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历程角度谈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

[摘 要] 本文对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在1986-1996年的初创与奠基阶段以及1996年以后的战略性发展阶段取得的成效进行回顾,主要包括:统计信息化队伍的培养、技术装备的配备、统计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信息资源的开发、统计信息化服务范围的扩大、统计信息网的建立与使用、数据库的发展以及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等。

[关键词] 统计信息化;发展历程;成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55

[中图分类号] C82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88- 02

1 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初创与奠基阶段

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初创与奠基阶段为1986-1996年。事实上,我国从1974年起就在统计系统中对计算机进行了装备和应用,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力量相对缺乏并且统计部门也欠缺独立性,所以数量有限的计算机仅仅能够在统计系统中发挥文字处理以及报表处理的功能。1986年7月,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正式成立,我国的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开始走上正轨。由于当时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经费的有限性对统计信息技术的投入形成了制约,所以相关技术设备的购置只能从其他业务经费中调拨或者由地方政府负责。在此阶段,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以任务带建设,抓应用促发展”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思想。1987年由国家统计局独立负责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获得了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信心。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技术发展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对我国统计部门的统计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统计信息化应用逐步扩展到具有较大数据处理量的调查和信息处理任务中。在这一时期调查任务以及调查强度的增加对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促进动作用,尤其是1990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使统计信息化建设中的装备质量和装备数量得到了飞跃式发展。1990年,在《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八五”规划》制订期间,我国统计系统建设在“统筹规划,多方集资,人机结合,软硬配套”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强调统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统计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996年,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技术装备、机构建设的完善方面,还是从技术力量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86-1996年,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统计信息化队伍逐步建设

在此期间,在国家统计中心以及地方统计部门都设立了计算中心,334个地市级统计局一共设置了305个计算站,大部分县级统计局也都聘用了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整个统计系统中配备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达到了3 100余人,并且在国家统计局的引导下,这支统计信息化队伍在不断壮大。在培训方面,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为统计信息化队伍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仅国家统计局所开展的培训就达到了100多期。而也正是依靠这支队伍,我国许多大型普查、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工作都得以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同时也为这支队伍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从而为统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技术装备已经可以完成数据处理工作

全国范围内的县级以上统计局所使用配备的“386”及以上档次的PC机达到了1.27万台,小型机在各省统计局得到了配备。

1.3 具有了对统计数据处理应用软件进行独立开发的技术

在此阶段,通过引进、开发、应用统计系统软件并推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统计信息化建设经费得到了节省,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起的资源浪费。在对软件进行引进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统计数据处理的特点,我国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先后开发了SARP系统和MITT系统等通用软件,这些通用软件在提升全国统计系统报表处理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大型普查工作中,为了实现效率的提升以及质量的控制,不仅使用了自主开发的软件,同时对专门性系统也进行了开发。

1.4 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得到发展

1988年我国出现一种计算机小球病毒,并且这种病毒被国家统计系统率先发现,面对这种病毒,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通过强化对计算机的维护以及制定病毒防治条例来抑制病毒的蔓延,并且有效地确保了信息数据处理的安全。

2 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发展阶段

1996年,《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建设规划》的制定标志着国家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走进了战略性发展阶段,此时的信息数据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推动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源、信息通道以及信息处理进行重点建设,而由于统计信息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的重要主体,所以统计信息化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在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发、利用信息源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对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源的开发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为通过统计信息化建设来实现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另外,由于统计工作中的统计标准、指标等都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所以统计工作所得到的信息也都是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信息。具备这些特点的信息能够为国家以及地区在发展中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也正是因为统计数据和信息的作用与重要性,我国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将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系统建设集成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将近30年的国家统计信息化建设中,统计信息化建设不仅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如统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在遵循“一靠科技,二靠法制”的战略基础上才能使其作用得到发挥;组织的科学性以及领导的重视是推动统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做到统筹规划并坚持具有统一性的标准与规范;强化技术培训、实施人才战略是统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保证;实现筹资的多渠道是加速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实现借鉴国外经验、技术与自主开发的结合是实现统计信息化系统快速发展的捷径。从1996年至今,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社会服务范围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发展

由于统计工作中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广泛运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与处理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撑,同时也使统计工作具有更广的服务面具有了可能性。统计部门不仅向其他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同时国家统计局以及地方统计部门也构建并开放了统计资料馆,其中存储信息的媒介包括纸质、磁介质、光介质等各种形式,其内容包含国家以及地方每年、每季、每月的各种统计信息,同时也包括统计方法、统计制度、统计规范、统计标准、统计法规等与统计工作相关的内容。

2.2 统计信息网得到了开通与扩建

国家统计信息网在这一时期建成并进行了两次扩建改造,这使国家统计信息网的传输能力以及数据容量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国家统计局保密网、内部网以及OA网络也逐渐建成并对统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信息网的建成使统计工作走进了网络时代,无论是常规数据调查还是大型普查都能够实现网络传输,同时工业企业、房地产、集团企业、网络经济、制造业采购、非制造业采购等行业也实现了联网直报,这对强化统计工作效率具有跨时代意义。

2.3 数据库建设获得进展

如果只有网络环境而缺乏数据库的支持,信息的查询以及发布都难以实现,在1986-1996年的数据库建设基础上,1996年以后的网络环境对数据库的建设发挥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在国家统计局金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国家数据库核心应用系统也得到了建立,对ETL工具的运用让“经济统计共享数据库”得以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统计工作的整合能力、处理能力、数据存储能力、网络通信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同时统计信息网络技术的规范性、统一性进一步提升,这对于行政效率的提升以及行政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

2.4 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工作得到完善

确保统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是国家安全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对统计信息数据的保护更加重要。在全国范围内的统计系统中,对所有机房都安装了限制进入设施、隔离设施以及消防设施等,同时内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运用安全认证识别系统实现隔离,保密网、内部网以及互联网都使用了密码认证技术与物理隔离。另外,不仅设置了负责安全保密的人员与机构,同时对保密措施与保密制度、监督机制以及安全检查不断加以完善。

总之,我国统计信息化在将近30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和卓越的成效,但是我国当前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信息化建设发展失衡、信息工程实际需求与方法存在矛盾、资金短缺、使用结构缺乏合理性、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鹏,高娜. 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浅析[J]. 统计与管理,2011(3).

[2] 李凌珩. 新形势下统计信息化探究[J]. 经营管理者,2011(9).

[3] 于姝莉. 浅析统计信息化建设[J]. 网络与信息,2011(6).

[4] 李强. 精心实施四大工程 推进统计信息化再上新台阶[J]. 统计研究,2011(7).

推荐访问:信息化建设 发展历程 角度 统计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