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为例

包海柱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现代遗传学、生物进化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作物遗传性状进行改良、加速新品种选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中涉及的各种作物的育种理论和方法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特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新时代,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对作物育种学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在课程建设中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全过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4],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5-6]。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了思政教育要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7],为高等院校全面开展课程融入思政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物育种的最终目标是育成生产所需农作物品种,来实现作物高效、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对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挖,使专业讲授与思想融入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作物育种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诸如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奉献精神、三农情怀、社会责任、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技术等内容丰富的思政元素[8],这些素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优质教学资源。在作物育种学课程建设中,把课程内容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相互融合,对激发学生的专业热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三农情怀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修订了 《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包括了总论和各论,其中总论教学内容包括了绪论、作物繁殖方式类型与品种、种质资源与育种目标、引种与选择、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及杂种品种的选育、抗病虫与抗逆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品种区域试验与审定等17 章[8];
各论包括水稻育种、小麦育种、粟育种、玉米育种、马铃薯育种、甜菜育种以及油料作物育种7 章。

依据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把课程知识点更生动地展现出来,还可以构建出深刻的思政内涵,对培养新时代“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标课程重点,可挖掘和锚定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粮食安全、种源安全、三农情怀,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一带一路、种业“卡脖子”问题、航天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是生产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创新精神、乡村振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表1),其中三农情怀贯穿始终。

表1 对标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

3.1 基于绪论总体上融入的思政元素

绪论章节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作物品种主要特征及其作用,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近代国内外作物育种研究的主要成就,品种的概念、主要特征及其作用。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讲授中,可以自然地将我国的农作物育种水平现状、粮食安全、我国种源安全、三农情怀、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的元素融入其中,以激发学生学习作物育种学的兴趣,触发学生“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和“三农”情怀。

3.2 融入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三农”情怀

在作物育种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专业知识讲授与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奋斗精神紧密结合,已达到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和“种子精神”。在我国作物育种事业中,涌现出了诸多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在科研设备设施简陋、资源匮乏的年代,老一辈育种家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推动了我国作物育种科学,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8]。在我国育种科学发展进程中,广大育种家们,以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了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例如:在水稻杂交育种领域,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水稻育种家们,用毕生来诠释了“三农”情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助力中国解决吃得饱的问题,再到新世纪助力中国解决吃得好的问题,朴实无华地做一颗不断成长的“种子”,为我国水稻育种乃至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知农、爱农、为农的奉献精神。誓把滩涂盐碱地变粮仓的海水稻育种家陈日胜,敢为世界先矢志克难攻坚,历经28年育成海水稻。再比如,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的李振声院士,使我国小麦增产16 亿kg;
围着农民打转,秉承到实践中去感受实际问题的“世界杂交油菜之父”傅廷栋院士,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并改写世界油菜种植品种的历史,体现出了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毕生以种子为业的钟扬教授,就是凭着“种子精神”、爱国精神、报国精神,用脚步丈量了世界屋脊,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 多万颗种子,建立起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数据库”。如上的具体事迹,无不是践行着从“种子”到“育人”工程,就是牢记初心、坚定信仰的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以科学家的事迹为思政素材,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润物无声地激发学生爱农、知农、兴农的责任感。

新农科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生动实践,能够有效解决农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知农、爱农、为农素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9]。在“作物育种学”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知识传授、人才培养和思想建设的有机结合,是关乎种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在推进课程建设和知识传授的同时,挖掘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知农、为农、爱农的“三农”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10]”。

猜你喜欢育种学三农情怀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过程中科研反哺教学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1期)2017-04-17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实验中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0期)2015-03-01《茶树育种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武夷学院学报(2014年5期)2014-07-19“五老”情怀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推荐访问:农业大学 蒙古 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