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艺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当今我国文艺事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人民的立场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文艺思想的系统阐述,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文艺语言体系,习近平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扬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造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习近平;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5918(2019)01-012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53 [本刊网址]http://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个时代的基本风貌可以从同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中得到基本的反映,伟大的时代,需要有反映伟大时代的文艺作品。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文艺事业的重要性,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艺作品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能够为我们国家的振兴和强大提供精神动力。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对实现中国梦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实践品格。对新时期我国的文艺事业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强调社会效益优先
自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文艺界出现了一种唯经济效益文艺创造,其主要特征是经济思维替代文化建设,以利润思维统领审美思维,历史上我国曾经“以阶级斗争为纲”,简单地将文艺从属于政治,走向了以政治思想取代审美思想的极端,如今,某些人又将文艺一股脑儿从属于经济,走向了另一极端,片面追求收视率,过度追求娱乐化,一味看重视听感官刺激带来的快感,冲淡甚至取代了精神上的美感。这种文艺发展倾向不仅是对作品的不负责任,更背离了文艺事业客观的发展规律,极大地妨碍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鉴于当今文艺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偏差,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核心的命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文艺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艺既不能完全属于政治,但文艺会深刻地影响政治生活,尤其是关乎意识形态,从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角度,也必须重视文艺对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文艺创造的生命力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就是文艺创造的源头活水,只有反映人民火热的生活,文艺作品才能接地气,有活的灵魂,如果困守书斋,异想天开,文艺工作者思想的源泉就会枯竭,栽种出来的文艺之树就会枯萎,不会开花结果。
习近平提到过的柳青同志就是一位扎根农村,创作反映群众生活的典型作家,在陕西省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皇甫村,柳青同志一共居住了长达14年之久,他村子里和农民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活,甚至在集市被误认为是一位老农民,在经过长时间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察之后,他以如椽大笔,写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经典作品《创业史》,展现出那个时代农村一幅生动的画卷。柳青同志为了人民的创造精神,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代虽变,为人民创作的精神永远不能变。
在当今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石刻心里有群众,面向群众。站在人民群众的中间,把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的作品只有贴近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才会在人民群众中得以传之久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最灿烂的一页。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诗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绵延数千载,中华民族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上,虽然历经种种坎坷却又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滋养。中国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博大精深的强大动力,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豪的厚重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发展成长的精神食粮,而且是世界各民族文明宝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推动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当今时代,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是习近平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渊源之一,习近平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的因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适应新的时代,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根脉,为全世界的华人提供了心灵的故乡和“精神家园”,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文艺工作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实际就是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历史长期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今的文艺创作提供最基本的创作原则和价值追求,当今一些优秀文艺作品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就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和中华文化在实现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当今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的复古,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重在学习和领会古人创造优秀文艺作品的精神,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素材,取其反映先进和崇高思想的精华,弃其反映落后和庸俗思想的糟粕,并运用新时代更加科学的艺术手段加以展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供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知识。
弘扬是把承接下来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其中继承是根本的前提,弘扬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往往是指在实践中自觉地予以宣传、予以贯彻、予以提倡、予以发挥。弘扬也是一种继承,是在更高的程度上的继承,继承和弘扬发展是互相关联、互相包含,缺一不可的。真正的繼承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承接,而是和弘扬密切相关,是推陈出新,弘扬是以积极的态度更为自觉地继承优秀的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当今现实的需要,是目前对待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
三、以文化自信坚守精神信仰高地
近年来,来自于西方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文艺界。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虚无历史。就是打着声称自己是在进行“艺术创造”的幌子,实际却在绞尽脑汁地编造和歪曲真实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以“审美”“娱乐”之名,挂羊头卖狗肉,行虚化历史(特别是党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领导)之实。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同艺术上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政党、领袖和人民大众加以丑化和边缘化,实际歌颂了站在广大人民群众对立面的反历史潮流的势力,对其极尽吹嘘、夸赞和颂扬之能事。它对历史的描写实际是有选择性的,采取了双重标准,它不是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极大地歪曲和颠倒了历史的真相,使得读者或观众的历史认识造成了混乱。
在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之下,不少文艺工作者失去了理想信念,创作也陷入了迷失状态,他们创作的作品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反映不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起不到其需要发挥的社会作用。比如有的文艺作品热衷于采用低俗的材料,戏说历史,丑化英雄大行其道,任意地把小道流传的传说和靠不住的“口述记忆”信手拈来,当作创作的基本材料,这种歪风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
习近平同志说“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他一再嘱咐文艺工作者在创造作品时要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强调文艺作品要彰显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三者的有机统一,注重文艺作品自身的品格。文艺工作者必须对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之中所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坚信不疑,任何时候都要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这样才能牢牢铸就强大的精神信仰,守住自己精神信仰的高地,使得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更有力量,更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