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加大,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相关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针对安徽省各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分析演进的时间特点和空间格局,并实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得出影响安徽省经济增长差异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18)23 -0063-03

一、引言

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地区发展差距却愈来愈大。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出现的现象深感兴趣,并进行了诸多研究。国外方面,Ying基于中国内陆与沿海地区的数据,发现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先减后增[1];Yehua Wei等采用加权变异系数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发现其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2]。国内方面,王馨雅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差异,并就劳动、资本、技术要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3];李国璋,张唯实对中国西、中、东的经济增长与制度差异进行了现代计量分析,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差距变大[4];龙海明,凌炼等利用Theil指数研究了中国城乡收入的区域差异性,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5]。综上所述,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文献相当丰富,然而,既有文献针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多以省市为单元的全国区域内的研究,考察的多是西、中、东三大区域或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关于省内单元的研究较少,针对安徽省的研究更少。因此,对安徽省内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演进特点

经济增长常以GDP(或人均GDP)来量化,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一般是从三个方面来测度:(1)时间差异测度,一般通过绝对差异(极差或方差(或标准差))和相对差异(极比、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等[6];(2)空间差异测度,一般采用离差、比率、相对发展率以及Theil指数等[7-8];(3)基于加权变异系数或基尼系数进行产业或城乡差距的分解[9]。本文利用2000年~2016年安徽省各地数据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析(数据来自2001年~2017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1时间特点

图1人均GDP的极差与标准差图2人均的GDP极比、变异系数(1)绝对差异。由图1极差变化可知,2000年~2014年安徽省各市人均GDP的差异不断扩大,2015年明显降低,2016年又略变大。标准差的变动趋势与极差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经济的绝对差异在逐渐拉大,对于近两年出现的波动及未来走势需进一步研究。

(2)相对差异。由图2极比可知,2000年~2005年人均GDP的极比在逐渐增大,2006年~2016年虽出现波动,但基本保持下降。从变异系数来看,2000年~2007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一直在增加,此后基本保持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经济的相对差异先变大后变小,且差异变大趋势先快后慢。

2空间格局

(1)各市空间差异的对比。由表中离差和比率可知,2000年时,铜陵、马鞍山等七市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阜阳、六安最低;2016年,合芜马铜四市依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表中相对发展率可知,人合芜马铜四市均GDP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阜阳、亳州等较低。考虑经济增长速度差异,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

表离差、比率及相对发展率

2000年2016年2000年~2016年地区离差比率地区离差比率地区相对发展率阜阳-3280041阜阳-26156040阜阳040六安-2985047亳州-23187047亳州046亳州-2520055六安-20500053六安054宿州-2478056宿州-19528055宿州055池州-1790068淮南-15808064淮南057安慶-1369075巢湖-11273074巢湖074巢湖-1325076安庆-10504076安庆076蚌埠-793086滁州-8496081滁州077淮北-454092淮北-7371083淮北082黄山-32099宣城-3058093宣城091宣城267105池州-2879093黄山095滁州481109蚌埠-1943096蚌埠097淮南583110黄山-1893096池州097合肥1902134铜陵16162137铜陵129芜湖3645165马鞍山41418195马鞍山195马鞍山5061191芜湖44624202芜湖207铜陵5085191合肥50399215合肥227综合来看,合芜马铜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六安、宿州、亳州、阜阳相对较低,而池州、蚌埠的增长较为明显。另外,数据还表明2016年合肥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总之,人均GDP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也较高,这势必进一步拉大各市经济差异。

(2)空间分解。利用Theil系数将安徽省经济增长差异分解为安徽省总体、区域间、区域内经济差异,并计算其对总体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为了便于分析,以淮河和长江为界,将安徽省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块区域。

图3人均GDP的Thile系数图4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由图3可知,安徽省总体经济差异先增加后下降,区域间、皖南经济差异也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皖北经济差异呈现下降趋势,皖中经济差异基本保持不变。由图4可知,区域间差异对总体经济差异影响最大,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经济差异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皖南的经济差异对安徽省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2000年~2014年其贡献率一直超过20%,近两年明显缩小),其次为皖北地区,而皖中对总体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小,基本在10%以下。结果表明皖北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差,皖中除合肥外都偏低,皖南整体经济水平较高。

3产业分解

由图5、图6可知,三次产业总体加权变异系数在不断增大,说明安徽省总体经济差异在不断变大。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差异最小且呈下降趋势,其对總体经济差异贡献率在5%以下;第二产业差异最大且呈上升趋势,其贡献率维持在30%~40%并也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加权变异系数变化幅度最大,贡献率在15%~20%,先降后升。

图5三次产业的加权变异系数图6三次产业对总体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三、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数据和变量说明

为实证分析影响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及其影响大小,本文选取安徽省人均GDP、生产要素、工业化进程、对外贸易、政策因素等指标,利用2000年~2016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指标说明如下:

(1)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作为物质资本的代理变量。选取劳动力(15岁~64岁的人口数)、受教育水平(每十万人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数)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衡量人力资本。

(2)工业化进程。一股工业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越高,第二、三产业占比相对越低,故选取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总产值的比重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代理变量。

(3)对外贸易。与既有研究类似,选取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作为对外贸易的代理变量[11]。

(4)政策因素。与既有研究类似, 选取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政策因素的代理变量[12]。

2模型设定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如下模型:

lnY=lnA+αlnK+β1lnL1+β2L2+γ1G+γ2M+γ3Z+ε(1)

其中:Y是人均GDP,A,K, L1, L2, G, M, Z分别为广义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工业化进程、对外贸易以及政策因素,ε为随机误差。

3实证结果

利用Eviews50进行回归,得到模型的各参数,具体结果如下:

lnY=1435+036lnK+(-226)lnL1+058lnL2+002lnG+(-001)lnM+002lnZ(2)

(145)(198)(-179)(186)(063) (-053)(079)

R2=099 F=21690

从回归结果看,拟合优度达到099,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而F统计量值为2169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各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人均GDP有显著影响。

由回归结果可知,物质资本、受教育水平对安徽省经济有显著正的影响,其他因素显著不显著。具体看,物资资本回归系数为036,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表明物质资本每增加1%,人均GDP显著上升036%;受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58,亦达到10%显著性水平,表明受高中以上教育水平人数每增加1%,人均GDP显著上升058%。由此可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要注重增加物质资本投入并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1结论

利用2000年~2016年数据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

第一,安徽省区域间经济的绝对差异一直在增加,而相对差异先增加后下降。

第二,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经济发展最好,而阜阳、亳州、宿州、六安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同时,区域间差异对安徽省总体经济差异贡献最大,而区域内差异相对较小。

第三,通过产业分解发现第二产业对总体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小。

第四,实证结果还表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安徽省经济差异有显著正影响。

2建议

为协调安徽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促进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积极加大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鼓励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开展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另外,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

第二,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落后地区开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暂时难以调整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继续加大对占比仍较高的第一产业的扶持,提高其竞争力,以带动经济向前发展。

第三,增加物质资本投入。政府可以扩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资本再生的源泉;还可以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入。

第四,提高受教育水平。政府应该扩大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发展成人教育,提高整体受教育水平。同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YingChina’s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J].Economic Geography, 1999, 75(1): 59~70

[2]Wei YRegional Inequality of Industrial Output in China,1952 to 1990[J].Geografiska Annaler,1998,80(1):1-15

[3]王馨雅试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21

[4]李国璋,张唯实制度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07):115~117

[5]龙海明,凌炼,谭聪杰,王志鹏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我国区域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5(03):83~96

[6]刘素贞四川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7]郑周胜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08

[8]尤军上海市经济增长差异及趋同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

[9]任凤,李豫新,付金存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01):21~24+31

[10]任绪娟安徽省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2

[11]杨鸿儒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6

[12]宋晓珍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6

推荐访问:安徽省 经济增长 差异 因素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