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在新课程推行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融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实施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教师在感知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为教材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感动,心领神会。然后,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分享这种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歌教学。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更因起情感强烈而更具感染力,因其音韵和谐而具有其它文学作品不具备的音韵美。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迈,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再如,《蒹葭》《行路难》《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等,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绝佳媒介。教师应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一、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

首先,创设审美情境是以视、听为核心,在多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为此,教师应十分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积极感知作品以获得较多的审美认识。尤其是诗歌,朗读是学生感悟美,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还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感悟文学作品的美。如指导欣赏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带,看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表演,等等。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辅以北国雪景的画面。随着豪迈的朗诵及壮美雪景的画面,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自然开启,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了。

二、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鉴赏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的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当然对于从美学角度去鉴赏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必强求,以免弄巧成拙。

三、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教师的应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时,美育才算初步达到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把注意力指向情感天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做事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介绍香菱身世,如何被薛蟠强占,最后悲惨的遭遇等。激发学生对香菱的同情,既而在这种基础上来看香菱苦志学诗,这个人物形象便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了。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进行有表情的示范朗读等。最后,静思默想,也是激发学生情感好方法。让学生静下来,归结整理自己有点朦胧的情感。这是一个情感发酵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会明晰起来,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其创造美打下了基础。

四、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教师就要提供其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每周写周记,又要引导、选读、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要求。比如,学习了《孤独之旅》,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沉浸在杜小康成长的孤独感中,当读到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学生的心情也为之一振。这时就可引导他们以《我的孤独》或《我长大了》为题作文,写出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它既不限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也不规定表达方式、体裁的运用,且题目自拟,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从而让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华,展示写作个性,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获得抒写个人情致感悟的自由,这就更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机会。

口语交际也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舞台。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将语文实践活动改为了口语交际,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当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颇令人担忧,高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情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因此,要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注意根据新课程的,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纠正经常出现的偏离中心观点,前言不搭后语,临场胆怯等毛病。还可以用林肯等演说家口语训练成功的例子激励学生,让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口语训练。指导学生从语言美、仪态美、思辨美等方面来要求自己。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话题,采取多种形式(辩论会、演讲赛、朗诵会等),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推行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融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实施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阶段性成果;课题批文号:GS[2014]GHB1120。

推荐访问:美育 新课程 语文教学 有效途径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