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及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 2.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划分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密切关系及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绘图训练,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 2.

运用比较法学习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地球是我们人类家园的思想,使学生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

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材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地球内部圈层,二是地球外部圈层。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地球内部圈层看不见、摸不着,学生较难理解,应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地球内部分层,给出视频或材料加深学生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指导,力争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思想是结合本组正在进行的高中地理“双层次问题导学法”实施有效性的研究,分自主和探究两个层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地震波的分类和特性。 2.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3.用图表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方法。

六.教学方法

1.双层次问题导学法,问题引领导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诗话地理视频《地动》

追问: 1.同学们,作者的猜测对吗? 2.地震的发生过程是怎样的呢? 3.地震波释放能量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如我们记忆中的汶川地震),地震波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呢?

新课教学:

环节一:基础层次 :反馈预习导学案 19页“基础把握”中存在的问题:

(1)啄木鸟啄木听声探知树中有无虫子,人们通过拍打听声挑选西瓜。科学家是如何利用地震波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

(2)填表比较横波和纵波

(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不连续面是什么?请描述它们的位置?

(4)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多少,有何分布规律?地壳分哪两层,各有何特点?

(5)设计图表归纳地球圈层结构,并简要说明各圈层的特点。

(注意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环节二:探究层次探究: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

曾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火山喷发的物质来自上

面地球圈层结构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运用“双层次问题导学法”,分基础和探究两个层次 ,以问题引领 ,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合作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1.以传统文化和地理现象相结合的诗话地理导入 ,以最近的日本火山喷发材料设计探究题目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创设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

不足之处:

1.调动学生方面还需要加强,最好是兼顾到每一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2.板书设计上要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展示空间。 3.多注意问题生成及解决办法。

基金课题:

本文系:《高中地理“双层次问题导学法”实施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编号为: G2DL2014008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地球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