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伊斯兰教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摘要:在当前的国际关系实践中,伊斯兰教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自变量。而对于伊斯兰教产生的根源,一些学者已经从阿拉伯半岛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创教者穆罕默德个人所发挥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了解释。本文在参考国内外著作,尤其是金宜久老先生的《伊斯兰教史》的基础上,尝试从宗教史的科目角度对伊斯兰教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和扼要论述。

关键词:伊斯兰教;诞生;条件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正式诞生。伊斯兰教能够在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诞生并非偶然,是基于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前提。

一、政治因素

阿拉伯由部落向民族和国家转变的历史进程客观上要求新兴的政治宗教制度出现。自古以来,阿拉伯半岛就是地中海地区与远东交通的枢纽,东西商道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兴衰历史。而在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吞并埃及之后,偶然地因为一艘罗马商船从曼德海峡被吹到锡兰,罗马人发现平素所谓的阿拉伯土产实则源自远东,并且根据季风规律,绕开南阿拉伯港口直接开辟往返印度的航线,东西商道发生重大变化:从阿拉伯西部线路转移到经过埃及和红海或经过幼发拉底河和波斯湾的线路。自此之后,也门商业逐渐凋敝,而在包括也门的阿拉伯半岛南部,各王国之间也常常以战事相对。3世纪开始,马里卜大坝的崩溃,进一步加速了南部阿拉伯社会的分崩离析和大批部落北迁。然而由于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的军事阻拦及其附属国加萨尼和莱赫米的存在,大批阿拉伯人相对稠密地拥堵在半岛中部和北部,并日益产生密切的联系及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同时,贝都因人古老的血亲复仇习俗和部落战争,也因为部落之间隔离的消除而变得频仍。到6世纪下半叶,因为拜占庭与萨珊帝国之间爆发的长期战争,以及社会危机和政治斗争而引发的广泛混乱,堵塞了经幼发拉底河和波斯湾的商道,拜占庭和埃及陷入内部教派斗争也无力挽回尼罗河和红海线路,国际商道重新回归从叙利亚经希贾兹至也门的路线。希贾兹线路重新兴盛。阿拉伯半岛经济重心的西移和希贾兹地区队商城市的繁荣,使得贝都因人本已频繁的血亲复仇和部落战争出于掠夺财富的目的而变得更加残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阿拉伯氏族制度和部落宗教的解体,引发对超越部落之上的权威的需要。阿拉伯社会正在由部落向民族和国家发展。

二、经济因素

麦加阿拉伯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阶级分化和对立,社会矛盾逐渐激化。5世纪末,散处于麦加周围的古来氏贝都因人在库赛伊的召集下,与克那奈和库达阿部落联盟,从南阿拉伯人的胡扎阿部落手中夺取了麦加。在库赛伊对部落制度作出改革之后,古来氏人由游牧转入定居并发展为专业的商业部落,得名“古来氏”(从事贸易赚取利润)。古來氏部落不仅从事国际转运贸易,发展半岛集市贸易,而且还延续禁月和禁地的惯例,允许并管理麦加以外的阿拉伯人到麦加从事宗教和经济活动。正是因为其领袖经验丰富、议事会马拉领导也有方、内部成员之间更是紧密团结,到6世纪末的时候,古来氏部落将势力拓展至希贾兹以及红海沿岸地区,将麦加也打造成了转运贸易的重镇。然而早在480年左右,部落领袖库赛伊之死就开始引发古来氏各氏族互相分化、重组与冲突。库赛伊的子嗣相互争权,分别形成阿布杜·麦那夫、艾赛德、佐赫赖、泰姆和哈里斯等氏族组成的“香料集团”以及阿布杜·达尔、麦赫祖母、赛赫姆、祝麦赫和阿迪等氏族组成的“联盟集团”,双方一度兵戎相见。到6世纪末,商业经济的发展助长了部落民众的私有观念,各大氏族也不断改变相互之间的亲疏关系以服务于彼此贸易的需要。激烈的竞争最终导致各氏族实力对比出现明显的变化,各个氏族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分化组合现象,例如哈希姆①、穆塔里布等氏族的力量下滑,舍姆斯、诺法勒、麦赫祖母等氏族的力量上升;香料集团内部发生分化,舍姆斯与麦赫祖母族组建起新的队商联盟。无论如何,各氏族领袖为了逐利而我行我素,甚至不顾及氏族道德或者部落荣誉来发起“违禁的战争”;氏族贵族也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搜刮财富,将商业合作的地位置于血亲义务之上;部落上层精英还竭力利用制度和礼仪掩盖剥削以及欺诈行为。“行为乖张、世风日下”的麦加社会阶级对立严重,在地域、血缘、经济、军事统一的基础上,部落、氏族和宗教制度下面却隐藏着尖锐的矛盾。

三、宗教因素

作为宗教改革先驱的“哈尼夫”為新宗教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②。很早以前,一神教就对阿拉伯人产生影响。就犹太教来说,从所罗门时代起阿拉伯人就接触犹太教;公元1世纪,大量犹太移民进入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人产生重大宗教影响;到公元4世纪末左右,犹太教已成为南阿拉伯希木叶尔王朝的官方宗教。但由于在宗教上,犹太人向来排斥外族,不愿向拜物教徒具体解释经典中的预言传说,因此犹太教的一神教义和历史传说,虽然给阿拉伯人带来了新的启示,进一步冲击了其正在解体的部落宗教,该教对阿拉伯部落民众的影响大多还是停留在面上,并且局限于城镇和集市附近。就基督教来说,几乎自其历史开始便对阿拉伯人产生影响,五名阿拉伯主教曾出席尼西亚会议;至6世纪下半叶,北部边境的加萨尼和莱赫米王朝先后改奉基督教一性派和聂斯脱利派,对半岛北部游牧部落产生影响。当时的基督教从神学构成上来说还是比较初级,而且包含犹太教的部分内容,只不过因为修士或隐士在阿拉伯地区的集市上频繁布道,阿拉伯人对其教义、传说和仪式多少有了一定的了解。最主要的是,南部阿拉伯人鉴于一性派与入侵外族阿比西尼亚的密切关系而对其加以反对;北部阿拉伯人也因为拜占庭帝国长期迫害一性派教徒、6世纪末设谋拘捕加萨尼国王,而视基督教背信弃义。因此,犹太教的排外传统和基督教为阿拉伯留下的负面形象,都阻碍了他们在阿拉伯人中的进一步传播。尽管如此,在氏族制度瓦解和部落宗教解体的大背景下,一些后来被称为“哈尼夫”的人开始抱着模糊的一神教观念,在宗教领域主张改革并进行了探索。他们在口头上宣布尊奉“易卜拉欣的宗教”;在行动上拒绝偶像崇拜、拒食祭牲腐肉、谴责活埋女婴,甚至主张取消部落贵族的特权。“哈尼夫”的宗教态度和苦行隐修方式显示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影响,以及建立全新的一神教的趋势。

四、军事因素

萨珊与罗马(拜占庭)帝国长年爆发军事冲突并入侵阿拉伯地区,激发了阿拉伯人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公元3世纪,萨珊王朝取代安息帝国,开始与罗马帝国共存。萨珊为了与罗马及其后继的拜占庭帝国争夺东西商道控制权和势力范围,对罗马(拜占庭)帝国大动干戈。从立国之君阿尔达希尔开始,经沙普尔一世、巴赫拉姆二世、沙普尔二世、纳尔塞、沙普尔二世、巴赫拉姆五世、伊嗣埃二世、喀瓦德一世,直至库思老二世,萨珊与罗马帝国你来我往、竞相逐鹿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泰西封等地。双方还不断入侵南部阿拉伯地区③,蹂躏阿拉伯领土,从而对阿拉伯游牧民和定居民的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此外,自公元3世纪至7世纪初,萨珊和罗马(拜占庭)帝国还在阿拉伯半岛北部边缘分别扶持阿拉伯附属国莱赫米和加萨尼,以阻止阿拉伯游牧部落的侵扰并利用阿拉伯人作为对对方战争的辅助力量。面对外族军事入侵,阿拉伯人也予以反抗。309年,趁萨珊帝国动荡,阿拉伯人杀害了某次正在围猎的霍尔米兹德二世;之后继续损毁和劫掠帝国南部城市,甚至袭击萨珊帝王出生地法尔斯地区;直到沙普尔二世上台,阿拉伯人才受到萨珊抵制。602年,莱赫米王朝因企求独立而为薩珊所灭,并由波斯族总督独揽大权;为此,阿拉伯部落在八年之后,终于得以在祖卡尔大败一支萨珊军队。外族不断入侵引发的危机,最终促使阿拉伯人民产生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政治意识。

正是在阿拉伯半岛上述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形势下,伊斯兰教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渐趋成熟。而麦加古來氏部落出身的穆罕默德,顺应了历史变革的客观要求,开始在阿拉伯半岛传播伊斯兰教,从而开创了伊斯兰教迄今千余年的大历史。

【注释】

①哈希姆以及后文的穆塔里布、舍姆斯、诺法勒等,都是阿布杜·麦那夫的儿子,公元6世纪初分别发展了与罗马、阿比西尼亚、也门和波斯的贸易。

②“哈尼夫”大意为信奉一神教的人,或者“正信者”,如易卜拉欣(亚伯拉罕)即被《古兰经》称为穆斯林和“哈尼夫”。具体解释可参阅[伊朗]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著:《伊斯兰教》,王建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③萨珊和拜占庭对南阿拉伯的入侵还包括对也门的争夺:530年,拜占庭皇帝唆使阿比西尼亚总督阿布拉哈占领也门;570年,萨珊国王科斯洛一世又利用也门贵族邀请之机占领也门;628年,萨珊王朝科斯洛二世遭受暗杀后,也门各部族派代表团归顺麦地那。参见卡尔·布罗克尔曼著:《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第3—4、59页;金宜久编:《伊斯兰教史》,第14—16页。

【参考文献】

[1][美]J.L.埃斯波西托著.东方晓译.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金宜久编.伊斯兰教概论[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3]金宜久编.伊斯兰教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德]卡尔·布罗克尔曼.孙硕人,诛长福,贾顶治等译.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M].商务印书馆,1985.

[5][埃及]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王永方,赵桂云译.穆罕默德生平[M].新华出版社,1986.

[6][伊朗]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王建平译.伊斯兰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伊斯兰教 试论 诞生 历史条件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