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摘 要]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重温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理解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把握其基本思想,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

[关键词] 文艺批评标准 理论与实践统一 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对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通过重温《讲话》经典,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对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实践需要和文艺发展规律双重视角重新审视《讲话》的历史背景

《讲话》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孕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抗日战争以来,党中央领导同志通过与一些文艺工作者的交往和接触,发现在文化工作中存在不少唯心论、教条主义、空谈等问题。为了给文艺工作一个明确的方向,党中央一直非常关注文艺发展的最新动向,并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党的文艺政策。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央决定于1942年5月召开延安文艺界座谈会,拟就作家的立场、文艺对象、文艺政策等问题交换意见。为了准备这次会议,毛泽东给许多作家艺术家多次写信或约谈,听取了几十个人的意见建议。《讲话》正是在回应文艺运动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批判当时流行的模糊和错误认识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时代背景看,新民主主义革命迫切需要文化战线上的有力支持。到1942年,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已经进行了5年,中日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敌人的进攻之下,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倾向在加重,对人民的革命要求进行压制,阶级矛盾也进一步加剧。为了鼓舞抗战军民斗志,加强团结,反对分裂,不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而且需要文化上的大发展。

从革命文艺自身发展状况来看,革命文艺运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点。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战线,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之后的文化战线,无产阶级文化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绘画等文化艺术领域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它没有和革命战争完全结合起来,没有摆正革命文艺在革命事业中的位置,以致没有能够很好地服务于革命事业。

从文艺家群体来看,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文艺素养亟待提高,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亟待解决。许多文艺工作者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积极投身革命,他们的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创作风格和文艺主张也不同,因此产生分歧是难免的。另外其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部分人没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不了解人民大众的情感、愿望和生活状况,自然在其创作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时,从著名作家到一般文艺工作者,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二、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讲话》的基本思想

《讲话》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中国文艺运动的矛盾问题,内容非常丰富,其基本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确立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文艺路线——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立场问题。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应该为最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服务,似乎已不成其为问题,其实不然。毛泽东认为,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坚持这一文艺路线,在实际行动上背离了为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服务的立场。表现在文艺创作中,要求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文艺要为工人、农民、兵士、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最广大人民服务,就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十分广大的国家,延安文艺界的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非常浓厚,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关注和表现的也主要集中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他们的立场也就往往站在小资产阶级上,对于工农兵群众的缺点冷嘲热讽,结果是不能引导和教育群众。《讲话》批判了这一错误倾向,重新确立了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彻底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2.阐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解决文艺的源流问题。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工作者就要接触群众、了解群众、表现群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文学艺术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艺的根在人民的生活。“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1]P860文学艺术源于人民生活,革命文艺家应求教于人民生活,因为这是唯一的源泉。但是文学艺术有其发展的历史,古人和今人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传统,作为间接经验,也是革命文艺家需要学习的。

3.阐述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解决文艺“如何为人”的方法问题。只有熟悉群众,了解他们的情感和生活,才能够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社会环境,才能使群众觉醒,鼓舞群众斗争。《讲话》提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1]P864。《讲话》还就当时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服务于普及还是服务于提高,毛泽东也作了回答。他认为当前工农兵迫切需要的是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先普及,然后才是提高,二者要结合起来,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从群众中来,才能到群众中去,更好地服务群众。只有在与群众的结合的过程中,文艺家才能解决文艺“如何为人”的问题。

4.阐述文艺是从属于政治——解决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部分作家存在不同的认识,文艺座谈会第一次开会,就这个问题讨论很激烈。在这方面,萧军是一个典型,自1938年到延安,他就表示不同意延安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萧军第一个讲话,意思是说作家要有‘自由’,作家是‘独立’的,鲁迅在广州就不受哪一个党哪一个组织的指挥……归根到底,是党要不要领导文艺,能不能领导文艺的问题。”[2]P54因此,毛泽东在《讲话》中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文艺从属于政治,同时也对政治产生极大的反作用,没有脱离政治的艺术,没有超阶级的艺术。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党的文艺工作服务于党的整个革命事业,这就有力地驳斥了艺术完全独立于政治的主张。由此,毛泽东也提出了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在抗日、民主、创作风格上与非党文艺界人士团结合作,并进行必要的斗争,以解决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问题。

5.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解决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当时文艺批评领域的斗争相当激烈,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例如,有人说延安不顾青年人的人性,主张抽象的人性论;有人提出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关于歌颂光明还是暴露黑暗的问题,大体上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这一派是主张歌颂光明,而另一派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是主张要暴露黑暗。按照唯物辩证法,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如何认识这些问题?《讲话》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不同的艺术标准,但是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为第一标准,艺术标准为第二标准,两个标准不能相互替代。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因此必须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又反对没有艺术性的艺术品。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以此为基础,毛泽东重点批判了文艺界存在的错误政治观点的倾向。例如,人性论者鼓吹的人性往往是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性,他们并不承认无产阶级的人性;一些文艺工作者把爱作为文艺的基本出发点,这也是抽象的,在阶级社会不存在抽象的人类之爱,求助于人类之爱,彻底放弃阶级斗争,理论上是错误的,客观上认同了统治阶级颇具欺骗性迷惑性的理论,无助于人民解放事业。

三、《讲话》的现实启示

《讲话》捍卫了文艺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了当时延安和各根据地流行的错误文艺理论,为文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新形势下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领域也处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影视、报刊、经贸往来等多种途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及一些具体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价值观和社会思潮有相当市场,文化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日益盛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淡化论时有浮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3],等等。

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的内部原因,也有国际敌对势力长期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进攻和文化渗透的外部原因;既有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干扰,也有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还不够科学所导致。面对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坚持为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出反映波澜壮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伟大作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满足人们快速发展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现实社会中一些文化工作者还没有真正贯彻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还有一些人,或者不敢坚持,或者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在他们眼里,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等同于坚持“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有害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4]P663—664。以这一唯物史观观点为基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是正确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

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历史上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创作方向反映着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立场,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要真正坚持“二为”方向,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允许多种表现手法、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存在和发展,满足社会各个群体阶层的不同需要。针对价值观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心理多变化,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的多元性、多样性、多变性特征的整体态势,一方面我们必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采取理性、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各种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消费文化、新媒体文化,在尊重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合理性基础上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社会思潮多样并存的格局;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在文化领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抵制和批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各种腐朽文化。“思想斗争同其他的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只能用细致的说理的方法”[5]P231,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高地。

2.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重读和学习《讲话》,我们应当学习的不仅仅是它的具体结论,更应该学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的字句。《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它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也正如《讲话》中所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1]P858。

从《讲话》的孕育、形成和贯彻运用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在文艺领域从文艺创作到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都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主观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风气。“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1]P800。正是在《讲话》的指引下,许多作家在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出许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艾青的诗歌,曹禺、夏衍的戏剧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学习社会,借助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调查和研究能力,在熟悉群众、倾听群众、学习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恰当的文艺表现方法,这样才能创作出合乎群众需要、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3.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文化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地位如此重要,作用如此巨大。《讲话》指出党的文艺工作者应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自觉确立党的文艺工作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观点,与党外文艺工作者结成统一战线,以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在当代,学习《讲话》的基本精神,就必须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主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利用其在生产领域的统治地位,采取各种手段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控制,使其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也不例外。所以工人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必须认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虚假性,不但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而且进行文化斗争。列宁在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强调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反对工人运动的经济主义倾向,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自发的工人运动只会产生工联主义,提出把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由于俄国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取得了政权,列宁更是强调要进行文化革命,确保无产阶级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因为“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此,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6]P326—327。巩固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领导人民展开不屈不挠的全方位斗争,不但在军事上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而且在文化上强调党的文化领导权。新民主主义,“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4]P698。正如《讲话》中所说,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军队,然而单靠军队是不够的,还要一支文化军队,党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文化领导权。时至今日,党在文化领导权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过程中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丰富和深化,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这一道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是必然要求。为此,我们一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应对西方意识形态进攻和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二要正视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阶层分化,积极稳妥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打牢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的物质利益基础,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三要积极顺应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文化发展规律,不断改进舆论引导机制,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发展现代传媒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增强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四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大力培养造就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使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做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马克思主义者;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培养造就包括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学者在内的思想文化队伍,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文艺人才队伍、党员干部、高级知识分子队伍三合一的人才格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北京2011年10月25日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万 强

推荐访问:延安 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 座谈会上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