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塔利生态智慧对生态美学的理论贡献

摘 要:加塔利的生态智慧是一种面向真实的生活领域的救世智慧,以其为理论内核与生态美学进行合法联结,成为突破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瓶颈的关键之匙。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美学发展概况的系统梳理,深度反思了生态美学的理论困境,提出了生态美学的美学自律、生态整体论和生态审美实践等三个关键理论难题;进而以主体性生产为轴心的“爱”与“智慧”两条主线,深刻剖析了加塔利生态智慧的理论精髓;最后以“爱”与“智慧”为依托,将生态智慧的三个关键理论范畴——伦理美学范式、三重生态学和主体性生产递次介入生态美学,在为生态美学的三个关键理论难题觅得了“解决之道”的同时,建构了伦理美学范式下以三重生态向度内的主体性生产为目标的生态美学这一全新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生态美学;加塔利;生态智慧;伦理美学范式;主体性生产;混沌互渗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9)10-0176-10

作者简介:张惠青,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山东 济南 250002)

生态美学产生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时代语境之下,正值理论尚未成熟的“前范式”时期,因此而存在着诸多理论难题和无可规避的理论危机,迫切呼唤一种“好的”思想对其进行哲学引导和理论规范。加塔利的生态智慧作为一种立足于真实的生活领域的生态救赎之道,以其为理论内核与生态美学进行合法联结,为生态美学的理论瓶颈的突破和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美学的理论危机:前范式时期潜在的“问题”集合

生态美学业已成为一个国际公认的学科术语并展现出蓬勃的理论生命力。国内外生态美学研究遵循着各自独立的理论进路并发生着互释与汇通。从国际生态美学发展来看:生态美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沙乡年鉴》(1949)中以其保护美学(conservation esthetic)开启了生态美学的理论前奏;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Joseph W. Meeker)在《生态美学构想》(1972)一文首次將生态美学(ecological aesthetics)作为核心关键词提出,标志着西方生态美学的正式诞生;韩国学者贾苏克·科欧(Jusuck Koh)的《生态美学》(1988)一文,第一次从生态景观(或建筑)设计的视角提出了生态美学及其所秉承的基本原则;美国学者戈比斯特(Paul H. Gobster)的《共享的景观——美学与生态学有什么关系?》(2007)一文,系统探讨了美学与生态学的内在关联以及建构生态美学的可能性,为其在《西方生态美学的进展:从景观感知与评估的视角看》(2010)一文中所提出的著名的“审美与生态冲突”奠定了理论基础。上述理论分别以译介的形式引入我国生态美学界,并与之发生互释与汇通。从国内生态美学的发展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佘正荣的《关于生态美的哲学思考》(1994)与李欣复的《论生态美学》(1994);到本世纪之初曾繁仁教授的《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2002)以及紧承其后的三篇“试论”——《试论生态美学》(2002)、《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2003)和《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2003)——以其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开启了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新起点;再到曾繁仁教授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发展生态美学 建设美丽中国》(2018)将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视作中国生态美学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生态美学历经20多年的砥砺前行,已经建构了自己独立的话语形态,且研究阵营日益壮大。国内外生态美学相得益彰,开拓出生态美学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无可否认,生态文明转型期的时代语境决定了生态美学正值“前范式”时期,尚未步入理论相对成熟的“标准范式”时期。就西方生态美学“前范式”时期的理论探索路径来说,以生态世界观的转变为纽带,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景观美学与生态批评等学科相伴而行,虽各自沿袭着独立的理论进路,但却通过学科交叉相互汲取着理论营养,其中每一学科都相应地成为其他学科发展的理论资源。相较于西方生态美学在环境美学的荫庇之下或依附于景观科学发展自身的理论格局,中国生态美学则体现了更强的原创性,并因其植根于中国古典美学丰沃的生态智慧土壤之中,同时受到西方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和生态哲学等学科的影响,而获得了独特的理论进路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中,尤以曾繁仁教授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最高理论成就。然则,纵观国内外生态美学研究,正是因为生态美学处于“前范式”时期这一特定的理论发展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存在的诸多理论问题尚存在重大分歧,尤其是对于一些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探讨尚无定论,甚或尚未付诸讨论。

这都无疑决定了,“前范式”时期的生态美学表面繁荣的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理论危机:一、生态美学理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都有待突破:除了曾繁仁教授的生态存在论美学之外,国内鲜有富有创见的生态美学理论,而有望走向实践并真正能担负起生态救赎使命的生态美学理论压根就没有形成;二、生态美学之百家争鸣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国内学界缺乏真正切入生态美学的学术专注度和系统性研究;即便是为数不多的针对生态美学的研究,也偏向于一边倒的追随国外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路径,这使得生态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学科边界尚待厘清;三、生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的美学自律问题尚无定论:生态美学生成并成长于“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点上的学科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界就生态美学研究中“生态-审美冲突”的化解展开的论证经久不息,并因此而分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大派系张法:《西方生态型美学:领域构成、美学基点、理论难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生态美学理论界为了将生态美学与传统艺术型美学划清界限,往往过分强调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在生态审美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使生态美学被生态技术决定论所掣肘,最终泛化在生态科学的海洋里而失却了美学自律。这系列现象背后隐匿着生态美学令人堪忧的理论危机,并深远的影响着生态美学的理论进展,更有甚者,一度使生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的合法性地位遭受质疑。

推荐访问:生态 美学 贡献 智慧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