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文艺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摘 要:社会主义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的文艺思想很好地回答文艺为了谁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当前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艺文艺思想 文艺理论

社会主义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邓小平的文艺思想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中国文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的科学探索,它对于当前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文艺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处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回答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者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1]进而提出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精辟命题。“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一论断深刻回答了文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文艺的归属问题。文艺的归属问题历来是文艺的首要和根本问题,是决定文艺的性质和方向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文艺区别于其他阶级文艺的根本标志。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的文艺是属于人民的,它来自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并最终由人民来评定。文艺不是外在于人民而产生然后拿来为人民服务的,它本然就产生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的生活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唯一根源,没有人民就没有文艺。因此,文艺在根本上不可能脱离人民,脱离了人民,文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然要枯竭。邓小平指出,文艺要获得生命,获得表现内容,就必然要“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2]要“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3]

在邓小平看来,文艺绝不仅仅是创作者个人的事,而是人民的事业。文艺满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部分人的情感趣味需要,更不是去满足个人的琐碎的情欲发泄,表现某些颓废的情趣,而是满足广大人民的情感趣味需要,要在人们的劳动实践中、生活中起促进作用,给生活以积极的影响,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因而,文艺对于人民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人民群众需要文艺作为精神享受,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党需要用文艺来教育人民,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四有”新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为此,邓小平对文艺的创作要求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4]文艺工作者要接近人民,深入人民的现实生活,自觉地“力求把最好地精神产品贡献给人民。”[5]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应当享有创造历史的全部成果。文艺作为人类的精神成果,理应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广大群众的利益所在,所以社会主义的文艺理应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为巩固和发展整个社会主义制度作贡献。邓小平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完整地把握和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6],并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跟各条战线的干部和群众一样都要做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促进派”。邓小平非常强调文艺要直接描写现代化建设的生活,塑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者,赞美人民生活,表现时代精神,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以此来激化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邓小平同志还深刻地指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

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与功能,也是对社会主义文艺指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文艺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这是最基本任务,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发挥文艺积极作用的基础。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需要就日益突出和迫切,文艺就要担负起重任;第二,文艺要“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没有社会主义的文艺,“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就不能进行、完成,也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最后胜利;第三,文艺要发挥在提高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为此,他要求“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7]。

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就提出了文艺要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并提倡文艺大众化,认为“没有文学艺术,中国革命就不能最后成功。”

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为了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文艺:一是要有中国特色,二是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在邓小平同志看来,文艺要有民族特色,除了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吸取营养外,“文艺工作者还要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所有文艺工人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8]这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自觉跟上时代,加强艺术素质修养,勇于吸收人类历史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之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此外,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文艺发展的规律,包括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特殊规律,主张文艺工作者和党的领导都要遵循文艺的规律。他深知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艺在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特殊性。他援引列宁的话,强调文艺事业“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他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在文艺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9]

要保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使之健康发展和繁荣,就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当前,虽然随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文艺形式和表现内容,但文艺的性质并没有变,仍然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邓小平指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党性原则。“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首先,要坚持贯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次,邓小平认为党对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要根据文艺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包括物质条件,不断繁荣文艺事业,提高文艺水平。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把文艺工作的行政命令也看作是坚持党的领导,其结果可能走向事情的反面。最后,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既要反“右”,也要注意防“左”。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开展与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的斗争,既反对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的错误观点,也坚定不移地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意识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从而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纯洁性。邓小平的这些文艺思想对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无疑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概括地说,邓小平认为党对文艺工作地领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帮助文艺工作者保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政治方向;另一是具体的工作上的领导,给文艺工作者提供繁忙创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身地聪明才智。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当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研究对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塑造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推荐访问:浅析 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 启示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