的作用,它能侵蚀并毁坏灵魂,但无论是内在于灵魂的恶,还是外在于灵魂的恶都不能毁灭灵魂。正如他所说“既然任何邪恶都不能毁灭它,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来的,那么它显然必定是永恒存在的;既然是永恒存在的,那么必定是不朽的。”康德后来在其道德形而上学中反其意而用之,他提出“灵魂不朽”作为公设,作为德福实现的必要条件。

(五)灵魂的单纯性证明。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特别强调了灵魂的单纯性,他将灵魂和肉体进行比较得出:肉体是有朽的,灵魂是不朽的。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复合的东西是要遭受分解和毁灭的,反之单纯的东西是不会被分解和毁灭的;而那永远自身相等、自身同一的东西就是单纯的”。肉体和灵魂只有短暂的结合,其关系实质上就是灵魂内部的理性和欲望的关系,起决定作用的总是灵魂自动的原则,灵魂始终支配着肉体活动。灵魂和肉体的相互作用是柏拉图的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他在这里阐发了苦行主义的原旨,具有禁欲主义的倾向。这种崇尚理性,鄙弃肉体的思想成为后来基督教伦理和禁欲主义的理论来源,但不同于基督教弃绝个人一切的禁欲主义。肉体对于经验主义者来说是使人们能与外在的实在世界相接触的东西,但对柏拉图来说,它却具有双重的罪恶:“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使我们好像是通过一层镜子那样地看得模糊不清;同时它又是人欲的根源,扰得我们不能追求知识并看不到真理。”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他认为肉体是灵魂获得知识的一种障碍。正如梯利指出的,在柏拉图看来,“灵魂要把握纯粹的真理,必须不受它的干扰。”在这里,出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分离的二重化,有导致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迹象。这一学说是他的伦理观、政治观和美学观的最终基础,是和柏拉图的整个形而上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灵魂的单纯性证明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是“单纯的东西不灭”这一前提需证明;其次,柏拉图的论证思路并不新,它与巴门尼德论证“一”和德谟克利特论证"原子"的思路相同。

(六)回忆说的证明。绝大多数的人都理所当然认为知识必须得自于感觉和知觉,但在柏拉图那里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没有任何一种配称为“知识”的东西是从感官得来的,唯一真实的知识是必须关于理念的。这意味着他对认识的途径提出了新的回答,使理念作为知识对象得到了合法性证明,从而结束了苏格拉底在寻求理念时所陷入的那种茫然状态。这也使他对感性知觉的批判具备了更充足的理由,也解决了意见是否能成为知识的问题。可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先验论是从他的《美诺篇》正式开始的。虽然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与此密切相关,但决不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天赋观念。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对事物理念的认识呢?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和不朽的,并多次降生,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因而知识不是从学习得来,而是对已经存在于心灵内、灵魂内的东西的一种回忆。回忆说的成立是以先验理念的存在﹑时间上存在在先的被回忆内容和以灵魂的先在为前提的,否则就成了无内容的空洞回忆。正如他说的,“我们的学习不过是回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必定是从某个先前状态获得我们现在回忆起的东西。但是如果灵魂在进入人体之前不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命题也证明灵魂是不朽的。”这种“灵魂回忆说”是典型的先验主义的,且是神秘主义的。这个论证犯有和“灵魂不朽说”同样的错误:循环论证,即回忆以灵魂的先在为前提,灵魂不朽使回忆成为可能。不管柏拉图的这个论证看起来有多么荒谬,但正如一位学者评论的那样:“事实上,无知的人通过合理的询问确实能学到一些东西。即便理性探索的结果或许不尽人意,但这总比认为理性探索毫无价值要强得多。”当然,关于感觉在回忆中的作用,柏拉图也予以了关注,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某种作用,但他的看法是先后矛盾的。

三、总结

从哲学上说,灵魂不朽实质上就是理性不朽。这一规定有着很大的重要性,即由于思维理性不是灵魂的特质,而是它的实质,所以灵魂也就是思维本身。因此,黑格尔认为,“柏拉图所讲的灵魂不死和我们宗教观念里的灵魂不死,意义不同。柏拉图所谓灵魂不死是和思维的本性、思维的内在自由密切联系着的”黑格尔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灵魂不死等同于宗教观念里的灵魂不死,其哲学意义将荡然无存;反之,我们就会看到这一规定里的积极意义:精神、思维、理性才是至上的、自由的。“灵魂不朽说”还表达了一种逻辑、哲学上的论证,这种论证虽然有错、但毕竟发人深省,它诉诸理性、逻辑力量,而不是诉诸情感和信仰。

“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观念在当时的希腊是普遍流行的观念,但却是在柏拉图这里得到明确的表述。但“他的这些论证是经过改造的,适合于他的听众;他把毕达哥拉斯的推理方法运用到这些基本上是毕达哥拉斯信徒的听众身上,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考察某些问题”。无论柏拉图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无庸置疑的是,他确实相信这种理论。虽然在他的论证中体现了一种逻辑推理和神话的奇怪的混合,但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是毫不足怪的,因为科学思维同宗教、神话是有密切联系的,到今天,这种联系还存在,只是科学和神话的比例不同罢了。一位学者正确地评价道:“柏拉图的神话似乎是他理性主义识见的表达,这种识见在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之前不得不等待逻辑的精深发展。柏拉图已具备了这种识见,但尚缺乏恰当的方式,以当代哲学家易于认可的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总之,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说”虽然是披着原始神话外衣的一种学说,但为他的理念论的提出开辟了道路,是柏拉图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柏拉图全集:第1、2、3、4卷[M].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 何兆武、李约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汪子嵩、范明生等.古希腊哲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美)F·N·麦吉尔主编.《世界哲学宝库》编委会译:世界哲学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9](美)约翰·E·彼得曼.柏拉图[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推荐访问:柏拉图 评述 不朽 灵魂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