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设计例谈

摘要:撰写教学设计是每位学科教师必须拥有的教学技能之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趋向白热化,对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有效教学设计,分析了当前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普遍遇到的难题,并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例,详细构建了本章的教学设计,以期抛砖引玉,同各位同仁一道为构建高效生物课堂建言献策。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 生物圈 有机物

一、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体现的是一节课预期达到的教学标准。现实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认真分析教材,也不分析学情,完全照抄教参上的内容,这这种缺乏明确指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失去了评价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的意义。

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常常喧宾夺主。设计完整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为了明确以下几点:如何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分清重难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等等,解决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然而现阶段部分初中生物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过新课标,没有意识到“生物事实”是帮助学生建立生物概念的基础知识,并不是重点。而生物学重要概念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这一重点概念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为学生预留较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

二、有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学生上节课学了“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即将要学习的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所以教材结构来看,本章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绿色植物是最基本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在光合作用下完成。生物界中几乎全部生物所需有机营养和能量都源自绿色植物。教材通过编排有关光合作用的几个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原料。需要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通过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在观察和分析中,初步获得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知识的认知。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实验探究较为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实验方案,从而了解整个实验过程。但是由于有些操作是学生第一次涉及,比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强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知道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用实验法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对实验的改进,对实验进行反思,达到对思维品质的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有效地指导生活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生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么人类和动物必需的食物源自哪里呢?没错,来自生物圈。在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从而养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绿色植物”。那么绿色植物为什么有那么强大的功能,它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呢?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制造有机物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带着这些问题跟着老师一起通过实验去一探究竟。

2.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运用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带领学生一起探究。

实验猜想: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取A盆叶片两片,其中一片不加热就滴碘液,另一片用清水加热。二组取A盆中遮光和未遮光的叶片,酒精隔水加热。三组取B盆中遮光和未遮光的叶片酒精隔水加热。四组取C盆叶片,酒精隔水加热。

实验步骤:暗处理——遮光——光照几小时——摘叶片——酒精隔水加热——漂洗——滴碘液——漂洗——观察叶色变化

试验后,总结现象:

(1)为什么加热要溶解叶绿素?

(2)清水和酒精哪一个能溶解叶绿素?

(3)酒精为什么一定要隔水加热?

(4)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5)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上的一部分从上下两天遮盖起来?

(6)为什么要提前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遮光叶片部分遇碘不变蓝,未遮光叶片部分遇碘变蓝。验证了实验猜想:绿色植物见光部分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探究活动二:叶制造的淀粉怎样到达种子等器官呢?叶片的哪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向学生介绍有叶绿体的细胞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课堂提问:绿色植物产生有机物后是如何运输的?

总结:由导管从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通过筛管从上往下运输有机物;导管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

提问: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意识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结论:

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六)板书设计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实验步骤:暗处理——遮光——光照——叶片脱色——漂洗——滴碘液——漂洗——观察叶色变化

实验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不遮光部分变蓝。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为淀粉;绿色植物产生有机物的必备条件是光照。

2.光合作用

(1)条件:光照

(2)场所:叶绿体

(3)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4)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有机物运输:筛管

(6)意义:构建植物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参考文献

[1]李响.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王蕾红.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中的问题与案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