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旨趣——培养“生态人”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观念、发展的辩证思维,蕴涵了社会生态学的分析。这与生态学精神有相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要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旨趣,既树立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生态价值观,还有处理现实问题时坚持整体的、多元的、开放发展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人”既有生态情感又有关注现实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自然观;生态人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226—03

生态问题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制度政策、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连,而且还关涉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此项功能,显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近十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不少,但成果较零散。首先是研究内容有分歧,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价值研究(借鉴生态学思维和方法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人们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及意义),这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涵的理解不统一;其次是大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停留于表面介绍,缺乏理论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生态平衡功能之间的必要性;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立足点不明确,较少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提出实现这种价值功能的相应内容。

本文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即上文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活动对于人们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及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也应从中获取相关理论资源。本文还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要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形成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探讨:马恩的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首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影响、制约、改造),还包括在整个自然系统下人类社会内部诸要素关系,即处于社会中的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马恩所处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生态未被大多数人所关注,并不构成现实问题,生态学也还处于学科知识积累的萌芽期,所以在他们那里并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的生态学理论。尽管如此,马克思在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敏锐地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青年时期持续到成熟时期。伊格尔顿提到“人对自然的一种迷信,现代为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与他对自然的关注紧密相连的。”[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了早期的自然观,表达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身体观念。“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56人与自然是高度依存的内在统一关系。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物质材料,改造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说:“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2]56用“身体”一词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自然是人类进行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他眼中的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原料,而且被注入了理想的、浪漫的感情,甚至具有形而上的特征。所以他认为现实的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反映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也因异化劳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早期马克思从浪漫人本学唯物主义看待自然,用身体来形容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关系。显然他关注自然的方法和内容并非生态学层面的,但坚持自然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前提地位,对自然持有实用主义和审美意义的双重理解,人与自然不能停留在单向度无节制的“索取——供给”关系上,不应将自然视为冷冰冰的利用对象。马克思透露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依存的关系,人对自然应带有热爱的情感。

(二)对“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考察:依存的整体观念及发展的辩证思维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把视线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与批判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囊括在这个体系中,并且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显露出生态学的关怀——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思维、发展的辩证思维。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便把自然各方面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放在一起,把资本、技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相结合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无限追求利润的本性加之与土地私有制相结合,使城市和乡村加剧分裂,使土地肥力遭到侵蚀,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受资本力量侵蚀,进而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分裂。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造成严重破坏,危害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马克思写道:“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3]875“特种土地产品的种植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依赖,这种种植随着这种价格波动而发生的不断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指望获得直接的眼前的货币利益的全部精神,都和供应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的农业有矛盾。”[3]697这两段话反映了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土地,它被破坏根源于人的社会活动。自然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成为人类能随意处置的财产。这里隐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颠倒的忧虑。

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限定性,但也应看到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劳动,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4]202,208—209将劳动与社会、自然诸因素相关联,劳动被认为是“自然——人——社会”相互关系的协调中介。从劳动引起的社会现象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进而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对自然环境的社會生态学分析方法,体现了发展的辩证思维。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条件造成城乡对立及城市人口集中,继而阻碍了人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产生生态危机。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与劳动结合,使劳动正向调节功能失效。正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福斯特指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反映了物质变换的自然内涵和社会内涵,即自然与人类社会进行的物质变换及人类社会内部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过程,表明马克思思想中具有生态学思维。

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条件造成生态破坏有更直接的描述。他在论文《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回顾了19世纪以前的自然哲学观,最终认为要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自然是自组织发展的过程,“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5]15,自然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组成的前提,“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作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5]149。人较一般动物有本质区别,在于能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他列举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使原始森林树木被大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和森林资源枯竭这一生态破坏的事实后,说道“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們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159恩格斯似乎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种情形,究竟一致还是对立?这种关系达到什么程度?主要由劳动的社会形式决定。这实质上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观以及发展的辩证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旨趣——培养“生态人”

(一)“生态人”的提出依据:马恩自然观与现代生态学精神具有相通性

回顾马恩相关思想,他们并没停留在纯粹自然哲学里看待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而是引入社会因素,以现实为起点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行为对人自身、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人与自然相处状态的影响,在更广泛的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发展的辩证思维上阐释人、自然、社会的合理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恩始终坚持自然的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人类只能从自身来体验和感悟自然的一切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行动,而非持自然具有自为价值的立场。持这种观点并不等于他们赞同掠夺自然或忽视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考虑,利用自然是必要的。无论是马恩所处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还是当代信息技术社会,都以自然提供的物质环境为基础,自然或多或少掺入了人类实践。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统治者,但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至于影响力的性质则视人类行为而定。现代生态学反映的是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彼此有多大程度的关系及影响程度,建立在自然界各生物系统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发展的辩证观念之上。马恩的自然观,对自然进行多维度考察的社会生态学分析方法、发展的辩证思维,与现代生态学精神具有相通性。

(二)何谓“生态人”: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应确立其实践旨趣——培养生态人。由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还较零散,对“生态人”、“生态”的理解有分歧。首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生态”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人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的教育实践活动,面对的是社会化的人,那么“生态”的对象就不仅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态,即分析个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社会现实诸方面的联系,关注自身内在的心态平衡。这样便将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体系内容接合在“生态”的范围内;其次什么是生态人?生态人是善于处理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6]。生态人有别于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最突出的特征是个人眼光超越了社会内部,将人自身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再次是澄清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的内涵。生态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价值观,是人如何看待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内的地位、作用以及生态(社会生态)对于人的意义。从马恩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观、发展的辩证思维,坚持自然的前提之下合理发挥人的主体性。这些观点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基础构建,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践——培养生态人的过程有理念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方式导向的意义[7]97。促使现实的个人及群体调整思想和行为,树立尊重自然、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道德意识。而生态思维方式则是个人及群体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在处理问题时能坚持整体的、多方考虑的、开放发展的思维,取代以往只讲眼前现实利益的、单向狭隘的“零和博弈”的行为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生态人”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活动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说,融入生态人的目标并不等于把环境教育、自然生态知识简单地添加到原有内容体系上,而是秉持人能够在自然及社会生态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内容与大体系的关系,反思各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合理性、时代性,并着力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上,可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贯彻到意识形态教育部分、德育部分、心理教育部分。意识形态教育部分应联系当下主流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加深对可持续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解;而德育部分则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尊重的伦理观念,建立整体利益观念,拓宽对自然的道德认识;心理教育部分则为个人及群体重新认识自我和外部的关系,塑造人自身内部的精神生态平衡,提供新的认识角度。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还应注意:第一,生态人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而且还有生态情感。无论对自我、他人、社会还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各部分,他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的、敬畏的、珍惜的情感。第二,生态人关注现实生活,尤其对现实问题具有敏感性。生态人能够用依存的整体思维、相互作用并发展的辩证思维分析现实问题与其诸方面的关系,如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工厂泄漏工业废物致河道污染的社会事件、气候问题与国家间责任承担、发展模式的争论,能源价格上涨与生活成本提高(这些不仅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还有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问题),以更好地认识当前的自然及社会生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可见,在当今全球性问题凸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应生态与人的生存问题,应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从马恩的思想中仍能看到与生态学精神相通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目标——培养生态人,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顾智明.论“生态人”之维——对人类新文明的一种解读[J].社会科学,2004,(1).

[7]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阿尔弗雷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J.克拉克.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之命题[J].世界哲学,1998,(4).

[11]李承宗.“生态人”的价值观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

[12]刘湘溶,罗常军.当代人格的塑造要注重生态维度[J].哲学研究,2011,(10).

[13]彭立威.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J].哲学研究,2011,(10).

(责任编辑:姚 丽)

推荐访问:生态 旨趣 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