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成因及对策

[提 要]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因此,从社会、传统、生理、心理等多重角度来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尤为必要。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 困境;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熊丽克(1966—),女,南昌工程学院招就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车兰兰[1985—],女,南昌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99)

本文系江西省教科规划课题《社会支持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编号:11ZD050)的阶段性成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创历史新高,与之相应的是,女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据相关调查机构最近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比男大学生低大约8%。无论是社会性别歧视,还是女性传统角色的约束,都为女大学生就业带来重重障碍,女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两会”上,全国妇联向全国政协会议提出提案建议,加强政府职能,消除女大学生招聘录用中的性别歧视。可见,如何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女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实现其顺利就业,是关乎社会稳定、民生安康、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

一、女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就业困境

(一)女大学生就业门槛高

传统文化观念的性别偏见。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招聘过程中,68.9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另有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女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要争取一次面试机会,男生需要投递2-3份简历,女生则需要投递8-10份简历。在男性性别优势的背景下,社会上普遍流行“女硕士=男本科、女本科=男专科”这样一种说法。大多数用人单位直接列出该职位“仅限男生”或“男士优先”的条件;在公务员招考的时候,也明确列出“该职位更适合于男性”,这就使得许多女生被拒之门外。

隐性的岗位条件限制。即使有些用人单位没有明确规定“只要男生”,但却列出了“无男友,可出差”、“五年内不生育”等隐性条件,让女大学生望而却步;一旦步入职场,女性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以应付职场上的激烈竞争。在2013年《女性生活蓝皮书》中,被调查女性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三大原因分别是:“工资低于期待值,福利待遇差”[61.4%],“经常加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23.9%],“升职困难”[21.5%];其他原因还有“人际关系难以处理”、“专业不对口,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等。

(二)女大学生就业成本高

为了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少女大学生都不惜下“血本”,服装费、交通费、化妆费以及食宿费占了女大学生求职成本的大头。为了能够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购置漂亮的衣服、化妆、拍写真集。这种高就业成本也给女性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成因

(一)传统性别观念下女大学生就业难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人半边天”的自主思想,给女性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的惯性分工模式并没有根本消除。女性一般与柔弱、感性、依赖性强、缺乏逻辑思维等划上等号。在这种传统性别观念下,大多数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男性。

(二)女大学生生理特点的尴尬与限制

大学毕业到初入职场的青年女性,通常指年龄在22到28岁左右的女性,她们正经历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逐渐步入结婚、生育的过程。加之女性每个月都面临生理周期,导致女性不能保证每一天都精神充沛地工作。在体力方面,女生往往要逊于男生,间接影响到出差、加班等,也限制了其在工作岗位上升职的空间。女性生理周期、女性体质特点等导致众多女性在处理家庭和事业平衡度上往往力不从心。受到家庭的责任、自身身体状况和社会分工的制约,女性在平衡多方关系时,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三)女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她们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企、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等单位工作。受物质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流传“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部分女生对事业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不足,女大学生更多地产生依附男性、曲线就业的想法。一旦遇到“男生优先”、“不招女生”的情况,便会产生悲观、焦虑等情绪,看到苛刻条件,就打退堂鼓。女大学生普遍就业心理压力大,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孤傲心理和依赖心理,容易走向极端。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以公平为准则,优化女大学生就业环境

倡导性别平等的文化观念。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熏营造性别平等、公平就业的社会环境迫在眉睫。必须摒弃“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思想,倡导性别平等的文化观念。必须正确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目前现行的相关法律,如《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虽有涉及女性权利保障,但对性别歧视的内涵和范围定义不清晰;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应进一步完善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加强女大学生就业保障立法,制定奖惩措施;对于雇佣较多女大学生的企业,要给予一定扶持,对于歧视女大学生的企业,则要大力惩罚。同时,要细化法律条款,使其更具操作性。

(二)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担任社会工作,锻炼才能,扩大视野;二是要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积累求职资本;三是要鼓励女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广泛猎取社会储备知识和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激发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在人才培养上,高校要结合女性特点,注重女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讲座、竞赛、论坛等多种形式,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搭建服务平台,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创业,开辟新的就业空间。

(三)以教育为契机,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加强励志教育,树立理想信念。一是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举办有关人生、理想、奉献的讨论会、]讲会,开展具有教育功能的讲座、调查、阅读活动?熏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的方式。二是搭建团委、学生会、社团等为载体的大学生成才发展平台,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熏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校园青春励志话剧、征文比赛等,通过讲述十佳大学生、自强自立大学生的故事,激励大学生树立目标,建立自信;开展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扎实基础、学好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研究型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自我,挑战自我;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努力办好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橱窗、励志文化墙等,使之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

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合理定位。两性在体能、智力、情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客观地分析女性自身的优劣势。在体力、逻辑思维能力、执行力等方面要求高的工作,女性优势不明显,但需要耐心、细腻、形象思维、语言表达、社交公关等能力的工作,女性可以发挥潜力。据北京市教委统计,北京市小学、初中、普高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为78%、71%和67%,可见女性在教育行业有优势。另外,媒体类、服务类、资讯类等行业,也偏爱女性。因而,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要摒弃自卑、依赖、恐惧心理,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择业能力。当然,这需要高校的合理引导,高校可通过座谈、访谈、讲座、影像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一方面,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适时疏导其存在的就业观念偏差及就业焦虑;另一方面,可通过职业生涯课、聘请专家做讲座等,帮助女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参考文献]

[1]陈鉴.关于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因素及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2]严安.大学生就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1,(6).[3]秦安平.女大学生就业焦虑调查[J].煤炭高等教育,2012,(5).[4]何春蕾,许愿.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3).[5]韩湘景.女性生活蓝皮书: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程文燕]

推荐访问:成因 女大学生 困境 对策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