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实施“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举措。但当前的教学体系还有诸多地方与“双证书”制度不适应,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经验,就“双证书”制度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证书”制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均(1981-),女,四川资中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应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3-0030-03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高职教育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学生能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大大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同时,“双证书”的推行也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接轨,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1]

一、高职院校“双证书”培养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整体教育教学模式和双证书制度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急需进行改革。[2][3]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一致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职业教育仍按传统模式教学,即学科导向的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标准,致使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相应的课程体系不能紧跟某个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是根据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标准进行的,强调本职业岗位的上岗从业要求,这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间范围和标准的误差。

(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不一致

职业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确立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一般覆盖到几个甚至十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但由于相关内容分散到不同的课程中,学校在组织教学时无法紧扣某个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多数学校是在鉴定考核前,单纯为了职业资格证书而搞突击培训。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少对应关系,标准和要求未得到统一。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对高职院校人才定位不够准确,基本采用本、专科教学模式,在师资结构上学校主要以技术理论教学的教师为主;不少教师毕业后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双师型”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尤其缺乏,特别是没有能够建立起一支和理论教学队伍并驾齐驱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加强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本、专科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加强技能训练离不开实训基地,必要的设备、材料和工具等。如何解决在校生的实习问题是不少学校面临的难题。高职院校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支持。目前受诸多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投入较弱,影响了教学硬件尤其是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实验手段落后、老化或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二、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教学改革

尽快改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双证书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如何按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培养计划,如何根据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建立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如何依据职业能力需求开发更适合的教材和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寻找更有效的学生考评方法等,都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个人教学经历和感受,现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意见。

(一)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为依据修订教学计划

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结合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来制定,力求使专业知识涵盖相应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参考职业技能鉴定中比较成熟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计划的制定需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为实现“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须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其次,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训、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同时教学计划须体现和开发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课程群,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组合新的教学模块。可根据课程模块的安排开设若干个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实训课和综合实践课,把这些独立设置的课程与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及鉴定模块联系起来,并尽量模拟职业资格标准中的鉴定模块等。如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学总学时的比率由2004年的36%增加到2007年的60%左右,同时结合汽车维修工和汽车电工等技能证书新开设了汽车电控技术、汽车故障与排除和汽车检测技术等实训项目,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二)以“证”为本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新模式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基本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块。原有高职课程体系强调“专业对口”,追求课程的完整性,而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知识仅是分门的堆砌,而以“模块式”原则制定的课程体系时,充分参考相关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和工位能力要求,首先开发针对职业群涵盖的职业的大模块,其内容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并由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含职责的“小模块”组成,再进一步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将课程内容细化为具体知识点。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岗位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为主,强调学生能“取证”、多“取证”,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汽车检测技术与维修专业不少毕业生将去汽车厂或汽车专营店从事汽车维修方面的工作,从事该工作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证书是汽车维修工证,“汽车维修工”能力标准,主要涉及机械识图、电工基本知识、液压传动、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与电子控制装置、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一大模块通过机械制图、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等主要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相关能力,为了充分保证学生的该能力,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涉及该技能证书涵盖的规范标准,同时增加了汽车整车实训的项目和学时数,将技能证书与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既方便了学生的考证,又节约教学成本。

(三)以“工作单”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改革

为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率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适应的科学、完整和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时间,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依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实训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三大模块;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具体的实训课程,并制定每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开设了金工、机械制图与测绘、汽车一级维修和驾驶等几大基本技能实训项目;为适应本行业相关职业资格的标准要求,同时开设了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发动机电控、底盘电控和车身电控等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为满足更高的行业能力需求和提高实践分析能力,近年来开设了汽车检测、故障分析与排除和综合技能等专项训练,不仅实训项目和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实践学时也得到了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职业能力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独立对应一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作单,工作单包括了传统实验(实训)报告单的主要内容,但又有别于传统实验(实训)报告单,其中主要包括不同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实施步骤,相关数据、现象的记录和总结,相关的行业规范要求,实习实训过程主要以此为指导依据。例如汽车底盘实训分设离合器及其操纵机构的拆装、主减速器的装配与调整、制动器及制动传动装置各主要总成的拆装、制动摩擦片的更换等分项目,每个项目开发有相应的工作单,既培养了学生的行业规范执行能力又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节约教育成本。

(四)以“工位执行”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

学生的综合技能是从基本实践能力,通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循序渐进培养而成的,不同阶段能力的培养应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可以一定程度上改革传统的先课堂教学再实践教学的模式,考虑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模式。我校曾试行过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现场教学方法,通过利用实验台架、整车、汽车零部件等各种教学设备,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进行实物现场演示操作,部分教学内容还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让部分或全部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操作,这样学生可直观地学习讲授的内容,抽象的理论知识迅速直观立体化,同时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反应极好。但由于教学设备、场地及师资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该方法还没得到普遍推广。另外,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技能,而忽视了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等影响就业和发展的素养培养。以学生的各类实验、实习实训为例,不少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就忽视行业和操作规范:最普遍的现象是一个拆装、调试实验全过程中,工具及零部件的摆放、工具的规范使用、操作顺序和方法等都存在不少问题,实训之后不是工具散乱就是零件遗漏,如此基本素养都不能得到保证,更何谈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执行能力培养,从基本的工具分类摆放到综合分析技能培训都不可忽视职场规范。对学生执行能力的培养,可充分利用“工作单”优势,严格依照“工作单”要求和步骤执行,同时可将各种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

对于学生工位能力的培养可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汽车维修业中汽车的各种常见故障是最真实有效的教学案例,现实案例既具有说服力,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工位能力,能良好地解决几类故障,这就是能在行业中立足的保障。要成功推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这对师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五)以“证”代考等考核方式代替传统的理论考试

长期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沿袭本科院校的理论考核方式,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了相关技能的掌握;学生常常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理论知识,至于内容的应用价值和内在含义根本无暇顾及,最后造成学生考完就忘记的情况。

对基础课可以理论考试为主,通过开卷、闭卷及小论文等形式体现。而对专业课的考核,参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和实践考核按一定比例分配,并重点放在实践操作,降低理论考试的比重和幅度,加重实践技能的考核和评价。其中各部分不只是期末的总结性评价,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连续评价体系,因此理论和实践考核还应包括平时的评定。一般理论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课外问答等形式的作业体现,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外论文等形式完成;不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实训项目,这些项目应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要求设定,因此一个实训项目就是一个考核要求,同时期末的总结考核中还应该有所体现,最后的总评成绩由这几部分组成。其中对于实践考核建议不用分数衡量,因为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评定是依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的,如果一次不能符合要求,可给予多次机会直到掌握相关技能为止。

实行“双证书”结合培养制度,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可实现教学和考证的互通,在“双证书”衔接成熟时,实现部分科目的考核用资格证书代替,最终实现学历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的互通。[4]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的“双证书”制度,能使学生提高自身求职择业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大潮中抢占先机。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技能型人才十分畅销。目前“双证书”制度在不少高职院校都有所实行和推广,但实施效果却参差不齐,各院校应结合“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自身条件,对教学改革方向和力度给与调整,以及时更好地达到“双证书”的衔接和互通,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成本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宇.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04,(1).

[2]韩洪涛,陈学雷.浅论我国高职“双证书"结合培养的基础与现状[J].开封大学学报,2005,(1).

[3]高敏.实施双证书制度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J].龙岩学院学报,2005,(6).

[4]郭海龙,刘越琪,李军,罗宇飞,潘伟荣.高职院校“双证书"衔接关键问题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探讨 证书 制度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