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绿色交通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

文/丁凡 李浩 赵璐

绿色交通追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合理交通需求,具有节能低碳、排放清洁、资源集约、生态友好和运行高效等基本特征,涵盖交通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客货运输、资源利用等各个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交通运输领域要着力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省长王清宪在省政府专题会议上对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作出深入部署和安排。我国交通运输一直秉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安徽省应扬皖所长,提升安徽基础、安徽质量、安徽效率,贡献安徽方案、安徽智慧、安徽力量,推动绿色交通发展,全力谱写好交通强国建设的安徽篇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安徽省重点发展内容

“十四五”时期是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大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全省谋划公路、水运、民航、枢纽等重点项目419个,总投资约8844.89亿元;
储备项目215个,涉及投资3899.51亿元。“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完成5000亿元交通建设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是其他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更是经济民生的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五年仍是安徽省重点投资内容,高效绿色发展是时代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新要求。

(二)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较大压力

交通运输业是继工业之后,我国能源需求以及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迅速增长的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41309.0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88%。根据《2021年安徽统计年鉴》,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1157.08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87%。2020年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9.3亿吨,约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从发展规律来看,交通运输业未来仍将面临碳排放快速增长的较大压力,亟需从根源和结构上寻求突破,发展绿色交通、减少碳排放,这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

(三)绿色交通是交通强省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环境友好、运输装备清洁低碳、运输组织集约高效,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阶段性要求。《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安徽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也对绿色交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无论从上位规划要求,还是安徽省实际发展需要,绿色交通都是建设交通强省的重要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3.74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5146公里,一级公路总里程6171公里。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775公里,干线航道网络逐步联通。航空运输形成了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5个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发展格局。全省客运站共计654个,其中一级站41个,二级站57个,实现与高铁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站已达到16个,综合运输服务站基本实现了乡镇全面覆盖。

(二)运输结构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全省年客运量总计27673万人,货运量总计401242万吨,周转量总计11024亿吨公里,其中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占比分别为1.90%、64.56%、33.54%、0.0004%。从货运结构看,全省货物运输以公路和水运为主,总体集中于阜阳、亳州、宿州等皖北城市及合肥、滁州等皖中城市,水路货运整体集中于阜阳、蚌埠及芜湖等地区。

(三)绿色交通现状

安徽各地积极开展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运输等建设。截至2020年底,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路面旧料全面回收,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8.0%、92.1%;
全省水运优势逐步得到发挥,以“公转水”为主攻方向,2021年全省水路货运量13.5亿吨,占综合运输比重的33.5%,较2012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全省已完成岸电受电改造150余艘,开展船舶污染防治联合检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先后开展安徽制(智)造的长三角“一带一路”国际走廊中欧班列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淮北市中国碳谷绿色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20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创建,2021年完成大宗货物多式联运量1314万吨,集装箱多式联运量11.9万标箱。公共出行更加绿色高效,合肥、芜湖市轨道交通运营量不断增长,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不断提高,蚌埠等8市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公众绿色出行比例不断增加。

(一)江苏区域

铁路与水运占比高于安徽省,2020年江苏省货运量总计288513万吨,周转量达11538亿吨公里,其中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占比分别为2.5%、63.5%、33.99%、0.01%,货运中沿长江的江海直达通道占全省直达联运总量的比重超过95%。研究与规划超前,江苏省积极开展“交通运输碳达峰影响因素分析与关键路径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在公路基础设施、多式联运、岸电、绿色汽修等领域出台近20项绿色交通相关地方标准规范。绿色航运改造速度较快,在确定为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的试点省份后,全省岸电设施总数达3136套,覆盖泊位3757个,累计完成2.3万余艘船舶的污水收集设施改造。

(二)上海区域

运输结构完善,水运占比高,2020年上海市货运量总计139226万吨,周转量总计32847亿吨公里,其中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占比分别为0.34%、33.08%、66.29%、0.29%。上海市规划政策落实到位,出台了《上海市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港口和船舶岸电设施建设使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岸电建设和使用要求并开展验收工作。标准化建设改造与“四新”技术有序推广,完成20%内河泊位的标准化改造等绿色工程;
编制《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示范及推荐项目汇编》,支持集装箱船球鼻改造、利用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替代铁路系统燃油锅炉等新技术应用。

(一)优势

安徽省各地市积极开展绿色交通相关工作,促进绿色交通发展。通过优化车辆能源结构,促进绿色出行,截至2021年,全省主要城市绿色公交占比均高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的2025年目标值72%,其中合肥市绿色公交占比100%、芜湖市约占78.9%、安庆市约占72.6%,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安徽省沿江近海,属长三角水网地区,内河水运的自然条件优越,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超5700公里,拥有芜湖、马鞍山、池州3个内河亿吨大港和16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随着江淮运河的开通,皖南、皖北水运条件进一步提高。且绿色交通发展意愿强烈,《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对绿色交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交通强省建设安徽试点方案》中更是细化了实施路径,明确了G236青通河至黄山北路,安庆环天柱山一号公路、环浒山湖公路绿色公路、兆西河绿色航道等绿色交通项目。

(二)不足

对标江苏、上海等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安徽省绿色交通发展仍有不足,主要如下:

1.规划研究稍有不足。除《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安徽省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中提及绿色交通外,全省绿色交通领域暂未出台相应专项规划及相关标准。交通运输行业节能低碳技术研究也尚有欠缺,2019-2021年交通运输部关于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中均无安徽省申报项目。

2.资金投入仍有较大差距且主要资金来源结构单一。近三年安徽省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别为788亿元、728亿元、945.2亿元,投资总量上较江苏、上海仍有较大差距(见图1)。以2020年资金结构为例,全省交通基础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财政资金为主,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占比超过70%,资金结构较为单一(见图2),在财政资金吃紧情况下,难以促进交通绿色高效发展。

图1 2019-2021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图2 2020年安徽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情况(单位:亿元)

3.运输结构不够完善。安徽省货物周转运输主要依靠公路与水运,总体而言,铁路与水运运输占比低,单位运输成本高于江苏、上海两地(见图3)。从增长趋势来看,全省公路、水路货运量增长明显,铁路货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城市客运的地铁、公交出行比例低于江苏、上海地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仍有提高空间。

图3 货运交通运输结构比例

(一)做好研究规划工作,引导绿色交通体系发展

加强课题研究,学习江苏省先进做法,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的科研模式,以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省内高校为主,积极与周边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在“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计划中适当增加绿色交通相关领域课题研究,加强省内绿色交通发展分析、评价体系、实施路径、关键技术应用等研究。主管部门应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加强规划引导,结合全省发展实际,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编制专项规划指导省内各部门及地市工作,地方可根据上位规划编制绿色交通实施方案。交通运输厅、生态环境厅等主管部门可制定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构建以节能降碳、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污染防治为主题的绿色交通发展体系。

(二)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加快绿色交通设施建设

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金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扩大有效投资是为经济发展助力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中圈定交通领域为三大重点领域之一,安徽省可通过发展基础设施REITs、财税金融政策倾斜等措施,支持银行、信托、保险、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盘活存量资产,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拉动有效投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降低企业负债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通过BOT、PPP、EPC等多种运营模式,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建设,达到交通建设与经济均衡发展的目的,出台公路、航道等交通领域建设及养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高建设养护资金保障水平。在S325六安马头至长集段新建工程,S244罗岗至分路口段公路工程,兆西河线航道,庐江、六安港口等优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吸纳多方资金,打造多方投资示范项目样板,通过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社会资本进入,加快绿色公路、绿色航道、公共交通等项目建设。

(三)强化生态保护理念,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绿色交通设施建设应体现在规划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规划设计阶段,应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约束作用,交通设施建设应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建设实施阶段应落实绿色公路、绿色航道港口建设要求,推广绿色低碳的建设养护技术及材料,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

绿色交通设施建设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一是梳理重点绿色低碳技术清单和产品推广目录,组织开展适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绿色低碳重点技术、产品和设备推荐工作,在新型工程机械、清洁化运输车辆、低碳施工工艺、低碳施工组织模式、低碳交通产品等方面开展系统梳理并进行绿色低碳效益综合评估与认证;
二是加强对认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的推广应用,建设绿色航运、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体系;
三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施工材料等综合利用,鼓励废旧轮胎、工业固废、建筑废弃物在交通建设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动热再生、冷再生技术在公路领域的运用,在省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改扩建和修复养护工程中,积极应用路面材料循环再生技术,提高废旧材料循环利用率;
四是加强绿色养护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深入开发应用地热再生、排水路面、绿色航运等绿色低碳养护技术,并积极进行养护新模式探究。

(四)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引导社会绿色低碳出行

提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确立公共交通在交通运输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系统,建立“地铁/公交+非机动车+步行”的短途运输与“高铁/飞机/汽运+地铁/公交+非机动车+步行”的长途运输方式,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站点覆盖率,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促进绿色出行。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逐步淘汰落后载运工具,加快清洁高效运输装备升级。

(五)深化运输结构调整,促进货物运输绿色转型

目前,安徽省运输结构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应进一步加强开展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提升铁路干线货运能力和内河水运服务水平,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推动多式联运发展。以推进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航运中心和蚌埠淮河航运枢纽建设为契机,打造串点成线、通江达海的现代港口群,提升水运发展水平。优化物流组织模式,提高物流效率,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尤其是以煤炭、建材等的大宗商品为主的智慧园区,从运输需求的源头控制货运的总量和分布,优化运输需求结构,降低碳排放水平,通过减少控制换乘或换装的时间与成本损失、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有机衔接,推动末端配送集约化,降低物流成本。

交通运输联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诸多环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势在必行。近年来安徽省绿色交通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足,本文从规划研究、建设资金、生态建设、运输结构等角度出发研究绿色交通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安徽省交通绿色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成长相册少儿画王(3-6岁)(2022年6期)2022-07-19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繁忙的交通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25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小小交通劝导员小学生导刊(2018年16期)2018-07-02再造绿色百科知识(2008年8期)2008-05-15阅读理解三则中学英语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

推荐访问:安徽省 对策研究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