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梳理几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发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坚决巩固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的基本经验;批判继承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大胆吸收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创新发展当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充分学习借鉴、继承发扬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2-0035-10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此,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作了历时态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发展深化,先后经历了由主动自觉维护自己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到研究、丰富和创新发展本土文化,再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最终升华为正确应对全球化挑战,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四个阶段。〔1〕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传承文化的根基命脉、认识文化的内在力量、把握文化的核心要素、探索文化的发展规律等四个方面。〔2〕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表现在对文化的重要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着正确的把握和基本方略有着科学的规划。〔3〕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对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的理解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内在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越来越清醒。〔4〕还有学者特别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的文化自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确立了当代中国文化之“魂”;二是提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二分”的思路,要求做大做强当代中国文化之“体”。〔5〕上述有关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学者在作历时态考察时,看到了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却对其间的一脉相承挖掘得不够;更多学者对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横断面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然而缺少纵深的考察。为此,本文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强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梳理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如何处理思想文化上的一元主导、多元并存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也丝毫没有放松、忽视过。1944年,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6〕毛泽东还强调,如果只懂军事、政治,而不懂经济、文化,那么这个共产党就没有多大用处。〔7〕为此,他还鼓励陕甘宁边区学会文化建设,掌握这一本领,努力成为全国模范。〔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样高度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和改造,在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给“文革”中长期受压抑的文艺工作者鼓劲,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9〕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新中国成立后绝迹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对此,邓小平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江泽民在继续强调“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并进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提出了“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11〕的重要论断,并将文化建设纳入综合国力的比拼中,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2〕。当人类迎来新世纪曙光的时候,尽管类似“一战”、“二战”这样的大规模战争得以有效避免,世界总体趋于和平,但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却日益激烈。胡锦涛在进一步强调文化之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性的同时,还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13〕。随着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来并产生广泛影响,“文化软实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文化建设”在很多地方变成了“文化软实力建设”。胡锦涛200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从“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两个角度,将文化软实力建设视为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14〕此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中华民族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文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为此,习近平还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5〕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文化 自觉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