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的时代来了吗?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35年,这是一个机器的时代!"这是电影《我,机器人》中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广告语。这部电影拍摄于2003年,描写了一个充斥着各种机器人的未来世界。在这部影片中,警察戴尔在一起谋杀案中发现,一些智能机器人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暗中谋划反抗人类。

2016年,由谷歌公司研发的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在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的比赛中获胜,人们在惊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权威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有“现实版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和计算机软件界的领军人物比尔·盖茨都认为,人类需要小心人工智能的发展。难道,电影中描述的未来真的正在到来吗?

如今,距离《我,机器人》的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13年,而距离电影中被机器占领的未来还有19年。此时,在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赛”中,由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以4:1的比分战胜了围棋职业九段的人类棋手李世石。一时间,“人工智能”和“围棋”成了人人议论的“热词”。

“人机大战”的历史

其实,人脑和电脑之间的对决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人们就担忧着有一天电脑能够超越人脑。

·让国际象棋大师睡不着觉的“深蓝”:1996年,由美国IBM公司研发的一台重达1.4吨的超级国际象棋电脑“深蓝”,首次挑战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结果,电脑以2:4的比分落败。一年后,“深蓝”再次挑战卡斯帕罗夫,获得了胜利。卡斯帕罗夫曾说,自己在比赛期间曾因为压力过大而失眠。

·以一敌五的“浪潮天梭”:2006年,在“浪潮杯”首届中国象棋人机大赛中,超级计算机“浪潮天梭”一举战胜了五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这几位人类象棋高手纷纷表示战况“艰苦卓绝”。一般来说,中国象棋比赛到了最后时刻往往拼的是意志力和心态,在这方面计算机显然更胜一筹。

·会察言观色的“全能王”“沃森”:2011年,在美国智力问答节目中,智能电脑“沃森”轻松战胜两位人类冠军。这台同样出自IBM公司的智能电脑存储了2亿页的数据,其中包括百科全书、词典、新闻中的内容,它能够在5秒内检索数百万条信息,并以人类的语言输出答案。最厉害的是,“沃森”甚至能够分析出题目线索中的微妙含义、讽刺和谜语,这种理解自然语言的能力一直是人工智能专家们期盼攻克的重要课题。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阿尔法围棋”:2015年10月,谷歌公司研发的“阿尔法围棋”挑战欧洲围棋冠军樊麾,以5:0的比分大获全胜。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又4:1战胜世界围棋顶级选手李世石。由于围棋的难度要比其他棋类高出很多很多倍,使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人类智慧”。

越来越聪明的计算机

如今,全球有30亿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而每台智能手机的信息处理能力都相当于当年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如果汽车和建筑也以同样的速度发展,那么,汽车的速度能够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而最高的大厦的高度则能达到地球到月球一半的距离。

然而,智能计算机的“智能”提高,还不完全取决于数据的处理速度。比如,“阿尔法围棋”的获胜就多亏了十分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有人曾经估计,在一场围棋比赛中,棋盘上落子的可能性比宇宙中的粒子数量还多。“阿尔法围棋”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在计算和存储能力更胜一筹的基础上,还能够从博弈的过程中学习人类的下棋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

“猜你喜欢”

有没有发现,当你某次在搜索引擎中输人一个词以后,再次浏览网页时,系统就会为你推荐与你所搜索的内容相关的网页链接;当你在音乐播放器中播放了一首歌曲后,播放器就会为你推荐其他与之类似的歌曲;当你在网上购物时,购物软件会为你推荐其他相关的产品;当你将一张图片上传到网络,图片网站会识别出它的大概“身份”,还会为你搜索相似的图片;当你与手机上的“Siri”说话时,它能听懂你的话并做出回答或者完成你的指令……以上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例子。“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已经开始影响人类世界。

身边多个机器人

还记得电影《星际穿越》中的机器人TARS吗?正是这个超“有爱”的智能机器人在关键时刻牺牲自己,救了人类。

在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动画形象中,也不乏人类对未来智能机器人的畅想。有着神奇口袋的“蓝胖子”哆啦A梦,就是来自未来的一只智能机器猫;喜欢把脑袋卸下来的“怪力少女”阿拉蕾,也是个可爱又疯狂的智能机器人;脚下喷火的“超能少年”铁臂阿童木更是一个著名的智能机器人形象;而既贴心、又强硬的“大白”(Bavmax)则是人人都想拥有的机器人好友。

在我们身边,智能机器人也在悄悄地帮忙。一些地方出现了“机器人清洁工”“机器人冰激凌师”“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搬运工”“机器人机械师”“机器人管家”……这些机器人任劳任怨,不管是脏活累活还是精活细活,全能胜任。有人认为,在10~20年后,智能机器人将大规模出现在我们身边。

“懂你”:

能读懂表情的智能陪伴机器人Pepper

可爱的Pepper是由日本软银公司推出的智能陪伴型机器人。它身高120厘米,体重28千克,胸前带有一块触摸屏。作为耳朵的收音器位于它的头顶,而作为嘴巴的扩音器则位于头部两侧。它的“眼睛”是一对距离图像传感器,“左眼”放射出红外线扫描外部物品,“右眼”接受红外线扫描的反馈,并检测距离。它可以与用户对话,还可以读懂用户的表情。而且,它就像一部智能手机,可以通过下载应用软件增加许多功能。

吉波:

暖心的管家机器人

圆头圆脑的吉波看上去会让人想起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伊娃。与伊娃和Pepper都不同的是,它长得一点儿都不像人,连人的胳膊和腿都没有。可它的设计者辛西娅·布里泽尔认为,吉波不同于其他工具,它更像一个家庭成员,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因为它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家庭摄影师、家庭日程助理,以及家庭联络员……将来还可能会有更多实用的应用程序被开发出来,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给孩子们“声色并茂”地讲故事,或者陪老人谈天说地,等等。

“智能”离“智慧”

有多远?

很多人认为,“阿尔法围棋”的胜利是人类的失败,但同时也是人类的胜利——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里程碑式的一场胜利。但是,还有很多人提出,有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人类应该警惕的未来。

“计算机具备的人工智能将会在未来100年中的某个时间点超越人类的智能。当这种情形发生时,我们必须确保计算机是站在人类这边的,否则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发出这一警告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斯蒂芬·霍金教授。跟他一样,很多科学家都为充斥着各种人工智能的未来世界感到担忧。

在系列电影《终结者》中,人工智能“天网”在未来毁灭了人类,并派超级机器人回到过去,暗杀后来成为人类反抗组织领袖的约翰。类似的题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可以看出,人们都很担忧与人工智能共处的未来。人工智能真的会发展到具有自我意识并与人类反目的程度咀?

电影《我,机器人》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作者阿西莫夫在故事中列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法则”: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后来,阿西莫夫又补充了“第零法则”:

第零法则: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其他三条法则都是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成立。

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法则经常被各种科幻作品引用、参考。但是随着现实世界中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法则根本起不了作用,因为一旦人工智能发展超过了一定程度(也就是“奇点”),就会脱离人类的控制,出现“超人机器人”。到那时,机器人自己已经具备了判断和创造能力,人类的编程便无法限制机器人的行为了!

正在读这封信的你,还是个生活在2016年的小学生,而你身边的人工智能也还只有三岁孩子的智能水平。虽然它在某个领域可能很厉害,但在太多的方面,它还赶不上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它还不会像你一样主动去幻想未来的自己什么样。你认为500年后,人类能与人工智能和平共处吗?快爆发你的“超级小宇宙”,预测一下神秘的未来吧!

把你的畅想写下来或画下来,发送至:xxsd&m@126.com,或发消息至微信公众平台xxsdmbzw(须先关注),就有机会获得神秘礼物哟!

推荐访问:来了 机器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