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化学复习课堂中的新意

摘要:讲述了化学复习课堂中如何用小实验创设复习的新鲜点,让学生感受复习的乐趣;如何创设新的载体让学生重新进行知识构建,提高学习应用能力;如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翻旧创新,提升能力;如何创设课堂生成性资源,让学生感受复习的心动,提高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复习课堂;求新;学习效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1-0047-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1.022

复习是重复学生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复习使能力得以提高。在课堂上,学生对复习的知识往往已经有所了解,难以提起兴趣,可能导致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力不足,不利于提高复习的效果。如果在化学课堂复习课中设计出新的新鲜点,让学生感到复习的新奇,就可以促进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用小实验创设复习的新鲜点,感受复习的乐趣

复习课堂中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再现或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不足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但如果针对复习的知识,设置小实验进行复习,却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复习课中创设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中完成,让学生的眼睛“亮”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主动学习,对复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物质分离与提纯复习的引课时,进行如下教学设计:教师展示华素片药品的盒子,多媒体展示华素片的药品说明书。让学生观察药品说明书,然后进行如下教学过程。

师:华素片是老师经常必备的药品,它可以治疗老师的咽喉炎,它里面的哪一种成分有消炎作用?

生:碘分子。

师:我们如何证明华素片中含有碘分子?

生1:将华素片溶于水,加淀粉溶液,如变蓝色,可以证明含有碘分子。

生2:将华素片溶于水,加四氯化碳,振摇,分成两层,下层是紫红色,证明有碘分子。

在学生讨论后,选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取药品,用研钵进行研细,取粉末溶于水,再加入四氯化碳,振摇,观察下层出现紫红色。在实验后,提出这是一种什么分离方法,物质分离和提纯还有哪些方法等。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课堂,通过生活常识的分析,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通过一个小萃取实验,引入对物质分离和提纯知识的复习。因此,在复习中可以针对复习知识设计一个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小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设置这个实验时,要考虑这个实验与所教内容有关,要保证实验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设置实验时,需要考虑实验对学生有激发作用,能让学生体验复习的乐趣。

二、创设新的载体让学生重新进行知识构建,提高学习应用能力

复习课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再现、解题,复习应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组、反思、应用深化的过程。因此,复习需要教师重新选择知识载体进行复习,让学生在对这个知识载体的了解讨论过程中,重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构建,在这个构建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评述、分析,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深化,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笔者在复习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时,创设一个复习物质分离与提纯的知识载体。一个研究小组在研究一桶浸有海带的海水,准备从中提取食盐和碘单质,设计方案如下:

在学生对这个知识载体分析的过程中,分别用多媒体展示实验仪器、操作问题及练习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重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仪器、步骤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并能拓展应用。

因此,复习中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新的知识载体,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容纳在其中,然后针对这个载体,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网络的重构和完善,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复习中可以选择化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作为复习的载体,有利于保持学生复习的新鲜感,理解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化学科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三、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将复习的知识,设置成问题情景;在学生面对问题情景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复习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问题情景设计,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性、全面性训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复习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针对知识结构进行如下问题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1:展示材料:金属锆粉具有优异的化学活性和吸气性能,在电气、烟火和武器系统中广泛应用。要制取金属锆粉,可以将锆氟酸钾(K2ZrF6)和过量金属钠交替分层装在钢质反应罐中,上面覆盖氯化钠,适当压实,将反应罐装入竖式炉中,升温到1073~1223K进行,可以制取金属锆粉。

问题①: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钠在反应中作什么剂?

问题②: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③:钠能与那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上述问题设计,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对钠原子结构的回顾、再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钠的还原性,建构钠的知识网络。

问题设计2:问题①:将钠投入氯化铜溶液,可以观察什么现象?

问题②:将钠投入氯化铜溶液,有时候还会看到黑色的物质,可能是什么?解释原因。

问题③:将钠分别投入饱和NaCl溶液、NH4Cl溶液、FeCl3溶液中,看到的现象与投入氯化铜溶液有何不同?

针对钠与不同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实验,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全面性训练;并能对这个实验进行迁移与应用,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及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设计3:下面是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期的变化过程:银白色→ 在空气中变暗→变成白色固体→表面形成液体→结块→变成粉末。

问题①:说明变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化学式。

问题②:建立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问题③:下列各步反应,A为金属,B为淡黄色固体,且每种物质均含有A元素。写出下列转化中各物质的化学式,写出B到C、D到E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钠在空气中变化的讨论,帮助学生建立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进行未知化合物的推导,有助于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

在复习课中创设问题,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完善知识网络,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水平,达到了翻旧创新的目的。

四、 利用课堂鲜活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感受复习的心动,提高复习的效率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事件、情境或行为等信息。通过创设生成性资源,有助于解决学生思维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复习的快乐,让学生复习的效果得以提高。

笔者在复习化学平衡状态时,曾设计下列问题让学生判断: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固)+3B(气)?葑2C(气)+D(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E.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在判断平衡状态时,学生对C选项中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是达到平衡的理解没有问题,但对其他选项的问题思考却很模糊。在学生讨论之后,提出为什么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可以是判断平衡的标志?让学生明白关键在于物质的量浓度在反应过程中一直在变化,到平衡时已经不变的道理,提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的关键在于判断的事物是否达到“变量不变”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变量不变”的情况,也就是达到平衡的状态。这样,学生对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压强、气体的密度、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否变化进行思考,知道了它们是否“变量”,也就明白是否平衡的标志。在学生进行讨论、纠错之后;进一步提出如果将恒容改成恒压,哪几个是判断平衡的标志;如果将A的状态改成气态,哪几个是判断平衡的标志。在学生反复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表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逐渐理解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在复习中,教师应注重每一个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除了有很好的预设情境和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火花之外,还有的是由于失误而生成的资源。这样的情况在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能都会存在,因此我们在失误的时候要冷静地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将它巧妙地处理,让它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提升复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化学课堂复习中要创设新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复习的乐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复习中要创设新的知识载体,使之成为学生进行知识重构的底板;复习中要创设问题情景,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宏. 教学艺术[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0

[2]郑长龙. 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3]廖大荣.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0

推荐访问:新意 复习 课堂 感受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