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儒学与爱国教育的交互关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国学一词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其本意是研究“何为中国”的历史根基,重新评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不过,当代对国学的定义已跃出这个范畴,包含了最广义的传统文化学习。当代中国儒学的复兴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当时主要还是学者和民间的思考。到了20世纪90年代,儒学复兴正式成为中国政府文化议程的一部分,并且和爱国主义教育密切勾连在一起,意在重塑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与之同时,各地儒学复兴又和文化旅游相生相伴,各地不断将儒学相关遗址纳入文物和文物遗产的范畴,并借此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大学也开始积极介入这一过程,把儒学遗址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爱国教育的一部分,儒学文化素质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Linda Walton近期发表的文章,聚焦于河南嵩阳学院,来重新理解国学和大学教育之关系。

众所周知的是,嵩阳书院是由理学大家程颢、程颐创办,并成为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在当代复兴儒学的潮流之下,嵩阳书院借势而起,并和郑州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创办了嵩阳学院,再度受到瞩目。自2009年以来,嵩阳书院和郑州大学决定合作发展国学教育和研究,并将书院打造为中原文化研究的中心,由此拉開了嵩阳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序幕。对于郑州大学,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当代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融入国学教育并提升其地位。在2015年,郑州大学进一步加强了和嵩阳书院的合作,并创办了贵阳儒学堂。根据Linda Walton的研究,这是中国国内第一家致力于借助书院为儒学研究注入学术基础的大学。

在参与其事的师生看来,儒学实践直接关乎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第一,其普遍认为商业化和市场化一如在其他现代社会,正在侵蚀着大学精神,而改变这一现状的工作可由儒学教育着手。第二,现代学术自由精神也可以在儒学中找到根基。由此学术自由和追寻真理亦会成为科学发展的前提。第三,儒学有助于将时代精神嵌入学术,虽然其并未详细阐释如何做到这一点。

之前的研究强调,从政府层面来看,儒学有助于加强中国人的文化和民族认同,并进而助益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加强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赞扬,能使之成为共同的文化身份。不过,在作者看来,这些研究忽视了儒学热背后的文化和学术维度。嵩阳学院的当代实践恰恰说明政府和大学如何借助儒学的文化象征含义,来重新塑造素质教育和爱国教育。事实上,借助于文化象征来进行爱国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只是中国诉诸于儒学。Linda Walton的文章从一个极为宽广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儒学和爱国教育之间的交互关系,并由此引申出如何从文化的维度认识中国的国学热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注意政府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也需要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为何愿意献身其中,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来理解儒学、学术自由和大学精神的关系,而不是执念于主流话语。

推荐访问:爱国 儒学 交互 当代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