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反思习惯养成和应用

摘 要: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生物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习惯养成的必要性,教学反思习惯养成的内容和策略,结合教学实践和案例进行论述,并提出:教学反思习惯养成,是教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习惯养成;教师成长

引言

在新一轮课改中,参与生物课教学的老师们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教师们亲身体验到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同时,部分教师至今对新课标理解和新教材应用等问题,产生一些困惑,甚至对新课改产生一些怀疑。我个人认为课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课改中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这困难会随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渐得到解决,而解决过程离不开教师自觉对课堂教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感所得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1 何谓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行为。深刻理解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使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自觉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习惯养成过程。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所以,养成教学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的。

2 教学反思习惯养成的内容和策略

2.1 养成教学反思习惯,促进专业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生物新课程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构建知识,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构建思维,上课时,只是辛苦地依样画葫芦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学生死记硬背,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创新思维,这样,又如何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又怎能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科学问题的空间呢?一个方面,“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教学反思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认真检查、细致分析、及时反馈、自主调节,使整个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教师即智慧者”。 教学反思习惯养成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后记、工作日记和教学心得等个人教学材料,不仅可以给教师的教学留下记录,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发展路进行长期的跟踪,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进行长期的分析。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应该是以教师智慧启迪学生智慧。如对高中生物必修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教学的反复实践和反思,总结出以达尔文发现植物向光性为起点,探究思维,设计实验,水到渠成形成结论;又以达尔文实验结论为下一个探究课题,展开实验设计。像这样以问题窜引领,以探究活动促进思维,就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在新课程形势下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

2.2 重视教学理念反思,是养成教学反思习惯的基础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我们进行教育行为的时候,不仅要对采取了哪些教育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行为的潜在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传统教学理念沿袭时间长,范围广,教师要通过理念反思,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摈弃灌输式的“教教材教学”为启发式的“用教材教学”, 改变“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为“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1 ],教材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素材之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反思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即教师需要从根本上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防止口号过高、过多、纷乱;行动迟缓、背离、艰难。

2.3 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养成教学反思习惯的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是否体现出意义,就要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而在课堂教学中,关健体现在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优化?反思课堂设计模式就成为教学行为记录的主要线索。

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对象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对新知识学习有哪些预期?(2)教材分析:教材资源配置情况如何?要如何调整?如何呈现?在教学中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3)教学顺序:环节安排、目标设定、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相关评价;(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现以高中生物必修1《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的教学为例:

[原来设计]以时间为序,讲述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及结果。

[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1)课题名称: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2)课题组、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恩格尔蔓、产克斯等人;(3)相关学科、植物学、物理学、化学;(4)课题简要说明(研究起因);(5)研究过程与方法;(6)研究成果与评价

[反思性总结](1)教学按排反常规,激发兴趣;(2)再老的内容,花心思找新角度;(3)教学基本上是由解构到再建构的过程;(4)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4 教学课后的反思,是教学反思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机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也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课后的反思,是教学反思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机。每节课结束后,其实有许多值得教师回味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本人常常从课堂的亮点和败笔两个角度加以反思。

2.4.1 亮点有反思

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记录精彩之处,如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妙想、课堂上师生异乎寻常的共鸣、课堂上教育思想适时渗透以及课堂上突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等等。这些都是授课者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2.4.2 失误有反思

记“败笔”之处,对自己实施过的课堂教学,进行“回头看”,“找毛病”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发现“病因”、有的放矢寻找“办法”,有所感就有所得,汲取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 由于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主要是凭以往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以及教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必合乎实际的理念和目标,加上学生层次差异及对学生分析不到位等,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达不成预期目标情况。如中心概念教学,有时出现内涵不足,有时出现外延不周,平常注意教学反思,就能很及时地纠正。

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对失败的原因查找“病因病理”,认真剖析,就能“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2.5 教学反思习惯养成,是教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教师从课本、教学杂志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生动的学习过程。反思这些问题,更有助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许多名师成长过程,既有成功快乐的课堂案例,也有失落无奈的课堂片段。对于课堂教学,他们养成了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有丰富的正反案例,源于有丰富的教学反思记忆记录。

3 养成教学反思习惯的效果分析

3.1 教师层面

(1)通过理念反思,提升了教学高度,明确了教学方向;

(2)通过课堂反思,优化了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

(3)通过课后反思,每个教学设计的优化方案在课后反思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对教学设计的二次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在下一轮教学的后续发展潜力,积累了教学经验,有利于教师成长。

3.2 学生层面

(1)通过理念反思,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

(2)通过评价反思,改进评价策略,调动学生积极性;

(3)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由于课堂是以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课堂成为教学相长、师生交流的平台,是师生思想共鸣的场所。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探索、讨论和总结得出新知识,学习过程就能充满乐趣,充满激情。

最后,我要说,青少年是普遍阳光的,教师是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青少年教育是一份阳光的事业,教师以阳光的心态 “用心”教书育人,记录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体会教育感受,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教学 新课程 养成 反思 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