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摘 要: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策略方法,使全党全国人民得以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状态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16-03

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积极创新,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抓住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问题和客观实际,抓住了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和发展主题,彰显了运筹帷幄的全局性视野和未雨绸缪的前瞻性思考,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凝聚全党、鼓舞全军、团结群众、瓦解敌人的重要法宝。作为我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邓小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提出“我们不仅要武装战士的手足,尤其重要的是武装战士的头脑。”[1]6强调要通过政治工作“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1]25,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战争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敌人发动侵略的非正义性和我军奋起反抗的正义性,了解战争的基本规律并树立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通过提高战士的文化水平增强部队士气和战斗力。他还重申了毛泽东的重要论断,强调“战争、生产、教育,是敌后的三大任务。”[1]85这就把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将其视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心工作之一,视为最终全面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在野党向执政党的身份转变,党的建设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邓小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1]184然而,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执政经验尚不丰富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出现了严重混乱,在路线上出现了严重错误,使全党全国人民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年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生死抉择。此时,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及时拨乱反正,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并大刀阔斧推进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2]365强调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全党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立场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工作,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贡献和错误,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而增强全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增强全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道德水平,增强全党领导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强决心。

3.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力挽狂澜,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将在迷雾中苦苦探索的中国重新拉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时指出“好多事故都是因为不会管理,不会做工作,不会做人的工作,不会做思想工作,使矛盾激化而发生的。”[2]81他从根本上清算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内的思想混乱,重新将实践确立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提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2]342在彻底终结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之后,邓小平再次强调“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3]48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也乘虚而入,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在20世纪80年代末集中暴发为一场政治风波,此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次以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迅速平息了风波,并在之后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3]287强调要教育人民懂得艰苦创业,懂得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和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实质上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做出了具体阐述。他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28这就从两个文明建设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破除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条的僵化的理解,破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条的僵化的理解,把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新的工作中心上来;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不单纯是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必须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而不能有所偏废,这就要求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实现人的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几点经过深思熟虑的非常中肯的建议。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他提出“建议中央提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2]303并就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3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迸发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力量。二是不能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联系,“光讲毛泽东思想,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看起来好像是把毛泽东思想抬高了,实际上是把毛泽东思想的作用降低了。”[1]284毛泽东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革命和建设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全党必须拥护和坚持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只有结合不断变化着的中国实际做出新的调整和发展,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理论生命力。三是要整体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2]43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应任意地将毛泽东在某一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说的某一句话随意搬弄到其他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去加以应用,更不应任意运用毛泽东的某些词句去反对他的另一些词句,只有将毛泽东思想看作是一个整体,了解它的理论根源、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它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髓。第二,要加强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邓小平充满忧虑地指出“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2]304因而“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3]206只有历史教育才能让青年和人民认识到,我们所属的是怎样一个国家和民族,这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上曾经创造过怎样的辉煌,又曾经在近代遭受了怎样的屈辱,面对屈辱她曾进行了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又曾发生过怎样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最困难的条件下是谁用始终如一的信念和坚持迎来了胜利曙光,又在胜利后选择了怎样一条能够保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会再受压迫欺侮、永久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的青年和人民才会对历史抱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才会更加冷静地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并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才会理智地面对这个尚不成熟的党和国家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有预见性地提出“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3]3然而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化思潮也对刚刚打开国门不久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冲击,此时邓小平再次重申“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所以我们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3]211为了有效抵御西方反动势力的意识形态冲击、价值观念输入、生活方式渗透,邓小平着重强调要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3]305只有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才能使广大人民充分认清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的伪善本质,才能使广大人民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袭,才能使广大人民在面对敌对势力的瓦解和渗透时坚定政治立场、保持爱国热情,才能使广大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地继续阔步向前。

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方法

1.要坚持深入群众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不仅在于其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在于其教育策略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宣传形式不够大众化,往往不为群众所熟悉所喜闻乐见”[1]26的问题,进而强调应“在发动与组织群众中注意群众的政治教育,在发动与组织任务完成之后,应将重心转入教育群众”[1]68,并对深入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加强自我教育,“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1]218这实际上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要以学习作为基础,学习要通过教育来引导推动,没有充分的向群众学习做保障就谈不上对群众实施有效的教育。二是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教育党员和干部善于从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寻求机会解决问题。”[1]57只有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不只停留在认识世界的空洞说教,而是具有了改造世界的实践意义,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群众利益、更加深入人心、更有说服力。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耐心细致,因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是困难的,是需要时间的,不能要求过急。”[1]69因而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抓就灵的灵丹妙药,要努力克服急功近利、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渐近性、反复性,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常抓不懈。

2.要坚持实事求是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真实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要求我们努力克服两种错误思想倾向。一是妄自尊大,将社会主义中国“说得太美满,看得太简单,这一点反映到了我们的宣传工作上,就是把我们的国家描绘得如何漂亮,好像现在什么困难也没有了,剩下的就是享福了。”[1]262这或是使国家沉溺于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自满情绪,因失去发展动力而陷入停滞状态;或是把社会主义建设想成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简单事业,违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地急于追求“超英赶美”和“跑步走进共产主义”。二是妄自菲薄,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不行了,只有资本主义才是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解放之路,邓小平对此予以了坚决驳斥,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370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潜在危机和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不能正确认识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具体国情,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优越性和必然带来的美好前景,而只是割断历史地机械地教条地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横向比较,就会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最终走向背叛党、背叛人民、背叛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道路上去。克服这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278,既要反对“左”,又要反对“右”,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理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来选择中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279,克服一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开放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创造未来。

3.要坚持说理教育

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采取压服的办法,而应当采取说理的办法,他指出“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2]336这一方面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过程,搞“一窝蜂”式的群众运动虽然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长此以往却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导致人心疲惫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因而必须要做到以理服人,用颠扑不破的科学的彻底的理论来说服人民群众,用润物无声的柔性的渗透的影响来感染教育对象,“绝不能以偏概全,草木皆兵,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3]47说理教育当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要综合运用灵活的教育形式达到透彻说理的效果,教育者应当“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3]40,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认识,它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推荐访问:略论 思想政治教育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