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1号:世界首艘10万吨级,“渔业养殖航母”

文 / 刘成

在福建宁德外海停泊着一艘足有两个辽宁号大小的巨轮,这是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它能根据水温、洋流、气候等条件,游弋在黄海、东海海域。这个时节,温暖的宁德外海是其停靠的主要海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信1号”正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成果。该船融合了工业化养殖、人工智能等多项创新技术,堪称“渔业养殖航母”,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

这是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开创诸多国际先例;
是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起捕、加工、运输,在一艘船上构建起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
是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样本”,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深远海,从农业传统经营模式转向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

2022年12月1日一大早,虽然“国信1号”处于锚泊状态,但船长崔福祥一直盯着动力系统操作界面,不时调整参数。“即便不开船,我们仍要保持动力系统稳定。”崔福祥说:“‘国信1号’的动力系统是一大创新,不仅要满足游弋工况下的主动力需求,更需综合考虑不同养殖模式下全船动力的稳定供应。为此,工船配备了包括主发电机组等整套动力系统。即使在转场和锚泊不同状态下,也能保证养殖连续性。”

“‘国信1号’的设计、研发,不仅仅是渔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涉及跨学科的研究。”徐皓介绍道,“国信1号”的设计和建造,是船舶工程、海水养殖、苗种繁育等各项技术的融合,是用新的理念集成新的技术,进而形成的新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

“‘国信1号’的创新是被倒逼出来的。”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俞淳说,“近海养殖面临台风、赤潮、水域污染等多种难题,但深海有空间,不创新就没出路。”

2019年,青岛国信集团联合中国船舶集团、中国水科院渔机所等单位,开始大型养殖工船的建设探索。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批准山东省开展“国信1号”养殖工船运营管理试点,此前项目已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0年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项目,被山东省科技厅列入2021年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2022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专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介绍,目前,围绕“国信1号”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项目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申请专利保护4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已获得授权10余项。

“国信1号”船长249.9米,排水量近13万吨,载重量为10万吨,堪称“渔业养殖航母”,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大国重器”。

该船总体设计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信1号”养殖工船是全球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实用性和可靠性最强的渔船。

作为“国信1号”养殖技术人员, 孙琳琳及其团队差不多每天早上6点都要来到船上的饲料间,做备料和投饲准备。第一个养殖舱投料结束后,孙琳琳又沿着通道来到养殖舱,近距离观察大黄鱼摄食情况。“我要观察这一舱鱼的摄食过程,通过鱼的摄食和游泳姿态,判断鱼的活力,从而发现其有没有生病等。”孙琳琳说。

笔者看到,养殖舱的水体量比2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还要多。孙琳琳一圈转下来,足足用了15分钟,“船上共有15个这样大的养殖舱,总水体近9万立方米,能年产大黄鱼3700吨”。

相比开放式的传统网箱养殖,“国信1号”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使得养殖规模和效益大为提升,平均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倍以上,以大黄鱼养殖为例,“国信1号”能够实现每立方米25公斤养殖密度,成活率达95%以上。根据不同鱼类养殖特性,“国信1号”可以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等环境因素自航转场,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

同时,该船可通过水体交换系统,实现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交换,利用优质海水资源,为鱼类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从而提高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

“船上还构建了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基于岸基的船岸一体化智慧云平台。”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及商务总监田乃东说,通过这个平台,整个生产养殖过程中的数据可实时传输到岸基,确保船岸一体联动、岸基远程监控,真正实现养殖工船智慧化。

作为一个深远海游弋式封闭养殖平台,10万吨的载重量,以及自航式移动和锚泊固定两种模式,使“国信1号”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机动性,能有效躲避台风、赤潮等,极大降低自然灾害对养殖业带来的影响。

“从中国人的水产品消费习惯出发,从中国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需求出发,深远海养殖是必须走出的一步。”麦康森认为,“国信1号”首创的深远海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把深远海充足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转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利器。

“‘国信1号’称得上是引领了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解决的是从近岸传统渔业养殖转向深远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前五次浪潮都是在解决海洋生物资源苗种产业化问题。”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董韶光说,“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是融合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等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开辟了新赛道,代表了海洋渔业最新的生产方式。”

在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的同时,“国信1号”创新了融合全产业链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我国大黄鱼养殖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而完整的产业链。青岛国信集团从产业链着眼,依托“船载舱养”,又使大黄鱼苗种繁育、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在“国信1号”这一条船上协同运转起来。

2022年9月,“国信1号”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共起捕约65吨,实现活鱼现捕、冰浆锁鲜冷链运输,第一时间到达百姓餐桌,广受消费者赞誉。“刚刚捕捉起的大黄鱼条形美观、金腹玉鳍,品质极佳。”生产副总经理俞淳告诉笔者,“国信1号”每年可供应3700吨高品质鱼类和650吨的优质蛋白,“而且能有效规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将成为流动的‘蓝色国土’。除了养殖大黄鱼,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其他适养品种,如大西洋鲑、石斑鱼等,未来会让更多有营养价值的高品质鱼类‘游’到大家餐桌上。”

“‘国信1号’有效落实了‘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大食物观,实现了海水养殖由传统农业化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创新探索。”青岛国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辉表示,“国信1号”迭代升级的姊妹船2-1号、2-2号预计于近期建造,2024年底前交付使用,30万吨超大型“国信3号”已启动功能论证和总体设计,“未来我们还将陆续建造50艘养殖工船,形成总吨位突破1000万吨、年产各类海水鱼40万吨、年产值突破500亿元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全力打造海上‘蓝色粮仓’。”

“未来5~10年,青岛国信集团将在‘国信1号’顺利运营基础上,快速优化迭代升级船舶与养殖系统,陆续投资建造50艘养殖工船,配以13艘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过1000万吨的12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青岛国信集团副总经理董韶光介绍说,努力成为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蛋白质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品供给水平,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国信大黄鱼渔业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28元/斤的辉煌不再!如今大黄鱼深陷价格“泥沼”,休渔期或初现曙光当代水产(2019年6期)2019-07-25宁德迎来大黄鱼丰收季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年45期)2017-12-28江苏国信淮安工业园成功签约重大央企项目电器工业(2017年1期)2017-04-11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中国水产(2017年2期)2017-02-25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中国水产(2017年2期)2017-02-25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湖南畜牧兽医(2016年3期)2016-06-05膳食锌对饲料引起的大黄鱼铜中毒症的保护作用饲料博览(2016年5期)2016-04-05大黄鱼的声刺激行为研究应用海洋学学报(2014年1期)2014-11-22

推荐访问:国信 万吨 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