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减少雾霾


打开文本图片集

1月,2013年北京“两会”召开,人代会一号议案剑指交通拥堵。

1月,连续几次雾霾天气,北京PM2.5一直维持在200以上,有专家认为,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在PM2.5排放源中所占比例为50%。

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报告中,北京以52分钟成为上班路途花费时间最多的城市。

2012年12月,救护车被堵致使伤者死亡事件,把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所有矛头都指向交通问题。

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智能交通成为治理良方之一。

交通问题饱受诟病

今年1月,北京两会召开,由人大代表、律师刘红宇提出的001号议案剑指交通拥堵问题,她同时还提出了 8项缓堵方案。

此前,1月10日至13日,北京PM2.5一直维持在200以上,多个监测点空气质量指数(AQI)一度超过900微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跃思称,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这是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最高的一次。重度污染严重到“爆表”,也引爆了公众的焦虑和质疑。王跃思认为,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在PM2.5排放源中所占比例为50%。另据相关机构研究显示,车速从20公里/小时提高到30公里/小时,一氧化碳碳氢排放量会减少30%以上,二氧化氮也会减少10%。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上班花费时间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中国15个城市,因交通拥堵和管理每天损失10亿元人民币。

其实,无论是大气污染还是上班时间过长,都仿佛是一把“钝刀子”,在慢慢折磨着人们的精神,损害着百姓的健康。而发生在去年12月的救护车被堵致使伤者死亡事件,却是一把“利刃”插在人们的心头,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打了一个激灵。“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去年12月,北京120急救中心医生王雨竹的一则微博引发了一场社会性大讨论,车祸致伤者抢救不及身亡的残酷事实,拷问着每个有良知的人。一时间,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合理避让知识普及问题……林林总总的关键词如洪水般涌进人们的视线。几轮拷问之后,在相关部门、媒体以及社会有识之士下定决心,将在重建法律威严、重树社会风气等等方面有所建树之后,更加冷静的声音出现了,一些交通专家提出,中国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交通管理能力的薄弱,是造成诸多因交通引发的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交通问题成为北京人心里说不出的痛。出路到底在哪里呢?2012年12月,在崇礼城市发展论坛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表示,要从技术层面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二是智能交通的发展。

智能交通能干什么

姚宏伟博士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世界智能交通发展研究,并从事中国智能交通建设实践。他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要用“智慧”。

姚博士介绍说,“智能交通”主要包括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电子收费系统。仅仅这一次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就能够反映出北京的智能交通状况存在很多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同时也反映出现有智能交通服务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近几年,我国的智能交通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智能交通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到底什么是智能交通呢?姚博士按照智能交通的管理模式,对笔者生活中遇到的、听到的让人“抓狂”的交通遭遇作了一一解读,不仅让笔者懂得了什么是智能交通,更让笔者对“智能交通”带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原来,城市生活可以这样过。

困扰一:该走哪条路

解决办法:交通信息服务

笔者家住北京西四环,工作单位在城北的北苑附近,开车上班。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可选择多了也烦,因为拿不准哪条路似龟爬,哪条路如兔跑,每天都会为这个选择性问题而烦恼,生怕一个错误劳民伤财呀!

“劳民伤财当然不是小事,但是和生命相比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呢?”姚博士的神情突然严肃起来。他接着说,该走哪条路的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那就是关注交通信息服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已经有了解决办法的“难题”却每天困扰着上班族,更使“救护车被堵事件”中的病人失去了生命。

说起“交通信息服务”,知道这个概念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说起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实时路况”节目,在北京开车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的。这个节目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交通信息服务。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从功能上包括出行前信息服务系统、出行中信息服务系统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姚博士建议笔者,可以为智能手机下载一个“交通信息服务”软件,定制一个上下班套餐。每天上班离开家前和下班后离开公司前,都可以查阅相关道路的路况。选择性难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姚博士的解释笔者听懂了。比如说,笔者要从北苑去CBD,通过出行前信息服务系统发现,开车前往CBD道路拥堵不堪,最佳选择是贯通南北的快速公交转地铁。笔者可以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获知,通过毗邻最近车站的快速公交车将于某个时间到达,并将在某个时间到达地铁站附近。于是,笔者可以免去迟到的尴尬。使用城市停车诱导系统的好处就更大了,按照系统提示可以找到附近车位,再不用因为找不到车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了,当然更可以避免因为乱停车被扣分罚款而造成的“肉疼”。要知道,今年1月,史上最严交规出台了,违章停车“后果很严重”。

姚博士说,对于“救护车被堵”,城市交通信息传播不畅的现状脱不了干系。如果救护车司机能够查询路况信息,有可能他们去稍微远一点但是道路通畅的医院都用不了那么多时间。这里面包含3层意思,救护车上缺少相关查询设备,没有当地的实时路况播报,车上人员根本没有查询路况信息的意识。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不健全和缺乏知识普及。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建立了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系统,相关机构通过互联网、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图文电视、车载终端、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据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研究分析》称,中国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服务等几个方面。2011年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市场规模为27.25亿元,增长率为25.25%。如此大手笔,交通信息畅通指日可待了。

困扰二:被堵救护车还能获得什么帮助

解决办法:智能交通管理

除了自己寻找出路,被堵救护车还有其他的脱身办法吗?“当然可以有!”姚博士的回答特别肯定,“通过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使救护车对交通控制系统进行优先控制,保证救护车优先通过。 ”

“有时候一路都会碰到绿灯,是不是也和智能交通管理有关系呢?”笔者问。“太对了。这就是平常说的‘绿波带’。为了提高城市道路,特别是主干路的通行能力,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根据道路车辆的车速和道路的拥挤程度,协调不同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使车辆行驶一路都是绿灯,达到快速通过的目的。

笔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其实,我国的智能交通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80年代后期,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驾驶员考试系统、车辆动态识别等基础性开发工作启动,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了驾驶员信号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当然了,我国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还处在基础建设阶段,相信随着这一系统的日益完善,“救护车被堵事件”应该不会再发生了。

困扰三:总是等得望眼欲穿

解决办法:智能公交和电子收费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望眼欲穿的经历,那份心焦,那份无奈,那份……我不说,你也懂的,谁没经历过在公交车站左等车不来,右等车不来,想着再不来就打车走了,可等了这么久又心有不甘。

把问题抛给姚博士,看他还有什么办法?

“这很简单呀,交给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姚博士说,建立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化调度、管理和运营,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按照计划、调度、监控、指挥、服务的整体要求,实现公交的车、场、站、道、中心设备的电子化、智能化,实现对公交车辆、客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实现车辆定位和信息上传、自动报站以及对公交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和可视化调度。也就是说,智能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对公共汽车进行自动定位和跟踪,纠正公共汽车的晚点和超时;可以对公共汽车在通过交叉路口时提供信号优先,使得绿灯提前或延长时间;可以通过安装在公共汽车上的摄像机进行闭路电视监控、无线通信和紧急处理等以增加乘客的安全感。

关于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描述之所以如此干枯,原因在于这一系统主要由公交管理部门实施,已经实现的部分普通市民看不到;而市民可以看到的部分建设得还不够完善。

那另外一个“望眼欲穿”呢?想必许多人都和笔者有过同样的经历——在高速路收费站,排队等待缴费通过。但是有的车却有“特权”,那就是ETC通道。姚博士说,交通电子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是利用微波技术、电子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软件所组成的先进系统,实现车辆无需停车即可自动收取道路通行费用的收费方法。ETC技术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收费系统已经联网并形成规划效益。ETC带来的效益可不只是提高效率,这种方式还能够消除车辆由于在收费站减速、怠速、加速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

1月22日,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北京市代市长王安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北京将落实交通综合治堵28项措施,科学治理交通拥堵,坚持标本兼治,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新的治堵方案,做到年年有计划、年年有成效。

一路畅通有望了。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推荐访问:减少 智能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