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协同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众多,根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审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种考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协同性特点的,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思考的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特点。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整体与系统性;综合与协同性;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高永毅(1958-),男,湖北武汉人,湖南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唐果(195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2011A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08-0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离开创新人才的支撑,发展将失去动力。[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已集中到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上。[2,3]因此,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当前我国学者在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中,使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对策建议、个人的观点和经验等方面进行的。因此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多为表层分析,深度不够,其结论缺乏实证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分析,[4]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入研究,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提升。为此,有必要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实际过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以得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的,能真正有效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各个培养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相互影响的综合的复杂过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那个环节独立或几个环节配合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各要素、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竞争与协同合作,只有其协同合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最佳的方向步调一致、协同发展,才能使研究生培养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本文将依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重新审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对该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参照参考文献[3]的方法,在论文方面,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81年至2011年间标题中有“研究生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查询相关文献1554篇。在学位论文方面,以中国博士和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对1999年至2012年间标题中有“研究生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作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有3篇,硕士学位论文有65篇。

通过上述检索可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在时间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1998年(含1998年)以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该时期为忽视期。二是在1999~2005年这7年间有关的文章为两位数,表明这段时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该时期为关注期。三是在2006~2012年这7年间有关的文章为三位数,表明这段时期研究生创新教育问题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时期为研究热潮期。

通过对这1554篇论文和3篇博士学位论文,65篇硕士学位论文认真梳理并研读发现,这些论文中大部分论文是分别从研究生培养的机制[5]、研究生管理[6]、培养模式和体系[7]、培养方案[8]、课程体系和设置[9]、论文写作[10]、团队构建[11]、学科建设[12]、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3]、科学研究[14]、创新基地建设[15]、教育环境[16]、导师结构或建设[17]、招生制度[18]、隐形知识[19]等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有的论文对比美、英等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20]有些论文对创新能力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有些论文对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分别研究了对策。[22]但使用的研究方法普遍是定性分析方法,侧重于表层分析,深度不够,结论缺乏实证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且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还很少。[3]为什么现阶段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其研究没有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实际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的,能真正有效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是各个培养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相互竞争与协同合作的综合复杂过程,只有根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提出一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协同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众多,本文根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审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如下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步,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视为复杂的综合协同的系统,建立该系统的子系统。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视为复杂的综合协同系统,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以及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理念、文化氛围、管理机制、制度保障、组织支撑、条件平台、政策制定者、行政管理人员、招生、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激励机制等诸要素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科学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个复杂综合协同系统的子系统。

第二步,建立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建立该复杂的综合协同系统(开放与非平衡态系统),在外参量(外界条件)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竞争与协同)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系统)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

第三步,通过确定控制该系统的演化和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的序参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由于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互相协同、互相竞争产生了序参量,而序参量反过来又支配着子系统,序参量在系统内部与大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伺服过程,在后一个阶段,子系统是伺服于序参量的。[4]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慢变量支配快变量的情况,所以序参量理所当然的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心”。因此,在对系统的诸多细节不甚清楚的情况下,以序参量来说明系统状态发展演化的趋势更具有优越性,故确定系统的序参量是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动力系统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通过序参量研究获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以及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四步,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的研究。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要素根据其功能划分出来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关系,任何一方的演化都会受到另一方的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非连续性,决定了其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是短暂和间断的,而远离平衡并不断演化才是永久的,因此非连续性特性的存在将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子系统之间走向协同演化,所以可以利用建立的协同研究模型研究其协同机理。依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理,构建包括形成、实现和约束机制在内的协同机制。

第五步,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和整体改革方案的研究。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建立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通过对现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及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分析,针对现行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提出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改革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第六步,实证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对实证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包括实证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问卷设计、数据收集程序、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主要分析方法与程序、各子系统的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内容。

2.具体研究方法

(1)子系统确定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和外部环境以及培养条件进行分析,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影响作用的所有要素筛选出来,作为创新指标,再根据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功能进行归类,建立相应的子系统。

(2)建立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的方法。同时处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的子系统,通过一系列过程进行着动态的协同演化,彼此影响,相互促进。根据协同学的伺服原理,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系统的协同演化过程;或借助生物领域的演化思想,利用广义朗之万方程,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模型,该模型描述系统的协同演化运动形式。再利用协同学理论与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理论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演化趋势。

(3)通过序参量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的研究方法。利用协同学理论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的众多参数中应用绝热消去法得出其序参量,根据序参量对应的子系统中的因素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4)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的研究方法。利用协同学理论和第2步建立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其协同演化规律及机理。应用协同学理论和系统学原理,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和使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动力、规则、程序,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

(5)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研究方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由学科专业、学术资源(软、硬件条件)、导师学术梯队、研究基地与平台、学术水平、制度和学风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这些要素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协同合作。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根据协同学原理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协同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身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协同趋势和成长轨迹,具有自组织的某些特征。

(6)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方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从理论上研究得出现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依据以上协同演化理论提出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并将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在一个年级中进行对比实践,即:选择一个班级利用改革方案进行培养,其他的班级利用现行培养方式进行培养,最后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的对比分析,确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整体改革方案。

(7)实证研究方案设计方法。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战略、文化、制度、管理、组织和平台等要素相互协同影响所有成员的创新行为,是不同主体层次的个人、团队与全员协同创新来获取的结果。基于此,在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时,必须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各子系统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绩效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假设。再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各部分的目的和内容,根据杨国枢等人提出的问卷内容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可靠的调查问卷,要求问卷内容能为各部分研究内容提供所需的有效数据。随机选择多所典型和一般高校发放调查问卷,以期得到有关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手数据;使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对多所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进行分析,验证所构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和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

三、结论

上述提出的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由现在的单一或少数几个视角研究转变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进行研究;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论出发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方位思考。该方法利用了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利用该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深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进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该研究方法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并可以作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决策时的有效依据。

笔者正在利用该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后续将对有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的建立、序参量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的建立和研究生培养改革方案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方案等问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瑛,郑文轩,周岭.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64-65.

[2]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64-66.

[3]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4]哈肯.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5]于书洁,史长丽,于嘉林,等.基于学科组织创新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70-73.

[6]邵凯隽.对医学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6):40-41.

[7]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S1):253-255.

[8]杨再明.创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70-73.

[9]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1,(12):87-90.

[10]张建宇,邹云.论创新意识创新力的概念表现与培养——从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的现状与问题谈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6):47-51.

[11]肖春,毛诗焙.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69-71.

[12]季光,杨永清,刘平.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0,29(2):51-53.

[13]李云钢.谈培养工学研究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4):53-55.

[14]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J].江苏高教,2010,(2):42-44.

[15]李培.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世纪桥,

2012,(9):96-97.

[16]史文霞,张建军.优化教育环境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刍议——对当前研究生创新教育不足的原因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5):11-16.

[17]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64-268.

[18]孙卉.试论研究生招生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87-88.

[19]段成芳.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82-84.

[20]万军民,林瑾.中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75-176.

[21]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22]张优智,卢元琦.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11.

(责任编辑:孙晴)

推荐访问:研究 创新能力 研究生 培养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