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顶天”:全球华语研究的学术愿景与追求

刁 晏 斌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早在30多年前,邢福义就提出,语法研究“要立地顶天”,并作了以下具体说明:“立地”就是脚踏实地,立足于语言事实,有一个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要小本钱做大买卖,口袋里要多装事实。“顶天”就是要“刺破青天锷未残”。光有脚踏实地还不够,还要积极向上,有所开拓,有所创造,有决心有信心把语言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1]。其后,邢福义立足于语法研究中的“解释”进一步指出:“从事实出发研究问题时,应尽可能地对事实作足够的理论解释;
从假设出发研究问题时,应注意充分观察和充分描写语言事实。只有这样,才能‘顶天+立地’。”[2]

萧国政以上述观点为基础,归纳出语法研究的“上向”与“下向”两种宏观模式,前者“是从事实的大地,向理论、系统和语法的‘天空’上向,是从一个个的、一步步的相对真理的大地、山峰、半空,向‘绝对真理’的天空、高空升华”;
后者“是从理论的高空、低空、半空,向事实的地面发展。”至于二者具体的要求及相互关系,文中的表述是:“上向归纳研究,脚下要有‘地’,心里要有‘天’”;
“做下向研究,要擦亮一片‘天’,要瞄准一方‘地’,‘天’要罩得住‘地’,‘地’要隶属于‘天’”;
“下向研究和上向研究,一个‘顶天-立地’,一个‘立地-顶天’,表面上它们是对立的,实质上却是互补的。”[3]

我们认为,上述的“地”与“天”也是全球华语研究缺一不可的两个维度,二者一要互为基础,二要充分结合,即华语研究也要倡导、追求并最终实现“立地+顶天”。那么,华语的“天”与“地”有何特点,在具体研究中应当如何“立地”,怎样“顶天”,怎样才能做到“立地+顶天”?这是一个极有挑战性、极富学术价值,同时也会对全球华语研究产生极大影响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结合具体语言现象的考察分析,以及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和思考,从而给出答案。

如果以“地”为喻,那么华语的土地一是无比肥沃,二是开垦不足。就前者来说,华语几乎覆盖全球,变体众多,在有些地区(比如东南亚)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大量独特的共时及历时语言资源,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值;
就后者而言,由于研究时间尚短,积累严重不足,因而还有极大的开掘空间。如果套用很久以前常说的一句老话,那就是在华语这片沃土上,“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以下我们以东南亚华语中“关怀”一词及其使用情况为例,对此进行说明。此词虽然算不上特别常用,但是也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以及较为丰富的内涵。我们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中进行穷尽性检索,共得到2 302个包含“关怀”的句子(1)该语料库收录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共八家华文媒体2005-2008年间的语料。本文未标明出处和时间的华语用例均出于此。,以下就以这些用例为对象,从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分析。

(一)共时层面的考察与分析

1.“关怀”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中,“关怀”的释义是“(上对下)关心”;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以下简称《现规》)的释义是“关心爱护(多用于上对下)”。另外,《现规》还在“注意”栏中对此词与“关心”的区别作了以下说明:“跟‘关心’不同,‘关怀’的对象只能是人,只能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关心’则无此限制。”再查以上两部词典中“关心”的释义,前者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
重视和爱护”,后者则为“(对人或事物)爱惜、重视,经常挂在心上”。

由以上释义和说明,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普通话中“关怀”一词的基本语义特征:[+对人][+上对下][+放在心上、重视、爱护、爱惜]。

《全球华语大词典》(下简称《华大》)“关怀”的释义大致同于《现汉》,即“关心爱护,多用于上对下”,但是,这一释义却未能涵盖华语此词的全部意义和使用情况。以下,我们就先以上述三个方面的语义特征为参照,逐一对华语“关怀”在具体使用中的具体意义进行对比说明。

先看[+对人]。这一条对华语基本没有约束力,其具体表现是既可以[+对人],也可以[-对人],后者用例十分常见,如:

(1)过去三年来,学术人员协会及许多其他关怀此事的人和组织都已经表达了他们促请政府撤销《行为操守协议书》的立场。

(2)上述活动明显突显出学生对当地社区的关怀,并且也反映出大马人民的准确及良好形象。

(3)不是情歌,是比情歌多了一层社会意义的歌,关怀的不只是二人世界。

所以,对华语“关怀”而言,上述[+对人]的语义特征应当修正为[±对人]。

再看[+上对下]。华语“关怀”虽然有不少[+对人]的用例,但是却并非“只能用于上对下、长对幼”,所以这一条有时也没有约束力。例如:

(4)总之,愉快的心情最重要,互相的体恤和关怀也不可少。

(5)MICHELLE在会上也尽显对父亲关怀之情。

以上二例中,前例“关怀”受“互相”修饰,因此是[-上对下]的;
后例中“关怀”的对象是“父亲”,则是[+下对上]的。

以上用例虽不常见,但也并非个别,再如:

(6)他们觉得对方毫不尊重艳婷及艳婷家人,不交代事发经过,也没前来殡仪馆表示关怀。

(7)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呼吁美国给予友邦和盟国更多的关怀。

因此,华语“关怀”[+上对下]这一语义特征也不具有完全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修正为[±上对下]。

最后再看[+放在心上、重视、爱护、爱惜]。与前两个语义特征相比,这一个比较复杂。总体而言,华语“关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有很多都在这一范围之内,但是也有不少超出了这一范围,以下先讨论前一方面的情况。

华语中,“关怀”经常表示的是不含[+对人]或[+上对下]语义特征的“关心”义(即可以与普通话“关心”互换),因此其使用范围远大于普通话。例如:

(8)这不意味要攻击政府,而是要我们付出关心,并关怀“自己人”。

按,此例前一句有“付出关心”,而后一句则用“关怀‘自己人’”,受此语境提示,这里的“关怀”应该也是“关心”的意思,但是用于“我们”(即“平辈”)之间。

以下各例虽然没有语境提示,但是按“关心”来理解都是最“顺”的:

(9)老人虽年届98,却对天下事很有兴趣,尤其关怀两岸形势发展。

(10)他长期关怀民主、和平及人权,使他赢得世人的尊敬。

虽然如上所述,《现汉》以“关心”释“关怀”,但是普通话在上述语境中一般却只用“关心”而不用“关怀”,由此正反映了普通话与华语此词用法在一个方面的重要差异。

有时,华语“关怀”表达的意思比一般的“关心”要重一些,此时可以大致与之对应的词是“关切”和“关注”。《现汉》以“关心”来为“关切”释义,似乎未能反映二者区别;
而《现规》“关切”释为“十分关心”,则说明二者有程度差异。在华语的实际使用中,有的“关怀”大致与普通话的“关切”相当,例如:

(11)邻近国家包括红十字会、世界宣明会、其他宗教团体等,对缅甸表现出极度关怀之意。

此例“关怀”前加“极度”修饰,显然并非一般的“关心”,而是“十分关心”的“关切”。以下一例大致也可以作如是观:

(12a)彭文宝特别助理沈佩蓉也于日前到拉占德兰住家了解,表示关怀。

此例应该与下例具有可变换关系:

(12b)这起恐袭事件,也有大马公民伤亡,他代表纽西兰政府向伤者及家属表示关切。

以下二例中的“关怀”与“关切”大致也是如此:

(13a)陆交会前主席丹斯里赛哈密及管理陆交会事务的首相署前部长拿督斯晨南茜苏克里,纷纷对陆交会职员“失业”表达关怀。

(13b)丹麦名宿彼得盖同样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关切。

在实际的使用中,如果“关怀”不仅仅是语义轻重不等的“关心”,那就有可能与“关注”相当。《现汉》“关注”的释义是“关心重视”,即在“关心”的基础上再加“重视”(“关注=关心+重视”)。贺国伟《现代汉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指出,“关注”常用于大的方面,在程度上表现出既关心又重视;
而《现规》“关注”的释义则是“重视、特别注意”。华语中,可以表达“关注”义的“关怀”不乏用例,如:

(14)昨晚热情与和平的群众创造了历史,证明了砂拉越人民不仅关注国内人权的课题,也关怀全世界。

(15)前政府的管理不当,以及负责的行政议员的不关心不关怀态度,导致市政局的剩余基金从2000年的2亿2千500万,减至2007年仅有640万令吉。

以上二例中,前例“关注”与“关怀”对举,应该表达相同的意思;
后例“不关心”与“不关怀”并列使用,二者应属递进关系,即有程度及侧重点之别,可以理解为前者否定“关心”,后者否定“重视”,所以“关怀”应为“关注”义。

以下一例按“关注”来理解,也是最“顺”的:

(16)东盟经长同意加速成立单一经济区的消息传出,国际舆论多有关怀。

我们曾经讨论过华语词汇运用中的“舍小取大”现象,即在具体的使用中用表义和使用范围更大的词取代表义和使用范围相对较小的词,如以“美丽”取代“美好、美妙、完美、优美”等[4];
而以上事实说明,华语“关怀”经常也被用作一个“大词”,在具体的使用中可以替代“关心、关切、关注”等。

总之,在上述用例中,“关怀”的表义和使用范围相较普通话均有较大的扩展,具体而言一是对象范围扩展到既可指人也可指物,二是主客体关系由上对下扩展到“平辈”之间,甚至是下对上,三是所表量度由“一般”扩展到可表高量、重度。

以下再讨论超出[+放在心上、重视、爱护、爱惜]语义范围的“关怀”。

上文讨论的“关怀”表达的都是一种心理活动,可以归入抽象动作的范畴,属心理动词;
此外,华语中还有不少“关怀”表示的是具体动作,应属动作动词,而这也是其与上引词典释义不同(即与普通话不同)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以下一例可以较好地证明这一点:

(17)经此意外,霆锋一家都高度紧张,密切关注柏芝的饮食起居,并“雇佣了有护理经验的保姆进行贴身关怀”。

这里用“关怀”做形式动词“进行”的宾语(通常由动作动词充当),且用“贴身”来修饰,可见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动作动词(心理动词不能受这样的动词修饰)。至于“关怀”具体表示什么动作行为,即具有什么样的动词义,则往往因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随文释义”,比如上例中大致应为“护理”的意思。

类似的用例再如:

(18)他希望相关卫生部门可以珍视我国普遍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输血感染者的诉求,提供赔偿/补偿、治疗和关怀。

上例中“关怀”与“治疗”并用,且与“赔偿/补偿”同做“提供”的宾语,其意义应与“治疗”相近或相关,我们趋向于理解为与例(17)相同的“护理”义。

对于病人而言,“关怀”可能是“护理”,当然也可能是“照料”;
而如果对象不是病人,那么一般就应该是后者的意思了,而这也是华语“关怀”常表的一个意义。例如:

(19)伊丽娜对父亲的饮食起居关怀备至,有时戈尔巴乔夫工作时间长了,感觉头痛,伊丽娜就拉着他出去走走,放松紧绷的神经。

此例“关怀”的对象是“父亲的饮食起居”,所以应该就是“照料”的意思。以下一例大致也是此义:

(20)希望领养的家庭能够好好照顾孩子,给他应有的疼爱和关怀。

《现汉》中,“照顾”的第二个义项是“照料”,二者同义,所以有时华语的“关怀”也可以按“照顾”来理解。上一例前用“照顾”,后用“关怀”,大致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以下一例更是如此:

(21)肥姐离世后,有舆论批评秋官与肥姐离婚后缺乏照顾,前妻病重时也欠关怀。

此例中“缺乏照顾”与“欠关怀”基本形成对文,表达的意思应该一致。

以下一例中,“照顾”与“关怀”更是并列使用:

(22)干部们进驻村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建立和完善对爱之病感染者的救治……对爱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使孤寡老人得到照顾关怀。

普通话中,“照顾”除了“照料”义外,有时还有“特别注意、加以优待”义(见《现汉》),而华语中此义有时也可以由“关怀”来承担和表达。例如:

(23)但经过两周的协调,事情没有进展,且了解社会大众对新纪元学院的关心、爱护与关怀,因此发表这份声明,要求公开透明处理新纪元学院的公共课题。

此例的“关心、爱护与关怀”应该有递进关系,而比“爱护”更高一级的,应该就是“优待”了。以下二例的“关怀”根据语境大致也是这个意思:

(24)该会处处关怀黄金龙,让他在物质及精神上感到满足。

(25)谈及未来的梦想,他说,他要成为一个土木工程师,以答谢父母亲一直以来对他的栽培及关怀。

此外,华语的“关怀”在具体语境中有时表示的是“救助”义,也有很强的动作性。例如:

(26)我国每年有近6 000万以上灾民需要救济,有3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救助,有6 000万残疾人需要关怀。

(27)我们可以为暴力受害者提供援助或关怀,我们应该公开这么做。

以上二例中,前例“救济”“求助”与“关怀”并用,后例“援助”和“关怀”并列,它们表达的应该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以下的“关怀”虽然未在这样的语境中使用,但是表达的相同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28)成立Hudson-King家庭暴力保护基金,以关怀一些因暴力罪案而失去家人的家庭,为他们提供食物、衣服、庇护所及心灵辅导。

此例对“关怀”的具体所指进行了细致列举,即“提供食物、衣服、庇护所及心灵辅导”,而这些无疑都是具体的救助行为。

以下二例中“关怀”与“灾难”或“灾害”相联系,其所表示的“救助”义自然也是很清楚的:

(29)阿末沙比利仄指出,当发生类似的灾难,各方须给予关怀。

(30)对社会上亟需帮助的人,如受人为或自然灾害影响者,有专人马上出现,实际的为之解燃眉之急,自动的去关怀无助的弱者。

以上各例中的“关怀”虽然仍然含有“关心爱护”的因素,但是已经义有所转,即变抽象为具体,基本是指在关心爱护这一心理动机驱动下的比较宽泛的动作行为。我们认为,这一意义另有来源,这一点将在下文讨论。

2.“关怀”的用法

与普通话相比,华语“关怀”一词的使用范围更广,其用法也比普通话复杂,以下对此进行梳理和举例说明。

此词与普通话用法的最大差异,是多数都用做述语,即“关怀+宾语”的组合中。上文的很多用例都是如此,再如:

(31)都江堰与卧龙熊猫基地是她3年前与老公二度蜜月的地方,所以四川地震让她哭肿双眼,计划亲往灾区关怀灾民。

(32)台北举办了粉红丝带乳癌防治公益活动,关怀女性的健康。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是“关怀”跟别的动词构成并列词组后再带宾语,这样的用例上文也出现过,再如:

(33)现代双薪家长在职场上打拼养家,却因此疏于管教和关怀孩子。

(34)他希望,政府能伸出援手,协助以及关怀病患所面对的问题。

此外,“关怀”的对象有时并未出现在宾语位置,但具体的述宾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

(35)张校长除感谢中华救助总会多年来对泰北同胞不遗余力的关怀及支持外,也肯定这是有计画、有系统、有内容的技能训练。

(36)她指出,残障关怀方面,则是由美门残障职训中心设立的各种职业培训课程,包括上述电脑班。

以上二例中,前例“关怀及支持”的对象用介词“对”提到前边,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而后例则直接采取“宾语+关怀”形式,该形式多见于一些有一定凝固性的四字格(见下)中。

有些“关怀+宾语”形式在句中不做谓语,而是做定语,这样的用例如:

(37)参与建国不一定非得投身政党,言论建国乃关怀家国命运的马来西亚人的另一抉择,而活跃的舆论空间则是言论建国的基础。

“关怀”的第二种主要用法,是在句中做宾语,此时它基本表示指称,对述语动词有较强的选择性,通常选择表示抽象“给予”义的动词。例如:

(38)去年,就有超过100名理工学院学生在社区服务计划下前往中国和越南奉献出挚诚的关怀。

(39)以前他们为国家付出了贡献,现在我们要给予他们回馈,尤其是在他们年老体弱及经济不振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援助及关怀,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感激。

以下用例中的“表示”“表达”自然也属于抽象的给予义动词,而它们带“关怀”组成述宾结构的用例也相对较多,例如:

(40)德国财长艾歇尔和意大利财长维斯科昨日发表联合声明,对油价水平表示关怀。

(41)究竟宗教人士如何表达对公共事务的关怀,而佛教的观点又是如何的?

此外,我们所见,此类述宾结构中还有以下这样的用例:

(42)(韩江小学、韩江中学及韩江学院)深深感到中国大灾难的悲惨遭遇,为此做出进一步的关怀,进行动员三校募款活动,为中国四川大地震灾黎献上一点心意。

(43)这项义走的主题是“携手向前迈进”,目的是宣扬爱心社会,加强保险业人士对不幸人士的关怀。

(44)我们会带盲人的心声给大家,表现出他们很感谢大众对他们的照顾和关怀,也会表达他们的爱心给别人。

以上三例中的“做出”“加强”和“表现”,其实也都蕴含着抽象的“给予”义,所以才可以用于跟“关怀”构成的述宾组合中。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表示“有无”义的动词,也可以做“关怀”的述语,例如:

(45)影片不但真实,且富有关怀和震撼力。

(46)除了Pitak之外,泰国还有很多孩童缺乏照顾和适当的关怀,有些更被迫在街上生活,甚至被卖去当雏妓。

“关怀”的第三种用法,是独自或带上修饰语后做修饰语,以下三例基本代表了我们所见的基本类型:

(47)洲大使及中国驻澳洲的副领事都出席,现场还宣读了美国前副总统高尔及导演昆汀塔伦提诺的关怀信函。

(48)邻近国家包括红十字会、世界宣明会、其他宗教团体等,对缅甸表现出极度关怀之意。

(49)就在这时,老师关怀地问了她几句。

以上三例中,前二例分别独自以及在组合中做定语,而后一例则是做状语。

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关怀”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这就是用于构成一个具有很强或较强凝固性的语言片断,主要包括专称形式(多为团体、组织、活动等的名称)和四字格,而在这样的组合中,“关怀”的用法仍不出以上三种。

在我们调查的语料范围内,专称形式有以下一些:

关怀早产儿大使、关怀家庭服务中心、日间关怀乐龄中心、国际关怀孤儿协会、关怀贫困居民基金、关怀年长居民计划、关怀德士师傅计划、关怀残疾人士运动、关怀生命奖、学生关怀中心、动物关怀人士、基督关怀中心、客户关怀中心、人民关怀协会、城市丰收关怀服务社、原住民关怀中心、社会关怀小组、公民关怀组织、爱滋关怀组织、社会关怀团、责任关怀奖、责任关怀计划、社区关怀联系网、社区关怀网络、社会关怀热线、邻里关怀爱心餐、弱势关怀议题、文化关怀之旅、道德关怀意识、关怀辅导中心、关怀服务中心、义诊关怀团、爱心关怀基金。

以下是我们所见的四字格:

关怀精神、关怀态度、关怀爱心、关怀计划、关怀措施、关怀基金、关怀资金、关怀文化、关怀行动、关怀访问、关怀之情、关怀之友、关怀团体、人道关怀、社区关怀、社会关怀、现实关怀、生命关怀、道德关怀、互相关怀、感情关怀、爱心关怀、公共关怀、宗教关怀、个体关怀、世俗关怀、在地关怀、乡土关怀、学术关怀、弱势关怀、核心关怀、终极关怀、柔性关怀、关怀慰问。

以上“关怀”的各种用法,虽然在“类”上与普通话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但是就很多具体的“例”而言,却是后者中难以见到的,比如“表达/做出/富有关怀”“关怀地+动词”等。

(二)历时层面的调查与横向的对比

我们曾经把全球华语的本体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语情,进行共时平面研究”;
二是“理清脉络,进行历时平面研究”;
三是“对比借鉴,进行横向比较研究”[5]。如果说上文主要是围绕以上三方面中第一方面的话,那么下边我们再进行后两方面的考察与分析。

1.立足于历时层面的调查

我们曾经提出华语研究的“历时观”问题,把它作为华语及其研究的“三观”之一[6];
此外,我们也曾探讨华语研究中因历时观念及具体历时研究的缺失所造成的某些问题[7]。我们总体的认识是,全球华语及其研究的历时观有待建立和加强,并且在更多的研究实践中体现出来。就“关怀”而言,其上述比较复杂的意义和用法就包含、叠加了很多历时因素,因此这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该词的一个重要角度。

“关怀”的上述意义和用法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中国的早期国语,二是来自英语,以下分别讨论说明。

已有研究已经初步证明,东南亚华语来自中国的早期国语,即20世纪初民国时期(主要是初期)的书面共同语,是后者的整体“搬迁”与“移植”[8-9],所以二者在很多方面都保有很高的一致性,我们也从不同角度对此作过一些证明[10-11]。就“关怀”来说,其在早期国语中基本都表示“关心/关切/关注”的意思,其对象除极少数的用例如“关怀同胞/灾民”等,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的。例如:

(50)际兹与民更始之秋,知人民关怀政治之心益切。(《大中华杂志》,1916年第2卷第3期)

(51)日来留东学者关怀祖国,联合各校友各同乡会代表筹议办法,并已集得巨款。(《申报》,1919.2.23)

这也就是说,华语“关怀”上述[-对人]的意义应该是直接来自早期国语的。

在早期国语中相对较少的[+对人]用例中,“关怀”基本也呈[±上对下]的分布,例如:

(52)这位现已六十二岁的老将领,从那时起,直至现在止,他一直没有离开抗日的岗位……然而,这些年来,他好似在风沙里被埋没着,许多人关怀他,许多人又健忘了他。(《申报》,1946.9.28)

再就用法来看,以上所列“关怀”的各种表现基本都能在早期国语中一一找到对应形式。例如,早期国语中“关怀”也主要用做述语,以上例(50)~(52)就是如此,因此在这一点上二者高度一致;
此外,上文例(35)(36)举了华语“关怀”宾语前置的两个例子,二者在早期国语中也分别都有较多的对应性用例。

用介词把宾语提前的用例如:

(53)现张勋对此问题非常关怀。(《申报》,1917.7.1)

以下是“宾语+关怀”的用例:

(54)(各省)大员以至末吏,莫不桑梓关怀,偶遇水旱偏灾,一纸请求,纷纷集腋。(《申报》,1913.11.22)

所以,就以上两种宾语提前的形式而言,早期国语与华语之间也是源流关系。

再就华语“关怀”的第二种主要用法,即做宾语来看,早期国语中也有,只是数量较少,产生时间似乎也稍晚一些。例如:

(55)关于他的旅途情况,当然也是每个电影观众都很予关怀的。(《申报》,1939.3.19)

(56)孙院长对中国工商业之前途,极有关怀,并表忧虑。(《申报》,1946.6.1)

(57)英军陆续撤退离沪,日方迄未接防沪西:对防区更迭仍有所不满,本市商界表示深切关怀。(《大美周报》,1940年第65期)

早期国语中,“关怀”也有直接或间接(跟其他成分组成一个单位)做修饰语的用例,大致与上引例(47)~(49)相对应的用例如:

(58)二队战争情状,逐一呈露于彼辈热心关怀之同学眼前。(《申报》,1930.3.8)

(59)新一军政治部为宣达政府对侨胞关怀的德意和加强侨胞对光荣胜利的认识,亦派港澳慰问团来港。(《申报》,1945.12.19)

(60)在M县地方,通常死了一个老头子或老婆婆,要是这老头子或老婆婆有儿子的话,就有人关怀地问“死者的儿子可有配过亲?”(《申报》,1934.6.27)

总之,以上早期国语中的对应性用例显示,华语“关怀”的意义和用法与之有很高程度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确有源流关系。

然而,上述意义和用法的一致性表现并不能覆盖华语“关怀”的所有用例,而结合华语所处环境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我们想到,可能其中的一部分还另有来源。经过初步的查证,得出的结论是:华语“关怀”一词的另一部分表现,来自其所受英语的影响,这就是以上所讨论的超出[+放在心上、重视、爱护、爱惜]范围,即不属于心理动词而属于动作动词的那一部分。

促使我们产生上述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华语“关怀”一词在使用中有时会以英语单词care为其加注,比如以下一例:

(61)当有媒体问他(按指英国的威廉王子),他认为自己是一名“舞会王子”(party prince)还是一名“关怀王子”(caring prince)时,他表示,自己两者都是。

此例括注的caring prince是“关怀王子”的“原型”,换言之,后者是对前者的仿译。在英语世界(主要是英国),有较多媒体在报道英国威廉王子热心公益、关心民众的新闻时,经常把他称为Caring Prince William,比如以下一例:

(62)Caring Prince William races to patient’s aid after air ambulance emergency and travels with him to hospital.(英国《镜报》,2016.3.23)——在空中救护紧急情况发生后,关怀王子威廉急忙赶来帮助病人,并和他一起前往医院(2)此例由博士生徐涵韬同学提供。。

不过,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如上所说,“关怀”用于构成一些团体、组织、活动等的名称,而这样的名称有时会连带给出其所对译的英语原型,或者是它的英译形式。例如:

(63)其中一起爆炸在救援组织“关怀”(CARE)所在的卡德拉区发生,另一起发生在萨阿伯区。

国际组织CARE有时也会见于普通话新闻报道中,一般译为“国际救助贫困组织”或“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华语中,当地媒体还有用“关怀国际”“国际关怀组织”来对译CARE的,比如以下一例:

(64)美联社消息,独立的国际性救援机构“国际关怀组织”(CARE)今天说,其在伊拉克的负责人今天早上遭不明分子绑架。

以下是给当地相关组织机构加注英语对译形式,同样也显示了“关怀”与care的对应关系:

(65)印尼外劳关怀中心(Migrant Care)驻马来西亚专员王卿荣在听证会上揭露一名印尼女子惨遭志愿警卫队员强奸的案件。

(66)紧急状况应对及关怀(Caring Action in Response to Emergency,简称CARE)单位由卫生部主导,并由11个政府部门和私人机构的职员组成。

除此之外,再如“受害者关怀中心(VICTIM CARE CENTRE)”等。

以上事实说明,华语的“关怀”有时确实与英语care一词有对应关系。

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商务印书馆,2014),care有名、动两个词性,各有三个主要义项。名词义分别是“照料、照顾、照看、护理,小心、谨慎,忧虑、焦虑,引起烦恼的事、令人焦虑的事”;
动词义则为“关注、在意、担忧,关心、关怀,努力做”。

我们曾经撰写系列论文,讨论马来西亚华语词汇中大量存在的“外来移植义”,即并非华语自生,而是由外语引进的意义,其产生的基本机制,是华语中已有的某一个词与英语某一个词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对应,于是就用华语该词去对应英语该词的更多义项,从而使前者的义项比传统的原有义多出一些,而这部分多出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讨论的外来移植义[12-14]。比如,华语的“文凭”义指毕业证书(见《现汉》及《华大》),而英语中与之相当的词是certificate,但是英语此词除指毕业证书外,还有“证明、证明书、结业证书、合格证书”等义,这些本来都是华语传统所无,但是由于受英语影响,现在华语“文凭”也经常用于表示这些意义,而这些就是它的外来移植义。

华语“关怀”心理动词以外的部分,大致都属外来移植义,主要来自care的上述名词义。简言之,因为“关怀”与英语care的部分动词义(“关注、在意、关心”等)基本相当,所以就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二词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一关系建立后,又开始用“关怀”去表达其原来所无的care的上述名词义。

以下用例基本可以证明这一点:

(67)通过制度方式,对弱势群体适时给予帮助,体现社会意愿和国家意志的制度体系,我称之为“制度关怀”。

此例中,“关怀”是名词用法,其具体意义基本可以由上文的“给予帮助”求得,与以上英语名词义中的“照料、照顾”接近或相当,而与传统的“关心、关注、关切”等义距离较远。

以下一例也是用为名词,在“治疗”的语境下,“关怀”的“护理”义自然也是十分清楚的:

(68)敦马住院50天终于获准出院,其家人皆异口同声为敦马出院深感兴奋及安慰,同时也非常感谢国家心脏中心给于的治疗及关怀。

当然,如上所述,这样的外来移植义更多用为动词义,再如:

(69)森州州务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哈山指出,医务人员必须改善服务态度,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照顾与关怀病患,因这有助于减轻病患的疾病痛楚。

(70)这些树木需要细心关怀和不断照顾。

因为华语中经常是“动、名同形”(如“工作、学习、决定、服务”),所以一般而言在接受和使用外来移植义时,人们不太注重词性的差异或区别。比如动词“成长”,经常用于表示经济等方面的“增长”,《华大》收录此词,所列第二个义项即为“增长”,而汪惠迪《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新加坡时代出版公司,1999)也收此词,释义同上,另外指出这一意义可能是受了英语名词growth的影响,即认为此义属外来移植义。因为英语的 growth 有“发育、成长、生长、增加、增长、增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义,而华语“成长”所移植的,正是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义,由此就实现了华语动词义与英语名词义的“互通”。

以下,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简单梳理一下“关怀”的上述意义和用法在华语不同阶段的表现。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基于一个分为三个阶段(1919—1945年、1945—1980年、1980—年至今)、每阶段各150万字的东南亚华文报纸语料库(3)该语料库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现暨南大学博士后卢月丽同学建立。,对“关怀”在各阶段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因为语料数量有限,所以只能得出一个简单的、倾向性的认识。

第一阶段中,“关怀”的用例共有14个,均为[+放在心上、重视、爱护、爱惜][±对人][±上对下]义,并且主要是[-对人][-上对下]的,基本与“关心/关切/关注”相当,主要也是与其对象构成述宾关系,基本取“关怀+宾语”形式。例如:

(71)素仰贵报主笔列位先生,热心社会,关怀祖国,届时务希光临。(《总汇新报》,1929.5.8)

另有三例取以下两种形式之一:

(72)彼辈前此对于祖国教育,素不关怀,今则竟能如此热心提倡,是亦足征侨务进步之大矣。(《叻报》,1920.2.26)

(73)区区之意,不过聊尽吾心之所安,而诸君友谊关怀,谅必乐于赞成惠顾也。(《总汇新报》,1921.3.10)

以上三例均能在早期国语中找到对应形式,其中“关怀祖国”最为多见,在瀚堂民国报刊数据库中就有192例。与另外两例相对应的早期国语用例如:

(74)华人于公德公益素不关怀,今则绅商士庶皆视国事如家事矣。(《申报》,1905.10.5)

(75)英使对于芦沟桥事件发生后之平津情况,颇致其友谊关怀之忱。(《申报》,1937.7.16)

因此,本阶段“关怀”具有与早期国语完全相同的“传统”意义和用法。

到第二阶段,“关怀”的用例数增加,达到51例,基本也都属“传统”意义和用法,除以上那样的“关怀+宾语”和“(介词+)宾语+关怀”形式外,其他类型的用例再如:

(76)听代表等语称,邝令事甚表关怀,将请驻吉杨领事亲赴肇事地点调查真相。(《总汇新报》,1946.2.18)

(77)“皇妃”突然这样关怀的问着记者“也许不会吧!”(《总汇报》,1946.7.29)

如果说此期与前期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关怀”较多地用于表指称而不是陈述,例如:

(78)余相信苏联对印度事件之关怀,或将超过旁观者之关怀。(《总汇报》,1946.9.4)

(79)各位同乡先生不辞劳苦跋涉,踊跃到会,足见对桑梓建设大业之关怀与热诚。(《总汇报》,1946.9.9)

(80)可谓政府对市民衣着的关怀是无微不至了。(《总汇报》,1946.9.11)

另外,我们所见还有一例用于被动句中,即:

(81)树胶出产一事,为当地政府所关怀。(《总汇报》,1946.7.26)

以上这样的形式仍与早期国语的相同用法具有一致性,后者的类似用例如:

(82)但吾人更须勿忘其他国家之心目中,对于此类可能性之关怀,实远过于吾英人。(《申报》,1936.10.4)

(83)(英国代办贺武)并道谢我政府对英大使伤势之关怀。(《申报》,1937.9.16)

(84)各教授业于七月十四日开始工作,其种种活动当为社会热心科学者所关怀。(《申报》,1930.8.3)

除以上“传统”的意义和用法外,我们还看到以下一个“关怀”用为动作动词的例子:

(85)你尝和你的爱人进城玩,她非常把你关怀,可是这是战争呀,她不再管你了。(《总汇报》,1946.9.26)

此例的“关怀”用于要求动词具有“处置”义的“把”字句中,而差不多同样的意思后句中用的是“管”,因此其所表达的应该是与英语care名词义相当的意思。

为了进一步调查和明确“关怀”的外来移植义是否产生于此期,我们还在本阶段的文学作品中进行检索,发现不止一个这样的用例,只是时间较晚。例如:

(86)她对店中的工人都像对自己的儿女般一视同仁,对外地来工作,寄住在店中的伙计更是招呼周到!经常替他们补衣裤、钉钮扣、改衣服、煲凉茶,有病又替他们煲药,关怀备至。(曾沛《我家的新年》,1978)

此例中,“关怀备至”与前边的“招呼周到”相呼应,而“招呼”在华语中经常表示“照管、照料”义(见《华大》),所以这里的“关怀”也应为此义。另外,二者之间的“补衣裤、钉钮扣、改衣服、煲凉茶”以及“煲药”,自然也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以下一例应该也是表示此类意义的:

(87)小黑仍然是本持着浓郁的爱心,去关怀父母及其家人。(叶啸《论小黑的小说及其中心人物》,1978)

因此,本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最大的发展变化应为开始引进外来移植义,从而丰富了“关怀”的意义和用法。

到第三阶段,“关怀”共有46例,其与前一阶段的最大不同,是多用于构成具有相当凝固性的专有指称形式,表示的基本都是外来移植义。例如:

(88)临终关怀中心、弟子规教育中心……还有正在进行中的积善堂和癌症中心,处处都是矗立的高楼、工地和尚未完工的工程,钱用在什么地方,显而易见。(《星洲日报》,2019.11.4)

(89)上个星期,共有18万1 000名申请国家关怀援助金计划的上诉者获批,他们将在本月尾获取援助金,总款额达到1亿6 200万令吉。(《星洲日报》,2020.6.23)

(90)尽管政府透过关怀人民振兴经济配套和国家经济重振计划大力扶持经济,但受社交距离限制,私人领域活动复苏脚步缓慢,短期内可能持续低于疫情前水平。(《星洲日报》,2020.6.25)

至于此外的传统意义和用法,当然也有一些用例,此处不再赘述。

由以上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华语“关怀”一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有一条比较清晰的“继承-发展”线索,而这也就构成了它的百年发展史。

2.着眼于全球华语的横向对比

我们曾经提出“港澳台地区标准书面汉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指出在两岸三地或四地的标准书面汉语对比研究中,人们通常以港台、港澳或港澳台地区为共同的一方,来与普通话进行整体性的对比,然而在突出两地或三地共性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个性,由此而造成了一些研究以及认识上的空缺。实际上,港澳台三地标准书面汉语不仅有诸多共性表现,也有不少个性差异,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从总体上和个体上更好地把握它们各自的现实面貌及特点[15]。后来,我们又把这一认识扩展到全球华语研究,比如立足于华语词汇运用中极富特色的“舍小取大”现象,举例说明了国/华语圈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以及二者结合、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同中之异,并且认为对相关事实的发掘,是“传统”研究之外了解和认识华语的一个新视角、新方向,它有助于华语研究拓宽视野、扩大范围、增添新的内容(4)见刁晏斌、梁小柔《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国/华语圈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此文将由《国际中文教育》于2023年第1期刊出。。此外,在我们提出的观察和研究全球华语的“六个视角”中,也包括一个“华语”视角,其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由某一地区的华语出发,来观察、比较各华语区之间的异同(5)见刁晏斌《论华语研究的六个视角》,此文将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于2022年第2期刊出。。我们认为,由“关怀”一词的上述意义和用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全球华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以下就此作一简单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以上述动作动词义为调查对象,看它在其他一些华语区的使用情况,即是否都用到上述意义。调查结果显示,答案是肯定的,由此则显示出各华语区之间的一致性,即以上所说的“共性特征”。

以下是一组港澳台地区的用例:

(91)九龙城浸信会长者邻舍中心于2015推出“爱在黄昏─虾仔虾女关怀长者配对计划”,期望透过配对的方式,让教会义工与小区长者建立另类的亲子关系,藉此支持及关怀长者。(香港独立媒体网,2018.2.22)

(92)(社会局)后续会给予家属进一步的关怀跟协助,并帮助丧葬事宜。(《澳门时报》,2022.2.14)

(93)这段时间所有防疫人员24小时工作,为让市民在最快时间得到医生照顾,从采检端、忙到确诊者的居家生活关怀,十分忙碌。(台湾联合新闻网,2022.5.20)

以上三例中,前两例均取跟其他动作动词并列的形式,表明“关怀”也是动作动词;
后一例“关怀”与前句的“照顾”相对应,二者意思应当相去不远。

如前所述,我们的语料范围是新、马、泰三国华文媒体,那么以下我们再考察这三个国家以外“关怀”上述意义的使用情况(6)因为受语料获取等方面的限制,我们所进行的实际是“有限的随机调查”,但其结果基本可以证明在较大范围内确实存在所调查的现象。。

先看东南亚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用例:

(94)郑源来勋爵对华文教育事业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对华校建设的重视,更体现在对从事华教者的关怀。勋爵一路走来出资出力,为柬埔寨众多华校改善教学设施、提升校园环境的同时,时刻不忘致力于华教事业者的身心与生活状况。对于奋力在华教第一线的教师们,郑源来勋爵更是关怀备至,不断给予物质及精神的鼓励。(柬埔寨《柬华日报》,2019.5.23)

此例中,前一“关怀”后的“出资出力”等,以及后一“关怀”后的“给予物质及精神的鼓励”,大致都能证明它并非简单的“关心”义。

以下各例大致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标记”:

(95)在此地带有众多的贫困华族,希望他们也能得到帮助和关怀。(印尼《国际日报》,2022.1.26)

(96)人们常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佳句都是说明了关怀弱小、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好处。(缅甸缅华网,2019.11.26)

(97)她们强调,愿与越南密切合作以及支持越南在疫后的绿色和可持续复苏、解决不平等、消除贫困、关怀和保护弱势群体。(越南人民报网,2022.2.10)

(98)就像防疫对策中把对免疫力最低的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怀放在首位一样,在教育对策中,学校也应该把学习弱者放在首位。(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版,2022.1.26)

(99)但今后政府也将加入,争取为民众提供从结婚到育儿无微不至的支持和关怀。(日本日经中文网,2015.10.16)

其他地区如美洲、欧洲、大洋洲的用例再如:

(100)危地马拉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部近日表示,他们已向工业园区的临时医院派驻了心理专家,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提供心理关怀。(巴西南美侨报网,2020.4.29)

(101)旅阿华人为贫困孩子送关怀。(阿根廷华人网,2019.2.28)

(102)位于Chino的东方雄狮中医院为照顾年长朋友的健康,推出“99老年关怀计划”。(美国华人今日网,未标日期)

(103)在繁杂的事务和对每一个病人的关怀中,他必须有数倍的努力,才能保持清醒。(英国BBC中文网,2022.5.9)

(104)根据去年宣布的“社区关怀”框架,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家庭如有需要,可以通过社会发展部和当地供应商及社区团体获得食物、经济援助和其他服务支持。(新西兰中文先驱网,2022.2.16)

以上显示的是各华语区的共性表现,此外,在上述相同的基础上也有某些不同,而由此则显示了某些言语社区的个性特点。比如“临终关怀”,《现汉》从第5版开始收录,释义为“对将要死亡的病人给予心理和生理上的关心照顾,使减轻痛苦,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间。”《华大》也收此语,释义基本相同,对使用地区的说明是“用于陆台新马等地。也说善终服务(港澳马)”,即指出了各地之间的有无之别,或者是同义异形差异。

以下,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普通话的情况。

当今的普通话中,“关怀”的表义和使用范围也有所扩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传统”义上范围大于以前,虽然还达不到华语的程度,但确实已经有所表现。例如:

(105)社交平台Soul宣布成立用户情绪关怀小组,通过系统流程,重点关注平台用户情绪状态,并与各方机构合作及时干预极端情况发生。(人民网,2021.10.14)

此例中,前用“关怀”,后用“关注”,二者意思相近;
与这一意义变化同时发生的,还有“用户情绪关怀”这样以前较为少见的“宾语+关怀”形式(普通话中现在比较常用的此类形式是“人文关怀”)。另外,这里“关怀”的[+对人][+上对下]语义特征也已脱落或比较模糊。

其二,也出现了少量超出[+放在心上、重视、爱护、爱惜]范围的表外来移植义用例,如:

(106)继续落实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向艾滋病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免费匿名检测、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免费上学,对艾滋病患者家庭实施关怀救助。(《文汇报》,2005.6.16)

我们认为,此例的“关怀”与“救助”共现,共做“实施”的宾语(通常为表示具体动作的词语),这样它表达的就不是“传统”的“关心”等义,而是与英语care相对应的意义。

以下一例取“照顾关怀”形式,上述意思就更加清楚明确了:

(107)督促当地完成国家提出的“四免一关怀”,即向艾滋病感染者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物、免费匿名检测、免费实行母婴阻断,对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使孤寡老人得到照顾关怀。(《文汇报》,2004.2.20)

目前,这样的用例似乎还不多,大致表明这一外来移植义在普通话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此义比较多见于指称社会活动、组织等的固定组合中,例如:

(108)12月27日,由探探和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勇敢右滑 陪它过冬”流浪动物关怀公益活动正式上线。(人民网,2021.12.27)

我们认为,此例中“动物关怀”与前边的“动物保护”并无不同。

我们的印象中,“关怀”外来移植义的较早与较多使用,是在“临终关怀”一语中实现的。此语的释义及使用地区见上,以下是其在《人民日报》中的最早用例:

(109)天津医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联合举办的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日前在天津医学院成立。“临终关怀”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医学分支学科,致力于让弥留之际的伤病人员安详地告别人世。(《人民日报》,1988.7.27)

上例显示,“临终关怀”是一个外来概念,“百度翻译”所提供的英语对应形式有hospice care, palliative care, terminal care, end of life care等,总之都能在“关怀”与care之间建立起对译及对应关系(7)对比普通话以及国/华语“关怀”一词的表义和使用情况,“临终关怀”应该不是首先在普通话中产生的,而是由某一国/华语区“引进”的。但是,由于后者历时语料的缺乏,我们一时难以查考此语准确的最初产生地,对此只好暂时存疑。。

以上两个方面显示,普通话“关怀”一词的基本用法虽然没变,但是确实产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正与国/华语区一致,说明它们之间正由差异向融合的方向发展。

着眼于全球华语,通过以上对比考察,再结合上文我们对东南亚“关怀”一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描写,大致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在台港澳以及海外华语中,有很多语言现象具有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此外也会在某一或某些方面产生个性特点,这两方面的大量事实需要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不断加以发掘和呈现;

第二,就普通话而言,因其并未与台港澳以及海外华语同步发展,所以与之形成诸多差异(这一点一般的研究者都极为关注,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与分析),但是随着全球华语“大融合”时代的到来[16],二者之间互动频繁,并呈现相互靠拢的趋势,以上普通话“关怀”表义和使用范围的“有限”扩大,正反映了这一趋势及部分事实;

第三,如同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词也可能反映出全球华语各言语社区的语言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发现方式,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具有较大的普遍意义。

最后,回到本小节的核心问题:何为华语的“地”,怎样在华语研究中做到“立地”?我们的答案是,华语的“地”就是众多各种各样或大或小或显著或隐微的复杂语言事项,而由上文对“关怀”一词的调查与梳理显示,它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开拓空间,而这正是华语研究能够不断开展且前景广阔的最坚实土地即基础。

其实,以上讨论的并非“关怀”及其使用的全部事实,如果我们稍具“系统”观念,还可以关联到其他一些相关现象。比如,由于“关怀”与普通话的上述差异,也造成了华语“关怀、关心、关切、关注”这组同义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具体意义和使用情况等的不同,以及它们与普通话的差异。以“关心”为例,如:

(110)王德光以八德为做人及做事的规范,因而在事业有成之时,也对社会动态给予关心。

(111)这位大叔看到后,立刻上前关心男童,男童则对大叔说:“我妈妈不在家,我要找妈妈。”

前例的“关心”用作“给予”的宾语,具有较强的指称性;
后例则用于连谓结构,具有明显的动作性。二者均为华语“关怀”的常见用法,并且已经“横向传递”给“关心”,使之也相应地发生某些改变。

至于怎样“立地”,前引邢福义强调要“脚踏实地”,即立足于语言事实[1];
萧国政强调要“踩实”[3],而邢福义进一步的表述则是“充分的观察”和“充分的描写”[2]。以上观点给我们的启发和提示是:在华语研究中,要踏踏实实地立足于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实和现象,进行“精耕细作”,即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分析和描写。以上我们对华语“关怀”一词的调查分析,可以算作一次这样的以最小交际单位即词为对象的初步尝试。

邢福义、汪国胜明确提出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的理论目标:“通过对华语语法的深入研究,力求提出一些关于汉语语法特点和规律的新的见解,丰富汉语语法理论。通过对华语内部的不同变体、华语与外族语言的相互接触以及华语的变异形态等问题的考察,力求得出一些关于语言发展的新的认识。”[17]这里实际上明确了理论上的两个诉求:一是丰富汉语语法理论,二是得出关于语言发展的新认识。从“汉语”到“语言”,这显然是由低到高的两个层次,即从具体语言学到普通语言学。以上虽然是就华语语法研究而言,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华语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就由以上阐述延伸出整个全球华语研究的理论目标,这也就是华语研究的“天”,而“顶天”则是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祝晓宏对华语研究的理论探索进行了初步梳理,其中与“本体”研究相关的内容包括“华语”的内涵、全球华语社区、华语三大同心圈,以及华语研究方法论等[18],但是该文篇幅有限,另外近年来华语理论探索也有较大进展,所以极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如果稍作划分,“天”以及“顶天”大致包括邢福义所说的两个方面:一是引进国外语法理论,二是创建自己的理论[2]。我们认为,以上两个方面是对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华语研究理论追求的极好概括,所以下文就以此为线索,展开初步的讨论。

(一)国外理论的引进、吸收和发展

关于引进国外语法理论,邢福义指出:“国外语法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对促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2]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华语语法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果说这方面有什么需要补充完善的话,那么就是应该在“引进和吸收”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发展”,从而建构“引进→吸收→发展”的完整操作模式和发展路径。

我们曾经立足于华语理论建设,主要着眼于本体研究,对已经初步形成的三种观念和思想,即祖语观、资源观和历时观进行讨论,对这三个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提出意见和建议[6],这里以历时观为例进行说明。

提出语言的共时与历时,以及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重大贡献之一。我们也因此可以说,在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中,就已经初步建立了历时观,尔后则逐渐开启了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而中国学者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共时中的历时”思想。萧国政指出:“区别历时和共时很重要,但是注意共时中的历时,也很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不仅共时的时间连续构成了历时,而且共时内部的差异,也包含和沉淀着历时。”[19]

“共时中的历时”思想也应该而且可以用之于华语研究,我们提出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概念,实质上是对共时中的历时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强调和凸显的是“历时中的不同阶段”,而这可以看作上述“共时中的历时”思想在华语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历史差异”,即由于历时发展而形成的差异,它指的是“过去”的差异;
而“现实差异”则是指“当下”的差异。在两岸语言由差异走向融合的条件和背景下,二者的内涵、范围等并不相同,而这正是两岸语言及其关系在不同阶段的历时发展所致[20]。结合本文所考察的现象,以上我们立足于跟普通话的对比,讨论了华语“关怀”一词的独特意义和用法,即二者之间的差异;
但是,如果止步于此,那么我们对此词在当下两地的实时使用情况及差异的认识就不够全面,因为普通话的“关怀”也在扩大表义和使用范围,并由此而缩小了其与华语的差异。也就是说,着眼于不同的历时发展阶段,普、华之间“关怀”的意义和用法差异并不完全相同,而这绝非个别现象。

总之,从共时与历时的划分,到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再到普通话“共时中的历时”思想,以及反映上述同一历时中的不同阶段的“历时中的历时”观念,确实经历了一个对国外理论“引进→吸收→发展”的过程。

以下,我们再以从全球英语到全球华语的“圈”理论及认识为例,说明华语研究中理论的“引进→吸收→发展”。吴英成仿照Kachru世界英语三大同心圈理论,依据扩散的种类、华语在居留地的社会语言功能域、语言习得类型等因素,将全球华语划分为内圈、中圈、外圈三大同心圈,由此把国外的三圈理论引入华语研究[21];
此后,徐杰、王惠则对华语从中国内地到海外的扩散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六环划分,分别是中国北方方言区、中国其他地区、港澳台新马、其他海外华人社会、传统汉字文化圈、辐射圈,则是完全基于全球华语及其分布的一个更细致的划分[22]。徐大明、王晓梅基于对各种“圈”的理论与划分的认识,另寻新的路径,按照语言认同和语言使用情况将全球华语社区划分为核心华语社区成员、次核心华语社区成员与外围华语社区成员[23]。仅从以上简单的梳理就可以看出,从Kachru的三个同心圈,到吴英成的三大同心圈以及徐杰、王惠的六环,再到徐大明、王晓梅全球华语社区的三大成员划分,无疑也包含了引进、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得到了关于华语分区、分类的一些认识,另一方面也结合华语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国外“圈”的理论和认识,而这里就有华语学者基于华语事实所作出的贡献。

以我们目前对华语语言事实的初步了解和认识,上述“引进→吸收→发展”模式可以而且应该在更多的领域和方面体现出来,因为无比丰富的华语事实为之提供了坚定基础,换言之,华语事实具有巨大的理论内涵。在华语研究中,极具引进、吸收、发展空间和内涵的领域及理论很多,总体而言具有极大的开拓空间,诸如全球英语理论、语言接触理论、对比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习得理论、传承语/祖语理论、语言扩散及传播理论等。比如,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24],如果不把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严格限定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而是扩展到同一语言的不同地域/社会/功能变体之间,那么华语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对比语言学的延伸及新的实践领域。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求异”,而各华语变体之间的“异”可谓“异彩纷呈”。我们曾以海峡两岸的语言差异为例,提出并明确了以下相互对待的六组差异概念:真性差异与假性差异、词典差异与实际差异、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完全差异与部分差异、共性差异与个性差异、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25]。以上差异类型,不仅把共时的对比研究扩展到历时,并且在共时层面也涉及更多角度,由此而引出更多的研究内容。如果循此以往,在研究实绩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归纳和总结,也极有可能为对比语言学提供某些新知。

(二)创建具有原创性的华语理论

关于创建自己的理论,邢福义的解释是:“根据自己语言的特点,不排除接受国外理论的启示,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一套能够充实和发展普通语法学的理论,一套在学术交往中能够跟国外理论对等交流的理论,而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必须追求的。”[2]这里概括了“自己的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和两大目标诉求,结合本文的讨论对象,一个基本点就是立足于华语及其特点,而两大目标诉求一是能够充实和发展普通语言学理论,二是在国际学术交往中能够跟国外理论对等交流。我们认为,以上两大目标值得全力追求,同时也应当成为华语研究者的理论自觉。

以下,我们按“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简单划分,来分别进行讨论。

在华语本体论方面,“社区词”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经历了一个从词汇学概念到社会语言学概念,再到全球华语学概念,最后到具有普通语言学内涵概念的过程,我们对这一过程作了比较完整的梳理[26]。社区词概念最早由香港学者田小琳根据香港社区的语言现实提出[27],后来进入“大华语标准视角下的研究”[28],但此时它仍然只是一个共时性的词汇学概念;
后来,邵敬敏、刘宗保指出社会性是社区词的本质属性,并且建立了“社区词→跨社区词→泛社区词→一般词语”的连续统[29],由此一是明确了社区词的社会语言学属性(即是一个社会语言学的概念),二是建立了系统的社区词历时观,这无疑是对社区词认识的一个深化甚至飞跃。对社区词认识的另一次深化甚至飞跃来自施春宏,他把社区词界定为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的“形式上是普通话词而在某个社区流通的词”,或者“形式上是通用语而在某个社区流通的词”。此外,施文还提出“社区表达系统”概念,认为华语社区的语言研究不只是社区词,而是整个社区语言表达系统,还应涉及社区语音、社区语法、社区语用、社区修辞、社区语体、社区文体等[30]。以上都是从普通语言学高度来对社区词的思考与表述,相关研究由此继续深入,极有可能使得起于华语研究的社区词概念及相关理论成为对普通语言学的贡献。

我们曾经提出“全球华语学”的概念,把它定义为研究全球华人共同语及相关对象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并且指出它的研究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共时和历时、理论和应用、微观和宏观等三个相互依存与对立的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其发展规律、发掘理论、总结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及其他相关领域[31]。这是我们所确定的一个华语研究的理论目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它的具体内容还有待不断填充。田静、苏新春指出,对社区词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对其内涵的不断拓展,将贡献于全球华语学的研究[28],而我们期待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贡献。

但是,由于华语研究为时尚短,像社区词理论这样经过一个较为完整深化、升华过程的概念还很少见,但是我们由此有理由相信,随着华语研究理论意识及华语研究者理论自觉的增强,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产生于华语肥沃土壤的、具有普通语言学内涵与高度的概念和理论。另外,由社区词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上述目标的达成,应当是一个持续进行、不断累积的过程,用田小琳教授近期在一个学者微信群中回应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必须群策群力,才能见研究成果”。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支持,所以在华语研究中,与此相关的探索更为多见,其中不少极富理论意义和价值,我们对此作了初步梳理,内容涉及“语素/义素本位”的深度、微观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及“四个视角”“三维框架”等[32],其中后两个方面又有最新研究进展,下面主要以“视角”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李计伟把邢福义的“两个三角”理论“移植”到华语研究[33-34],此后田小琳结合香港言语社区实际提出了“普-方-古-外”四个视角[35],王晓梅立足马来西亚华语实际明确了“古、方、普、外”四个视角[36],而我们则在“王氏四角”的基础上增加了早期国语即“国”角,从而确定了观察与分析华语的五个视角[32]。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我们最近又提出了“六角观”,即在原有五角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华语”的视角即“华”角,这一方面是比照大三角建立一个“基角”(邢先生明确指出“普方古”中的“普”角为基角),另一方面还因为此角在华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研究中也极有价值(8)见刁晏斌《论华语研究的六个视角》,此文将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于2022年第2期刊出。。

综上所述,从普通话语法研究的大三角,到华语语法研究的大三角,到“香港普通话”以及华语研究的四角,再到华语研究的五角、六角,体现了认识的加深以及其作为方法论的不断完善。

当然,人们对华语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并不仅限于“视角”,比如我们提出的立足于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最终扩展到整个华语研究的“差异-融合”两翼模式[37];
王晓梅、张欣怡对全球华语社区跨区互动研究方法论问题的探讨[38];
王晓梅、周清海在对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进行分析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的“历时—共时”“书面语—口语”“共同语—方言”“外语—华语”四个维度[39]。以上这些探索及研究或属于方法论范畴,或具有浓厚的方法论色彩。

最后,也回到本部分的核心问题:何为华语研究的“天”,怎样在华语研究中做到“顶天”?

本文开头所引萧国政的表述在“天空”前加了“理论、系统和语法”三个修饰语[3],我们的理解是大致涵盖了理论天空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这一划分和表述也同样适用于华语以及整体的华语研究,后者由高到低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普通语言学理论——全球华语学理论——华语具体理论,而这些就构成了华语研究的“天”。至于“顶天”,前引邢福义的表述是“刺破青天”,其目的是“把语言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里直接指向研究的“终极”目标,即其所说的“能够充实和发展普通语法学”“能够跟国外理论对等交流”的理论[1];
而萧国政则用“从一个个的、一步步的相对真理的大地、山峰、半空,向‘绝对真理’的天空、高空升华”来形容[3],很显然他更强调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目标指向的仍然是普通语言学。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天空中不断探索,为华语理论建设添砖加瓦,争取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宽度和深度,而这也就是“顶天”的努力及过程。

本文借用邢福义、萧国政等的观点和表述,把“立地+顶天”的普通话语法研究理念“移植”到华语研究,并分别对“地”“立地”与“天”“顶天”的具体内涵进行了举例说明以及初步的探讨。

对于华语的“地”以及“立地”,我们以并非特别常用、而已有研究几乎从未涉及的“关怀”一词为例,按照共时描写、历时考察和横向对比的“三维”模式,对其进行了较多角度、相对比较细致的分析。文中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其一,“关怀”的意义有两个来源,一是早期国语,二是对英语care名词义的移植;

其二,由于“关怀”与同义词“关心、关切、关注”等界限不清,再加上外来移植义的加入,其表义和使用范围大大拓展;

其三,“关怀”有一条比较清晰的历时发展线索,在第一阶段与早期国语高度一致,第二阶段增加外来移植义,第三阶段前者比较稳定均衡,后者持续发展;

其四,以外来移植义的有无为依据进行调查,证明各华语社区之间有很高的相似度,这反映了它们的共性特征,但是其间也有具体差异,比如“临终关怀”的使用与否就反映了这一点;

其五,普通话与华语的各种意义和用法既有明显区别,同时也有趋同的表现,由此证明相关研究中“差异-融合”两翼模式所具有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其六,由以上对此词的考察和分析步骤及过程,验证了以往相关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及方法等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如华语的外来移植义,普、华之间的隐性差异,以及“语素/义素本位”的深度、微观对比研究等。

如果说,以上对“关怀”一词的考察分析与以往的一般研究有所不同的话,或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语料范围较广,穷尽性地汇集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中的所有用例,由此基本可以保证在共时层面对其重要意义和用法等不致遗漏;
二是考察项目及分析内容相对全面,大致包含或涉及以下几个维度:词义+词用,共时+历时,单点(新马泰)+多点(更多华语社区),差异+融合;
三是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类推、拓展、加深,或者是进一步验证,比如上述的外来移植义、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差异-融合”的两翼模式,以及义素层面的微观对比考察等。立足于华语研究,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一个“全息”的概念或模式(9)这里的“全息”不同于“全息论”或“全息语言学”中的“全息”,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大致取“全部信息”的意思。,来对华语诸多现象进行真正称得上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而这样或许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华语研究怎样“立地”的问题。

关于华语研究的“天”,我们按邢福义所作划分[2],从“国外理论的引进、吸收和发展”与“创建具有原创性的华语理论”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中的已有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总结,由此得出的认识是:

其一,华语及华语研究拥有涵盖“本体论”以及“方法论”的广阔理论空间,正可“天高任鸟飞”;

其二,华语理论大致可以作宏观、中观、微观的划分,而它们基本都可以纳入“全球华语学”的框架和知识体系;

其三,为普通语言学做出属于华语以及华语学者的贡献,是华语理论追求的“终极”目标。

邢福义、汪国胜提出华语语法研究的“实论结合”指导思想和模式[17],可以看作对“立地+顶天”模式的另一种表述。文中指出,“实”既指语言事实,也指语言现实,“论”指理论思考与总结;
“实”既是基础也是重点,“论”既是延伸也是提升。以上表述其实也指出“实”“论”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结合与交融才能构成完整的华语研究。

最后,回到本文写作的“初心”:我们之所以借用普通话语法研究的已有理念和认识,提出华语研究的“地”“天”问题,以及试图回答怎样做到“立地+顶天”,一方面是立足于华语研究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着眼于当下华语研究的实际,就后者而言,大致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立地”不够扎实,二是“顶天”意识不强。

我们曾经谈及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事实观”和“价值观”。“事实观”强调,我们的立足点永远是两岸具体使用中的语言及其发展变化的实时样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应当倡导和坚持“朴学”传统,使用能够真实、充分反映两岸实际语言运用状貌的语料,在现实的语言运用中发现两岸语言差异与融合的诸多事项,然后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
“价值观”强调的是,应在深化、细化上下功夫,拒绝平庸化与一般化,最终是把这一研究做成一门真正的“学问”[25]。上述思想完全可以用之于更大范围,即整个全球华语的研究,而我们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把华语研究真正当成一门学问来做,并且最终做成一门真学问、大学问,这应该成为全球华语研究的学术愿景与追求,而其达成手段与途径就是真正做到“立地+顶天”。

猜你喜欢全球华语华语关怀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结项鉴定会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1期)2022-01-27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第21届全球华语榜中榜在澳门举行颁奖礼荣誉杂志(2017年4期)2017-06-07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国际汉语学报(2016年1期)2017-01-20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电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电影新作(2014年2期)2014-02-27中国歌曲排行榜全球华语排行榜音乐周刊(2011年1期)2011-08-16

推荐访问:顶天 愿景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