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审计风暴时代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环境是影响审计文化建设理念、建设方向和建设重点的主要因素。本文重点探讨后审计风暴时代的环境特征和在这一环境中审计文化建设的策略,认为可以从正确定位国家审计、强化审计问责制度、强化职业责任观念、加大审计文化宣传力度等方面进行后审计风暴时代的审计文化建设。

关键词:审计风暴 审计文化 国家审计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审计文化,可以进一步促进审计制度创新、深化审计理论和技能研究,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由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工作重点和审计目标有所不同,因而其文化建设亦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现阶段,即后审计风暴时期我国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审计文化概念的界定

美国审计学者约翰.J.威廉哈姆和D.R.卡米切尔在其所著的《审计学概念与方法》(1999)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审计文化的概念,并对审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英国会计学教授David Flint在其所著的《审计哲学与原理:导论》(2002)中则深入探讨了审计对文化的依赖关系,指出审计实践是审计文化产生的母体,审计的发展促进了审计文化的发展,而审计文化的发展也规范了审计实践的方法,同时也推动了审计实践的向前发展。

目前,国内外审计学术界对审计文化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总体来说包括大审计文化论和小审计文化论。其中的内核采用文化学研究关于文化的广义定义,而后者则采用文化的狭义定义。《辞海》关于“文化”的解释为: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笔者认为审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制度和组织机构,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比较合适。根据文化的狭义定义,审计文化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审计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信息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组织文化。

二、后审计风暴时代中国国家审计的环境特征

审计文化的培育是变革时代中国审计发展的基点,中国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实现均依赖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定位,而审计文化是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

(一)审计风暴时代

自1983年我国恢复审计制度到21世纪初,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缓慢,审计机关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查账”部门,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中的知名度很低,审计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2004年审计公告制度的正式实施催生了全社会瞩目的审计风暴。2004年6月,时任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很有分量的审计清单,该报告揭露了多个中央部门通过财务信息造假套取财政资金和挪用专项资金等重大事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年都能看到审计署提交给全国人大的足以引起全国关注的审计报告。人们将这段时间称为审计风暴时代,审计部门逐渐展露出了一个崭新的形象,国家经济警察的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审计文化建设成为审计机关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后审计风暴时代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于2008年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的“免疫系统”,认为审计监督的本质是“免疫系统”,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国家审计迎来了后审计风暴时代。这一时代审计的特点是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监督不仅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具有内生性的威慑作用,应充分发挥其对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各种“病害”的抑制作用。

(三)后审计风暴时代的中国审计环境

2008年之后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自然灾害频发,财政救灾资金的支出量非常大;二是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使得政府和企业以至于整个社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环境下,我国国家审计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进一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现实的环境背景下,国家审计的主要工作由将造假公诸于众,促使其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发展为帮助被审计单位事前完善,以达到“免疫”的目的。而要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必须进一步推进引发了审计风暴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署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遇重要事项,要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切实发挥即时监督功能,并定期公告审计结果,重大问题随时公告。

2.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审计署探索建立了在国际上尚无先例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目前,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逐步得到规范,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开,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正在逐步制度化。

三、推进后审计风暴时代中国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策略

我国审计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不能脱离中国本土文化而凭空进行,也不能脱离具体经济环境进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后审计风暴的社会背景下,在审计制度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我国的国家审计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培育和建设。

(一)将国家审计正确定位为服务国家治理

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治理结构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这种认识是较传统观念中审计是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一个重大进步。审计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审计的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保障民生等方面的重要职能,推进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正确认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两者最终统一到服务上,树立服务大局观、和谐发展观、民本审计观,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强化审计问责制度

现实中出现的“屡查屡犯、屡犯屡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审计问责力度的薄弱。审计风暴并没有带来问责风暴,这在客观上使得审计风暴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后审计风暴时代的审计文化建设中,问责制度的建设应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作为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审计监督逐步将其物化的审计对象予以人格化,以问责政府为审计工作导向,强化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促进政府改善绩效、增强审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否则,如果问责机制依然弱化,随着后审计风暴时代审计公告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公民对审计结果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是审计发现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将会使审计的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阻碍审计制度的发展。

(三)强化职业责任观念

审计的客观动因来自受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直接目标就是确定这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现代审计越来越强调确定受托人的责任性。具体地说,国家审计日益强调对政府责任性的确定;民间审计日益强调对职业经理人责任性的确定;内部审计则日益强调对决策执行人责任性的确定。而责任性的外延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即由财务责任性扩大到以决策责任性为主的管理责任性,再扩大到社会责任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近年来一直强调要从管理和决策入手,确定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浪费的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推进将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审计人员要对政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这就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进一步强化职业责任观念,推动审计文化进步和审计事业发展。

(四)加大审计文化宣传力度

文化建设离不开审计文化宣传。虽然对审计口号的张扬、审计标志的设立以及审计着装等都含有文化宣传的成分,但仍然要经常开展一些审计文化演出活动、审计知识竞赛活动,甚至编排一些以审计工作或审计人员为核心的电影、电视剧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审计文化不仅为审计人熟知,而且在社会中广泛传播,让审计文化建设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和监督,从而促进其不断进步。

四、结束语

审计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体现为社会对审计活动及审计人员的美誉度。如果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执业规则和执业成果均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才能够说明审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审计风暴时代大大提升了审计的知名度,因此后审计风暴时代的审计文化建设应围绕进一步确定审计在国家治理的的重要作用,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

要想真正取得审计文化建设的实质性进展,就必须真正把作为现状而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及其问题,与这种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氛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具体的研究。具体来说,可以从正确定位国家审计、强化审计问责制度、强化职业责任观念、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进行审计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推动这些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并健康发展。总之,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全方位地开展和进行,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宝璋.略论审计精神文化[J].中国审计,2005,(2).

2.冯均科.审计问责: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J].审计研究,2005,(1).

4.王刚.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审计文化[J].中国审计,2005,(12).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审计 国家 时代 审计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