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北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从2006—2015年10年间的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并将这10年北京体育产业发展划分为奥运产业阶段(2006—2008年)、调整阶段(2009—2010年)、协调发展阶段(2011—2015年)等3个阶段及发展目标,提出实现上述目标的13项具体发展措施。

关键词: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总体规模;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G 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0)02-0022-05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have conducted surveys on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al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Beijing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and interviews with experts,etc.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a ten-year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Beijing from 2006 to 2015 has been put forward,involving three periods:Olympic industry (2006—2008),adjustment period (2009—2010),and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2011—2015).Furthermore,13 specific 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so as to achieve the above overall objective.

Key words:Beijing;sports industry;development strategy;total scale;industry structure

体育产业作为一个行业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需要进行战略研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体育产业全局发展的总方针、总计划。该方针和计划包括体育产业发展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应对措施。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特殊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殊机遇,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合理布局,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谋划研究。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 ‘十一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奥运经济发展期,大力推进北京体育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建立与首都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体育和相关产业营业收入每年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长,力争2010年北京体育和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GDP的3%左右,使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为支柱的体育服务业成为首都文化型经济中的新增长点。”要实现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目的是基本掌握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与具体发展措施,为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北京市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

北京市体育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见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体育产业的产值、增加值及从业人员呈逐年增加的态势。特别是2004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69.4亿元,占全市GDP 的1.89%,是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区域,产业地位突出。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来看,体育产业的地位显著提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一般在1.5%~2%左右[1]。可见,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2 体育健身娱乐业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深入和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市居民体育健身的参与意识显著增强,体育健身已成为北京市居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成为生活的时尚。

北京市已形成了北京春季长跑暨国际长跑节等11项群众体育品牌活动,群众健身意识普遍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国际化、大众化、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到2005年,北京市、区县级群体活动从204项增加至784项;基层活动达681项61.2万人次,参与人数近300万;平均预期寿命达79.6岁[2]。

据北京市体育局统计,北京市体育人口增长迅速,2005年北京市体育人口已占北京市人口的半数以上,达到52.4%,大大超过全国平均体育人口的37.1%。《北京“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全市达到60%,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更加科学化、普及化、生活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北京市体育人口将达到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3]。

北京市现拥有独立核算的体育健身企业近200家,而且还形成了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体育健身经营单位,例如北京华彬庄园绿色休闲健身俱乐部有限公司、北京青鸟健身有限公司等。

2003年北京市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北京市共有标准体育场馆6 100个,场地面积2 700万9 000 m2。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4.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 m2。北京市体育场地种类丰富,质量标准都有了新变化,室内场地数量增多,大众健身场所明显增加,共有58种场地类型,其中体育场93个、体育馆36个,游泳场馆446个,各种训练房1 729个[2]。

连锁经营的大型健身俱乐部10余家。经营性体育场所已发展到1 000余家,涉及游泳、健身、滑雪、保龄球等80个体育运动项目[2]。

2004年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业产值达15.6亿元,从业人员达2万7 221人[2]。

2008年29届奥运会的举办,将留给北京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场地设施。其中符合奥运会比赛要求的场馆多达37个,训练场馆58个,还有遍及各个社区的4 400多家中小型体育场馆。奥运会后,大部分场馆将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对社会公众开放。这些场馆设施为北京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提供了场所,为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4]。

本课题组对体育健身消费者的趋势调查的结果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32. 50%的人将会加大投入;51.79%的人根据情况而定;15.71%保持现状(如图1所示)。

1.3 体育竞赛表演业

从1995年首钢篮球俱乐部挂牌之后,北京市相继成立了中信国安甲A足球俱乐部、北京城建女子足球俱乐部等职业体育俱乐部组织。到2002年,北京市形成了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汽车、游泳、保龄球等项目的体育俱乐部近50家,体育竞赛表演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北京市体育赛事资源丰富,自1995年北京市竞赛管理中心成立至2005年6月以来,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共审批北京市地区各类计划内比赛2 191项,各类计划外比赛412项,承办各类比赛近3 000项[5],并形成了中国网球公开赛、斯诺克世界台球锦标赛、北京马拉松国际邀请赛,以及世界著名足球俱乐部与北京国安俱乐部进行商业比赛(皇家马德里、巴萨、曼联等)等一系列品牌赛事。这些赛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北京市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提供了高水平的竞技表演,还进一步推动了北京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水平。

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承担的36~38项“好运北京”测试赛也陆续举行,通过这些赛事的锻炼,北京市在赛事组织、管理与商业化运作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也为2008年奥运会培养了一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北京是国家体育总局所在地,各个运动项目的国家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在运动员资源、教练员资源、赛事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为北京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另外,从北京居民在体育竞赛市场上的消费调查结果来看,在58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年度观看比赛费用在100~200元的人数最多(见表3),占51.8%;50元以下及51~100元的占22.6%和22.2%;只有极少数人消费在200元以上。从总体上来说,被调查者观赏型体育消费绝对支出额不高。尽管如此,在2003年的“龙马大战”的门票高至200~3 000元,却抢购一空;2004年NBA季前赛北京站,门票虽然300~3 000元也一票难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体育竞赛表演的这种高端需求,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繁荣市场。

本次对体育观赏型消费者的趋势调查的结果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72%的居民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会加大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如图2所示)。

1.4 体育用品业

随着北京市体育健身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体育用品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体育用品制造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体育用品制造业还是以生产与居民休闲健身相关的健身器材、健身用品为主,2004年北京市体育用品制造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见表4)。而且还出现了一些知名品牌,例如李宁体育用品公司、体之杰体育用品公司等。

北京市体育用品的销售广泛分布于大、中、小型百货商场(店)中。据统计,2001年北京市体育用品专营店销售体育娱乐商品金额达7.9亿元,形成了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利生体育商厦等经营规模较大的单位。同时,北京市大量商场(店)也设有专门经营体育用品的部门或柜台。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体育健身器材逐渐步入家庭。据统计,在商场中体育用品销售额年增长速度快于商场总的商品销售额的增长速度。2001年北京市商场商品销售额比2000年增长11.3%,而体育用品销售额增长29.1%,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2000年为3.23%,2001年为3.75%,2002年约为4%。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保持热销,体育用品销售额约为83.2亿元(见表4),比上年增长15.01%[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用品业会继续保持好的发展态势,而且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将会吸引国际知名体育企业,例如,阿迪达斯、耐克等体育用品公司入驻中国,这将促进北京市体育用品业的发展。

1.5 体育彩票业

我国从1994年开始发行体育彩票,北京市是从1995年开始发售的,除1996年停售1年外,到2005年,体育彩票每年的销售额均呈递增态势(见表5)。截至2005年,北京市拥有体育彩票销售网点1 900个,提供就业岗位4 000个,为体育事业筹集公益金4.5亿元,在全市大部分居民社区配置了体育健身器材,方便了居民体育健身,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见表5)。

1.6 体育经纪业

体育经纪人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某种程度上说,体育中介组织发展状况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体育市场发达的程度。从1999—2004年北京市共培训6期体育经纪人,有1 056人获得体育经纪人资格。目前北京市体育中介组织、经纪公司近50家。

北京市体育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逐渐凸现,而且从整个国家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已处于领先地位。

2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瓶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虽然在改革启动的初期政府以“内驱”主导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过程依靠于“路径依赖”效应。政府在改革中逐渐由资源配制的单轨制向双轨制过渡中政府获得的利益超出其预想,伴随着路径依赖而带来的这种利益沾滞,正是中国式改革不可回避的矛盾。政府部门包办体育市场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体育产业处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妨碍了体育市场的公平运作。例如,介入和干预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审批环节复杂。

2.2 北京市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北京市体育产业中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销售业和体育彩票是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骨干产业,3个产业门类的增加值之和占整个体育产业的比例超过85%,而体育用品销售业就占45%左右,体育健身娱乐业仅占28%左右。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看,体育健身娱乐业一般都占体育产业总产值的60%~70%之间。北京市本体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结构性的不合理,主要是政府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而导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2.3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缺乏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对体育用品、设备、设施进行技术、工艺、结构、性能等研发的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径。

3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分析

3.1 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2008年在京奥运场馆建设及配套设施项目为32个,总投资为280亿元,其中,新建场馆19个(含6个临时赛场),改扩建场馆13个,训练场馆装修改造项目59项[7]。这样大的规模集中建设,势必会对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奥运营销的理念和手段引入是对我国体育产业企业的演练和培训。奥运营销无论营销的理念,还是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都是世界最高层次、最高水平、最为成功的体育营销。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我们将亲临这一营销的全过程,它严密的法规管理,规范的运作程序,以及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创新性营销手段都是一堂生动的案例教学,将会使我国体育产业经营者们从中学习到许多东西,使他们更成熟,更国际化。

在此期间北京市将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国际体育比赛,这些大型体育赛事的举行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这些赛事的举办不仅能锻炼竞赛组织人员队伍,提高国际体育赛事组织的工作能力,提高北京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影响力。

3.2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和“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将为北京体育产业的进一步拓展搭建平台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主要由4个板块组成:体育主题公园、运动健身板块、国际体育交流板块、体育商务板块。它的建成将形成体育休闲娱乐中心、体育商务交流中心、体育产业总部基地和体育研发行政中枢基地的基本格局,将成为与首都中心区、全国体育中心地区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示范区、体育精品市场和体育从业机构商务往来的聚集地。

“奥林匹克公园”将发展成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心和会议中心。

2个体育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将为2008年之后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和营造体育产业品牌创造条件。

4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国际知名体育品牌进入北京市场,对国内企业形成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更加开放,给国际知名体育品牌企业进入北京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而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体育服装企业、体育中介公司等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如果不尽快打造我国自主品牌,北京乃至我国具有巨大潜力的体育市场,很有可能就会被国外知名品牌企业所蚕食,我国体育产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受到威胁。这对我国体育产业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4.2 后奥运“低谷效应”对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根据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经历,在奥运会结束后可能会出现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的闲置或利用不足,成为不良资产。将是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赛后利用问题,但北京奥运场馆布局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北侧,这将为后奥运“低谷效应”的出现带来潜在危机。

5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5.1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紧紧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商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把北京市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服务。

5.2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5.2.1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根据北京市经济、社会、文化和体育发展的情况,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可以设计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北京市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左右,体育产业初步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并在推动北京市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5.2.2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本研究以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为标准,对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具体目标如下。

第1阶段(2006年—2008年)为奥运产业阶段,以奥运为主题,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在未来的2年中,体育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等体育服务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培养出一批体育用品等相关产业的自主品牌企业。借助奥运会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发展体育中介业,带动体育旅游、体育金融业的发展。

第2阶段(2009年—2010年)为调整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加速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在这一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后奥运阶段的“低谷效应”。在此期间,通过对奥运会的实际运作,北京市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赛事的运作经验方面都留下宝贵的遗产,这将加快北京市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3阶段(2011年—2015年)为协调发展阶段。经过第2阶段的调整,北京市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将更加趋于合理,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地得到提高,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等本体产业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骨干产业。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地刺激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同时,体育产业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5.3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5.3.1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改革

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以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和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的协会制的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各主管部门应该转变观念,从市场主体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单纯管理职能,起到服务、协调、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完善有关法律、条例、制度、保证赛事的市场化发展。由行政性政府转变为服务性政府,政府应该简化各种体育赛事、展会的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进入体育市场各个主体的经济效益,使市场产生良性循环。

5.3.2 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商机,全面提升北京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利用承办奥运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利用新建和修建的体育场馆进行市场化运作,大力开展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开发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市场;北京体育企业借奥运商机,积极参与,进行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开发奥运期间的各种商业体育赛事、大型体育测试赛,将获取体育赞助、电视转播、门票的收入;开发奥运旅游市场;利用2008年奥运会培养出一批体育产业的著名企业。

5.3.3 推进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研究制定北京市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准入区别化的北京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协调市财政部门筹建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广泛筹措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产业。构建体育产业投融资平台,对符合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的项目投入启动资金或提供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整合优质资源,支持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体育企业上市。

5.3.4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目标明确地发展体育产业

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在对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并对未来做出安排和设计,它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规划的预见性在于它不仅停留在了解过去,解释现在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提出对策;因此,通过制定科学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5.3.5 强化“大北京”概念,整合资源,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所在地,有着丰富的人力、信息、赛事等资源。北京市应该摒弃狭隘的小北京概念,强化大北京意识,充分借助国家体育总局和其他部委科技、经营管理等人才的作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5.3.6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保证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体育发展的经济政策,转变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方式,切实发挥政府对体育建设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企业和国外资本在同等条件下积极参与北京体育市场竞争。调整和完善体育市场的税费征收政策,进一步开放各类体育市场,简化行政审批环节。

5.3.7 协调2大体育产业园区发展,形成南北呼应格局

龙潭湖体育公园体育产业园区和奥林匹克公园2个园区的规划建设,为首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应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南城与北城的协调均衡发展,使2个园区形成战略联盟,促进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5.3.8 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政府通过政策调节体育产业集中度,调整现有产业布局,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与专业化并举,扩大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本体产业的规模,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群众体育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5.3.9 加强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满足体育市场发展需求

政府、协会等组织应借助2008年奥运会,加强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增强体育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发挥在京高等体育院校和财经院校的优势,培养了一批适应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填补体育专门人才需求的缺口。

5.3.10 做好后奥运阶段的体育产业调整工作

制定后奥运体育场馆经营开发策略,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提高场馆的利用价值;推进国有体育资源合理配置,实行联合、重组、兼并,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体育骨干单位和体育企业集团;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体育领域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对部分体育领域的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组建首都体育产业集团,打造体育产业的航空母舰。

5.3.11 加强体育科技开发,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创新产品

充分利用首都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使科技发展成为北京体育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

5.3.12 进一步规范体育经纪业

有关部门要从法律上规范北京市体育市场的经纪活动,从政策上引导、指导和扶持北京市体育中介机构与组织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体育经纪人的培训机制,完善体育经纪人的相关法规政策,规范体育中介市场的运作。

5.3.13 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体系

有关部门应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该体系应从统计的形式、内容、以及报送的途径等做统一的规定,并制定体育产业统计的相关制度,使统计工作建立在良好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之下,并纳入北京市统计局系统,从而增强统计体系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体育局.2001—2004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报告[R].

[2]朱明德.北京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80-192.

[3]张泉.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9-92.

[4]年炜.北京竞技体育市场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3.

[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3[M].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45.

[6]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摘要[J].体育产业信息,2005:7.

[7]徐卫华.对我国体育产业若干政策的初步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9(2):35-39.

[8]金汕.发展北京体育休闲产业.2005年:中国首都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3-129.

[9]祝莉,许传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11-19.

[10]罗建英,陈冀杭.论北京奥运和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2(8):62-64.

[11]俞继英,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3-6.

[12]梁晓龙.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3-7.

[13]冯蕴中,宋琰,张志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25(1):31-34.

[14]林显鹏,虞重干,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3-9.

[15]任丽娟,等.对我国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17-18.

[16]罗建萍.长江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22-23.

推荐访问:北京市 发展战略 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