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教研指导工作应付倾向的思考

教研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是教研机构广大教研人员苦苦追求的,但由于社会气候的影响、行政思维的干预、教育发展的偏差,教研指导工作往往呈现出不尽人意的状态。综观目前教研指导工作的现状,大致可以用应评教研、应试教研、应查教研这三种形态来概括。

首先,我们在忙碌的是应评教研。所谓应评教研,就是说我们的教研工作围绕着各类教学、教研、教师的评比而进行。可以说一年之中我们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被各类评比、评定、评判所占用。日常评课既是我们广大教研员的看家本领,也是常规工作,而优质课、选拔课的评比则是我们教研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评比前的精心打造、评比时的据理力争,有时让教研员自身心力交瘁。毋庸讳言,评比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评比能够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但如果我们评比、评价、评判的方向偏了、操作错了、标准斜了,那么,这样的评比反倒可能有其害而无其利。

比如优质课的评比,大家都心知肚明,作为公开课中规格较高的优质课,已经成了作秀课的代名词,虽然优质课的评比对执教教师本人、对帮助执教教师集体打造的相关教师、对于观摩优质的广大教师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与借鉴意义。但是不管怎么说,评比的优质课跟平时的常态课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广大参与观摩的教师,听课之时无比激动而听课之后无法行动,这已经成了优质课为大家所公认的说法。

在体育界有两种体育形态,即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着眼的是培养奥林匹克人才,而健身体育着眼的是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应评教研其本质上是一种竞技教研,着眼的只是教育界的一些业绩昭著的精英人物,而忽视了一大批业绩平平的普通教师,与当前的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研倡导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一课定终身,与当前盛行的应试教育一脉相承、如出一辙。众所周知,对于一个教师,一堂课上得优质,并不等于一学期的课能上得优质;一堂课上得优质,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心也是优质。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的是与同伴的协作心、对教育的责任心、与学生的平等心。仅仅根据一堂好课而以课取人,难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与当前应试教育中的唯成绩论,又是何其相似?正是由于我们的应评教研只是关注了一小撮而忽视了一大批,关注了一个课时而忽视了整个学期,只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教师的工作精神,因此我们教研指导的实效性常常遭到人们的质疑。

其次,我们忙碌的是应试教研。所谓应试教研,就是说我们的教研工作围绕着各级各类的考试而进行。举办各类高考、中考、统考的复习研讨会、成绩分析会、情况诊断会,进行各类考试的命题、阅卷、分析,诸如此类的工作也几乎占用了日常教研工作的三分之一时间。鉴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大气候下,作为教研部门无法回避这个现实,不可避免地会卷进这个漩涡。但问题是误入了这个陷阱之后就不能自拔了,许多教研员以自己猜题压题成功而沾沾自喜、津津乐道,而没有意识到在国家人才培养与选拔中我们也不自觉地充当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角色。

应该说当前应试教育如此之盛行,我们广大教研工作者也难辞其咎。我们所举行的各类复习研讨会,说白了就是猜题会、应对会,是我们带领着广大毕业班的教师,来应对考试中心与命题专家。自然我们的本意是善良的,行动是积极的,精神是可嘉的,为的是让全体考生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其实我们是在教唆考生如何奔捷径、走偏锋、钻空子,是我们的复习研讨会将应试教育火上添油、推波助澜,是我们的应试教研在违背教育方针、违反课程计划。这也就是为何当前学校中新授课五花八门复习课千篇一律、新授课花样翻新复习课老调重弹、新授课生气勃勃复习课死气沉沉的症结之所在。

我们一边要求学校遵循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程,一边指导教师迎合命题趋向、削减教学内容。我们经常撩起巴掌在打自己的嘴巴,始终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中左右摇摆,在起始年段的新课教授中是这样指导,而在毕业年段的考试复习中又是那样指导,搞得教师如云里雾里一片迷茫。当然我们并非一味反对应试教研,作为教学,其本身也包括了测试这一环节,但作为教研部门,我们更多的应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把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考与中考作为敌人一样来对待,我们的教研指导工作已经完全偏离了中国特色的这个教研机构创建的初衷与工作的重心。

再次,我们忙碌的是应查教研。所谓应查教研,就是说我们的教研工作围绕着各类巡视、考核、调研等检查在进行。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设业务机构,完成教育局下派的各类教育检查理应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是教研部门业务工作行政化的倾向当前愈演愈烈,教育局的各类考评要抽调教研人员参与,教育局的各类调研要借用教研人员进行。教研部门为行政决策服务虽然是我们应尽的工作,但问题在于行政工作与业务工作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行为,行政工作往往为部分领导的个人需要而服务,着眼的是立竿见影的有轰动效应的政绩,与业务部门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有着质的区别。

在行政的干预下,我们的教研工作是一种附庸,是一种衬托,教研工作缺乏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主张,搞的都是形式化的轰动性的短期式的工作。领导要我们深入基础调研,但调研报告的撰写我们得揣摩领导的意图来进行;领导要我们认真进行考评,但考评汇综的结果我们得根据领导的暗示来修正,我们其实已经不知不觉之中成了领导的挡箭牌。凡行政领导喜欢的就说你的工作有成绩,凡行政领导反对的就说你的工作有问题,工作的成效全在领导的一面之辞,教研人员人格的尊严以及工作的价值被肆意地践踏。

正是由于我们的应查教研往往是应急性的临时性的,这样,自然就避免不了日常工作被动应付的局面,不但教研人员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作计划被打破,而且因为与行政人员一起受到业务服从行政的思维定势的支配,势必使教研指导工作出现粗放化、行政化的倾向,而不可能达到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指导要求,从而使教研指导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摆脱三应教研的境地,提高教研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呢?就教研机构自身而言,必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现行行政管理的体制下,转变教研的方向,改变教研的方式,裂变教研的方阵。

首先,必须转变应评教研的态势。就应评教研而言,本意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是仅仅靠几堂公开课的观摩与研讨,几堂优质课的评比与展示所能够囊括与承担的。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实现如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是变个体培养为团队建设。要从原先培养一个教师转向建设一个教研组,出台规范教研组、优秀教研组、名牌教研组等不同层次的教研组的评比条例,必须加大对教研组长的队伍建设,像重视校长培训一样重视教研组长的业务培训,逐步淡化名教师的评比而强化名教研组长的评选。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具体研究与指导,调整我们的指导思路,缩短我们的指导战线,改变原先对教师培养一杆子到底的做法,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形成学科教学指导网络。要从原先奖励教师个人转向奖励教师群体,要积极倡导集体备课活动,科学指导严格督查基层学校的集体备课情况,努力使集体备课成为一种习惯。积极发挥各种激励措施的导向作用,将奖励教师个人转向奖励整个团队,公布个人获奖名单的同时也应该公布所有参与的团队成员,让广大教师在团队中在协作中成长,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最需要协作的一项工作,最忌讳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与学科本位主义。

二是变开课评点为活动评比。我们要从原先仅仅对一个教师一堂课的个体指导评判,转向对一次活动一个方案的设计与评比,加大对教研活动案例的收集、研究,广泛开展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研究,像打造一堂课一样来精心设计一次教研活动,让教研活动像上课一样做到教研活动前有预习、教研活动中有互动、教研活动后有作业,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各地教研机构必须把教研活动的设计能力作为招聘与考核教研室人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且尽早出台完善教研活动方案设计的考评条例,大力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专题研讨和学习观摩活动。对于公开课的研讨活动应从原先关注执教教师,转向对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师研讨情况的关注。为给评课活动注入生机活力应努力变通评课方式,变评课为议课以降低评课门槛,变评课为备课以张扬团队精神,变评课为吹课以营造教育温馨。同时做到集体评课与个别评课相结合、口头评课与书面评课相结合。既要邀集全体听课人员参加研讨各抒己见,又要倡导听课者与执教教师私下单独交换意见;口头评课侧重于肯定性的、鼓励性、建设性的评价,书面评课则侧重于否定性的、批判性的、商榷性的评课。

三是变临时点拨为跟踪培养。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教研员习惯于临阵指手划脚、评头论足,听了一个教师的课,礼仪性惯例式地作一番评点便一走了事。缺乏对部分教师的后续指导、全程培养。正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是打了一针配了一次药,暂时解决病人片刻的病痛,而没有一套治疗方案和一个治疗周期,从而导致病人旧病复发或延缓治愈。为此,我们应该建立部分教师的培养档案,帮助部分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定期对这些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做好教师教研跟踪指导手记。作为教研部门应该积极倡导教研人员撰写教研日志或教研手记,努力使教研人员对教研工作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并且能够将教研日志、教研手记作为考核教研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教研人员的档案意识。

四是变全课指导为环节研究。我们再也不能对一堂课进行高大全式的指导了,有些时候,专家越多,评委越多,众说纷芸,七嘴八舌,让执教教师、让观摩人员无所适从,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每个人都从自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经验出发,对某个教师某堂课进行点评,如果大家的指导是同向的,倒可以让与会教师博采众长,但更多的时候,各位专家的观点是异向的,其结果弄得大家不知所措。并且多数专家的评课都不是从教师、学生、学校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以一个思维定势、笼统印象、普遍要求来评判的,专家们评课中所提出的高度、深度、广度,对某些教师来说是根本无法企及的阳春白雪,其最终是让教师听评兴叹。为此,作为教研部门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课题指导的任务,不能因为目前有教科部门在管理课题研究工作,而放弃自己在教师学科课题研究指导中的话语权。我们应该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学科课题的研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节与日常教学中的突出现象,进行系统性的专题式的课题化的研究,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人学科课题的研究能力。

其次,必须转变应试教研的重点。就应试教研而言,我们的本意是加强教师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科复习的实效性,最终提升本地区各所学校的升学率,但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吃力不讨好,如果升学率低了,局里领导、学校校长则把责任推到我们的头上,一旦升学率高了,局里领导、学校校长则又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要我们教研部门去承担教学质量中考试成绩的直接责任,无论如何我们是盛教之下其实难副,我们是担不起这个责任的。但要想逃脱这个干系逃离这个是非也绝非容易之事,(下转21页)(上接23页)况且复习、测试本身也是日常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因此,作为教研机构,一是要一如既往地开展复习教学的研究,像研究新授课一样来研究讲评课、复习课,也应该定期举办复习课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不妨进行复习课教学的优质评比与集体观摩。二是要齐头并进启动教学评价的研究,研究能够科学测定学生学习情况的试题内容与形式,研究课堂效益的客观评价标准与操作要领,尽量以最科学的评价方式引领学校、教师与学生不断进步,不要让行政领导与普通家长简单化的评价左右我们的教学。

再次,必须转变应查教研的策略。就应查教研而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教育局下派的各类巡视、考评、调研等检查任务,我们无法推辞,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有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的义务,有时教研部门也被教育局决策人物戏称为智囊机构。但如果一味听命于行政领导,而不借此机会发展自己,最终也是永远要被领导瞧不起。我们还是反守为攻,争取主动,将一次随意性的调研做成一项系统性的研究,尽量让我们历次的调研串成线形成面,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力求使我们的工作整合化、系列化、特色化。将一次行政性的考评做成一次业务性的指导,在考评中重视工作的指导,善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并能加强后期的延续。学会借势与借力,在神不知鬼不觉的调研与考评中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开展学术研究、教研指导的工作,这也不失为我们的工作策略。

当然要改变当前的应评教研、应试教研、应查教研这三种教研指导形态,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许多问题根深蒂固、积重难返,在很长时期内我们还得继续应付,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在省教研室的正确引领下,全省教研系统结成教研统一战线,明确教研指导方向,改变教研工作策略,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我们教研指导工作的尴尬局面一定能够扭转,我们教研机构的形象将再次光彩照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

责编 / 董 璐

推荐访问:教研 应付 克服 倾向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