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三位一体”的国家审计模式

摘 要:本文从国家审计发展的视角,立足“三位一体”综合审计的理性思考,结合审计实际论证分析,抓住科学发展审计工作这条主线, 旨在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审计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自身创新,达到审计内容深化、审计功效扩展、审计资源整合、审计成果共享、审计成果共用以及程序设计、过程控制、规范运行的“全局一盘棋”的管理理念,对创新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 ;国家审计模式

科学发展对于审计机关而言,就是要抓住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的全局。所谓“统领”,一是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为审计工作的根本大局和目标;二是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引领审计工作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要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解析审计现状,对财政财务审计、效益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综合审计课题研究,着力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综合审计模式。

一、建立“三位一体”国家审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三位一体”国家审计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首先,对综合审计进行研究和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其次,“三位一体”的综合审计模式,可通过程序设计、过程控制、规范运行,促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

第三,从法律的角度看“三位一体”国家审计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国家审计模式的可能性

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审计资源是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审计资源配置也成为审计管理的核心问题。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中将“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整合审计资源”列为国家审计的三项基础工作之一。《发展规划》这一政策性的指导意见,为“三位一体”的国家审计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对如何以审计资源优化配置来促进和加强审计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审计资源配置的优化,就是要在审计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使审计资源的配置与审计目标、职能间达到最佳的组合和配比,提高审计效率,以最小的审计资源耗费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1、从预算执行角度,看建立“三位一体”的国家审计模式的可能性;

2、从提高效益的角度看建立“三位一体”的国家审计模式的可能性;

3、经济责任审计,看建立“三位一体”的国家审计模式的可能性。

二、“三位一体”综合审计的组织实施

(一)实现从监督到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的审计职能定位

既要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又要从效益审计的角度出发,找准审计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揭示出一些具有普遍性、倾向性、预警性的问题,探求成因,寻求对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真实的依据,切实发挥审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

(二)审计目标定位应体现实现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权责性

综合审计要求每个审计项目都要找准效益审计关键点。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到效益审计的有效过渡,力求从审计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等方面整体把握。开展综合审计时,既应在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阶段直接渗入效益审计标准因素,还要把效益状况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相结合,权责对等,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对于国家投资项目建设审计,重点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成本探究效益的模式对项目的各个角落进行“低成本--高效益”审计,从计划立项、资金运用、施工管理、造价控制及产后效益和效果进行全面审计分析,判断决策事项的科学性

(三)综合审计要从审计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审计、经责审计延伸

在对被审计单位开展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关注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既要“问效”还要“问责”。审计机关要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决定将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延伸到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或者效果性审计的程度。

(四)求同存异,解决好审计项目之间的差异

因审计项目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综合审计项目当然不能完全包容。解决审计项目之间差异的唯一途径,既要求同,又要存异。重点加强对政府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对于重大事项要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的审计监督,要解决这种差异,就要突出重点,把项目选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可能存在当年组织部门有委托和无委托两种情况,对当年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当然可以安排综合审计;对当年没有委托的但列入年度财政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的项目,因缺少委托不能开展综合审计,为解决这个矛盾,应请示召开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任中审计意见,可简化程序、分年度组织实施,建立“年审”制度,防止审计效应滞后问题的出现。

(五)注重实效,扩展综合审计功效

综合审计项目要经过反复筛选论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原则;二是时效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四是增值性原则。

三、“三位一体”综合审计模式的条件准备

本着理论思考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综合审计模式进行总结,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战略实施与战略执行要靠细节做支撑,细节决定成败,为此,应对审计视角进行重新定位:

(一)审计观念的更新和审计组织方式的变革

1、审计观念的更新;

2、审计组织方式的变革。

(二)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的定位

从审计范围看,应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综合审计。要把掌握控制资金量大的、有关社会热点、群众关心问题的单位确定为重点审计项目,并以“一体化”的审计理念,把财政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

综合审计的重点是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关注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关注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关注权力运行过程和经济责任。要把“违纪违规是问题,效益不高、管理不善、机制制度不健全同样是问题”的理念贯穿于审计问题认定与分析之中。

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重点关注,应关注民生问题,关注支农资金转移支付、社保、教育、医疗等专项资金。以检查损失浪费为切入点,重点关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损失浪费问题;领导干部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问题;违反国家规定建设超标准、高档次的豪华楼堂馆所和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问题;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职务消费不规范等问题;超标准的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公款旅游、公款请客送礼等铺张浪费问题。关注行政效能低下,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高度关注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关注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重大问题;关注失职渎职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关注企业减负与治理商业贿赂的问题;关注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查清问题、分清责任的同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注意从政策上、机制上和管理上提出审计建议。

为此,应关注以下3个层面:

1、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效益;

2、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3、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绩效责任情况。

(三)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

综合审计模式,其审计评价应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真实合法、成本效益、效率效果、经济责任进行综合的审计评价和监督。

1、综合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评价;

2、综合审计的效益性评价;

3、综合审计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

(四)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的变革

建立综合审计运行机制,即通盘考虑财政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做到全局一盘棋,着力构建全新的审计组织体系,对综合审计项目,进行审前调研,制定综合审计实施方案,切实把握整体,既要求同,也要存异,依法下达综合审计通知书,审计结束应提交综合审计报告,并分别出具财政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文书,审计业务档案以综合审计项目一并归档。

综合审计要把财政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的基本思维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确定相结合,围绕被审计对象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有哪些经济责任、怎样履行的经济责任、结果如何的思路,确定审计程序,收集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分析。可以从效益审计的角度查找问题,提高审计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参考文献:

[1]廖洪,陈波; 我国政府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改进对策 .cn[J]; 财会通讯(学术版) .cn; 2006年07期

[2]孙平;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cn [D];东北林业大学; 2006年

[3]谢志华,孟丽荣,余应敏; 政府绩效审计职能之二维层面:解除受托责任与实现决策有用 .cn [J]; 审计研究 .cn; 2006年03期 .cn

[4]朱颐和,冯亚利; 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cn[J]; 财会通讯(综合版) .cn; 2007年05期 .cn

[5]鲍国明,孙亚男; 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cn [J]; 审计与经济研究 .cn; 2006年02期 .cn

[6]陈全民;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研究 .cn [D];中国农业大学; 2005年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审计 符合 建立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