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现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教学设计 实现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陆续开设了计算机学科的课程,除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这样的普及课程之外,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也在不同专业开设。

笔者这两年承担了文科生的《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紧扣以下原则展开教学设计工作。

(一)与时俱进,选取富有现实意义的内容,采取灵活适当的授课方式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者信息技术基础时,很多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其中很多内容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即使教师将新的内容融入其中,但为了维持教学过程知识的连贯性,必然会有重复的内容,从而令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很多学生对于网络上的应用程序非常熟悉,早已会发送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下载软件、浏览信息和搜索。经过充分考虑,笔者在制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时,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时分配上将课程内容分为了三部分:

1.网络理论。包括通信的基础知识,网络的七层参考模型,TCP/IP协议,局域网,网络安全。

2.网络实验。包括常用网络程序的使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构建局域网。

3.网站建设。包括网站的规划与设计,HTML语言,ASP基础,网站发布。

其中网络理论为24学时,网络实验为30学时,网站建设为26学时。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想通过理论加深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网络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又通过学习网站建设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

授课方式的选择上,笔者也作了新的尝试。理论课内容在课堂内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利于展示的优点,将网络实验与网站建设在实验室完成。其中网站建设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的广播功能,演示网页制作过程,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二)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普通院校本科教育阶段除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学习、自我解决问题、自我探索的能力。只有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快速吸收新的技术,解决新问题,适应市场的需求,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上。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尤其网站建设这一实验环节,教师不能逐一在实验课上讲解如何实现某些特殊效果或用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网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就显得较为重要了。在实验课时,全面开放互联网,供学生查找网站素材、文献资料和学习编程技术。除了实验课程之外,理论课程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本课程给学生布置了几个研究方向,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完成对该专题的研究。

(三)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课程效率

由于课程实验有30个学时,比理论24个学时还要多,可见实验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实验教学中,本人通过多媒体教室,在机房中讲授介绍IIS的安装与配置、Dreamweaver、Flash、Firework等软件的使用。每演示完一个例子,就安排时间给学生练习,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考核方式涉及面广,充分考察学习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要注重考核方法。首先要注重学生平时的成绩,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全面考查学生能力,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是单一的闭卷,而是采取了如下形式的组合。

该门课程成绩考核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平时出勤:上课12次,实验15次占27%;

2.课堂作业:12次占24%,作业做到全批改,分等级;

3.学习报告:教师给出14个网络技术方面的专题,学生选择某一专题。同一个专题的学生彼此进行优劣比较,占24%;

4.网站制作:每人单独制作一个网站并能发布,占25%。

在该课程考核中,明显感觉到需要考察的细节很多,但是对促进学生学习是很有用的。有学生反映还不如直接考试,这就是他们平时不努力,考试问重点心态的表现。采取多方面的考核方式,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每一节课。

总之,通过这次调整,实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辅导为辅,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霞.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1).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计算机专业 网络技术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