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警示:剂型不同,疗效也不同

不少患者买药时只关注药名是否与处方一样,认为只要名字一样就行,不在意药品是片剂、胶囊还是颗粒剂。有时图省事或便宜,明明处方上开的是胶囊,却买了片剂,觉得反正都是一种东西,是片剂还是胶囊都没关系。你知道吗?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

病了去医院,拿药去药房,这是常识。平常去医院药房或药店买药,大家关心的是药名别错了,至于拿来的药是片的还是胶囊,没人会注意。“无论是做成什么样子,只要里面的成分一样,那效果也一样。”这是大家普遍的想法。但药物之所以被做成片状、粉状或水状,是为了适应病情、药性和治疗的需要,并不是随意而为的。

吃药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说起“吃药”,一般都认为把药从嘴里吃下去才叫“吃药”。口服实际上只是一种途径,“吃药”的方式很多:

注射

这种方式是我们最不愿意的,或多或少都有点儿怕打针,主要是怕疼。但这种给药方式能最快地发挥药效,吸收快。特别是静脉注射,不用经过吸收,药物直接进入血管,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起效,因此在急救中经常应用。特别是危重病人,给药时基本都用静脉注射。

口服

因为这样最方便,只要把药物放到口里,用水吞服下去就可以了。这种方式主要靠口腔或肠胃粘膜来吸收,药物会由静脉通过肝脏,使部分药物被肝脏分解破坏,造成进入血液的药物成分大大减少,从而导致药效降低,无法达到应有的疗效。从这点看,它对药物的利用率是最低的。不过,这种方式对药品的制造要求不高,应用反而最为广泛。

栓剂

腔道给药最常见的就是从肛门给药,比如治痔疮时用的栓剂。中国人不习惯将药物置于自己隐秘部位来治病,因此在国内并不普遍。西方应用这种方式治病普遍得多,这也算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吧。腔道给药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被肝脏影响,而且药效发挥迅速。虽然比不上静脉注射,但比口服要快多了。从腔道给药不仅能对局部起效,还能作用全身,适用的药物也很多。除去用药不习惯,这种给药方式可算效果相当好的一种了。

喷剂

呼吸道给药,是治疗呼吸道疾病常用的方式,常见的如喷雾剂、气雾剂等。由于是直接喷到患病部位,因此起效很快,而且不会被肝脏影响。但需要耐压容器和特殊设备,因此成本较高。

皮肤给药

皮肤给药并不仅限于皮肤病的治疗。通过皮肤的吸收,药物可以对全身起效。它同静脉、皮下注射一样都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外周血液循环。除了能避免药物被肝脏解毒,还具有使用方便、对药物吸收主动、选择性强等优点。另外,皮肤给药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使药物吸收稳定、持久,并可使血药浓度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现在,国际上已开始将新药研究热点转向皮肤给药剂型。但这种方式也有局限性,皮肤过敏性或刺激性的药物,不适于这种给药方式。

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药效

口服给药适合混悬剂、乳剂、散剂和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灌肠剂,栓剂常用于直肠给药,肺部吸入剂用于呼吸道给药,软膏剂用于皮肤给药,注射剂用于血管组织给药。

从什么部位给药,就要使用相应的剂型。反之,会令药物的效果减弱,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伤害。

同一种药物的药效会因其剂型的改变而改变。例如,硫酸镁口服剂型常作泻药使用,但如果用其5%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则会有镇定和镇痉的作用。再如依沙吖啶(利凡诺),1%的注射液用于中期引产,但0.1%~0.2%的溶液局部涂敷有杀菌作用。

除了对药效的改变外,不同剂型对药物的作用速度也有影响。注射剂、喷雾剂的药效发挥很快,所以急救最常用。片剂、胶囊剂、栓剂等属于长期发挥效力的制剂。

不少药物具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合理的剂型应用可以将其降低或消除。比如氨茶碱治疗哮喘效果很好,但它有引起心跳加速的副作用。若改成栓剂则可消除这种毒副作用。

利用人体各部位吸收的特点,将药物做成相应的剂型,使药物聚集在特定的部位,达到治疗效果。这就如同军事上的导弹制导一般,集中优势火力消灭炎症,避免了对其他器官的损害。如具有微粒结构的剂型可以被体内巨噬细胞吞噬,而巨噬细胞会集中于肝、脾等器官。

推荐访问:剂型 疗效 警示 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