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

摘要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业政策具有调节农村生产关系、自觉运用农业经济规律、维护农民整体的长远利益、促进科技发展等多重作用。该研究从2004~2014年我国出台的农业信息化政策入手,主要从各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研究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方面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在此政策背景下探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平台等农业信息化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政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582-03

农业政策作为国民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手段,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1]。从发展农业科技的思路出发,将农业信息化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结合,使农业信息化提高到战略高度。因此,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提升农业产业质量。

自2004年起,农业信息化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涉及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平台到人文科技培养教育等各个领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了一系列的重大农业信息化工程,如“金农工程”、“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并在项目、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该研究就2004~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政策进行深度分析,探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展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未来。

1 2004~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政策

1.1 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业信息化政策 2000~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的农业信息化政策化见表1。

1.2 国民经济5年规划中的农业信息化政策 2004~2014年期间的国民经济5年规划中提及的农业信息化政策见表2。

1.3 相关评述 纵观2004~2014年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变革,政策目标虽不断调整,但是总的方向是从单纯的注重硬件投入到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并重;从单纯注重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投资并重;从单纯运用互联网到集成多种信息化技术;从单纯提供信息服务到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全过程;从单纯注重投入到关注应用效果和评价。尤其在2012年发布的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信息化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战略,由此将“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升到同等地位,强调信息化对“四化同步”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为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2004~2013年,国家累计投入870亿元,为20.4万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开通电话,为11.1万个乡镇和行政村通网络宽带,通电话自然村的比例达到95.6%,通宽带行政村的比例从72%提升到91%。全国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覆盖率达到85%,建成乡镇、村信息服务站点共计33.8万个。2013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0 579万户,总数达到14.96亿户,增长7.6%,电话普及率达110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净增11 695.8万户,总数达12.2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0.8部/百人,比上年提高8.3部/百人。截至2013年底,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93%,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62%。

2.2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进入网络化、综合化、产业化发展阶段[2]。随着各部门搭建了针对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平台,农业生产、供求、管理、政策等各类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提供给农民。至201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建有305个涉农数据库,68.59%的县建有涉农数据库,共计8 147个,涉及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方面。

2.3 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农业生产全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合农业农村需要的信息技术向着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发展,移动互联、无线传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服务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农业部印发《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决定首批选择天津、上海、安徽3个省(市)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工程。以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适时开展成功模式的推广应用[3]。

12004提出“中央和地方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踪监测和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供需、政策法规和疫病疫情、检验检疫标准等动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22005在第5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中提到"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32006在第4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42007提出“从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农业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公用农业数据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52008在第4部分“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中将“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主题,强调要“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又“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

62009提出“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村信息化”

72010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82011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92012提出“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102013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112014在第11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提出“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第12条标题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第13条中提出加强覆盖全国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加快邮政系统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建设,同时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序号时期政策内容

1“十五”在第三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提出“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应用”

2“十一五”提出“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3“十二五”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2.4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多样化

通过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自2005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三电合一”项目,核心是充分整合利用电话、电视、电脑的优势,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依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交互性强、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2006年农业部在全国推行“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咨询服务。各省份也推出“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下乡)”、“农技110”等服务模式,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

2.5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平台逐渐形成

近几年,各部门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建立的系统、平台等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金农工程”一期到“金农工程”二期,农业类网站数量在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6月,全国涉及农村、农业类网站达5万余个,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综合性门户类网站和如养殖类、畜牧类信息网站等专业特色类农业网站。

3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展望未来,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5]。我国农业信息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 农业信息资源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在形式上是多元化建设主体共存,但在信息资源建设上没有明确的分工,侧重点也不分明,不能形成互补。许多同类农业机构之间的数字资源开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遵循标准,而是各干各的,缺乏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导致信息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 [6]。因此造成资源浪费,大量信息不适应农民需求。今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技术,大量搜集农业相关信息,分类整合。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农民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更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民需求信息,为农民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农民不同的业务需求实现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2 信息服务内容更加实用

目前,我国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不断多样化,但存在信息和服务覆盖面不够、服务有效性有待提升、信息和服务的针对性不够、实用性程度较低等问题,“买难”、“卖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今后,要真正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平台,及早发布农产品需求,分散种植区域。同时要针对往年农产品销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农民提出的不同需求,做出更具针对性的信息反馈。在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上,根据不同地域以及基础设施,制定最佳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民的认知习惯。

3.3 农业信息技术多元化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主要表现在精准农业与自动控制、移动互联、无线传感、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社会化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高效率。今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物联网可实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参数进行全面感知,对生产过程进行精准控制。云计算技术通过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可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实现底层硬件统一和资源池化,同时使得应用和业务的整合、管理更加简单。随着信息技术在都市农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应用将不再单纯用于生产,或某一个经营环节,或某一个区域,而是全方位拓展,覆盖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

3.4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强大

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中发挥着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央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科技人才建设高度重视,连续3年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今后,各部分将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一批既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又懂得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知识复合型的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使之在具体的农业工作中引导农民、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以来,连续10年的农业信息化政策保障使得我国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平台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不足,但随着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化,项目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农业信息化将向更深入、更全面、更实用、更惠民的方向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必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1]

王彬,高强.我国农业政策制定的基础和作用的研究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80-81.

[2] 张会田.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架构[J].情报工作资料,2012(5):78-82.

[3] 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EB/OL].(2013-05-08)http://.cn/qkpdf/ankx/ankx201435/ankx20143565-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我国农业 信息化 趋势 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