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背景下佛教景区规划的改变

摘要: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催生旅游开发的多元化,对于佛教景区的影响重大。在现代旅游的大背景下,为融入旅游休闲时代,享受全域旅游的发展红利,佛教景区在未来发展中势必要进行必要的改变。

关键词: 佛教景区;现代旅游;改变

一、前言

旅游活动历史悠久,历史上都有很多关于旅游活动的记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明代徐霞客周游全国,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现代旅游,则是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60年代以来为起始的社会化大众旅游。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旅游已超过汽车工业、石油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二、现代旅游对佛教景区的影响

(一)景区评级对佛教景区的影响

旅游景区的评级,根据景区的质量从高到低可以划分为5A、4A、3A、AA、A等五级级景区。作为最高的5A景区在保证基本景区格局、服务设施的各项基础前提下更多要求的是其特色性、文化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旅游趋势对佛教景区的影响

现代旅游的类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有多种,但整体趋势已经从单纯的服务性旅游向体验性的旅游方式发展。因此,每个旅游区都应找好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打造适应自身也适应时代发展的体验式景区,这也是对现代旅游的发展的一个大的跨越。

(1)旅游市场的综合性

在现代的旅游市场中,随着游客旅游次数的逐年增加,人们对于景区的综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人文景观或者自然景观都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因此在景区的规划中,我们更加倾向于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保证游客在一次的游览中获得集知识性、体验性、娱乐性等于一体的旅游体验。

在佛教景区规划中,宗教朝拜在旅游目的中是不可动摇的一部分,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必须将多个功能同时引入到景区之中,让游客在满足宗教信仰之外,也可以体验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对于景区综合性的要求。

(2)旅游项目的特色性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寻求提升生活质量的途径。因此人们开始固定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在其中获得自我肯定与自我突破,这是现在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需求。因此,大家越来越喜欢参与富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这也是人们对于传统旅游模式的一种反抗与排斥,对于个性和特色的追求。

(3)心理需求的自然性

现在很多佛教景区乃至其他类型的景区都会在其中规划、建设大量的人造景观,这些景观大多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然而我们却发现,在现代的旅游中,这类人造景观已经在慢慢的失去游客的焦点。这是因为游客平时的生活环境就是“城市”,举目四望皆是钢筋混凝土,因此在出游的过程中,游客更加的希望从原有的氛围中脱离出来,去体验回归自然。

(4)项目参与的积极化

在现代旅游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游客期望可以参与到旅游项目当中去,而不仅仅是在旁边单纯的参观,这是积极体验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在人们心里不断强化的一种体验。在佛教景区中,游客最能参与其中的就是朝拜和祈福,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单一的旅游活动已经不是景区可以赖以生存的绝佳途径,因此,在景区的活动策划中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策划不同的旅游项目,力求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最大化的体验旅游的乐趣。

(5)消费层次的多样化

在生活中,虽然旅游行为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存在差异,再加上不同景区之间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因此,现代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消费档次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现在国内的许多景点都存在“宰客现象”,小到一瓶水,大到餐饮住宿,大家已经潜移默化的认为景区的东西就是应该贵,但是这种思想对于景区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阻碍了旅游消费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景区的客源量。

人们对于佛教的先到理解大多是以清苦、无欲无求为主。但是现在大家一提到佛教景区,就会觉得消费成本太高,交通、住宿暂且不提,从香火钱到开光钱再到请佛像,这些费用加起来已经不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可以担负得起的了,再加之周边的相关产业消费水平随之水涨船高,游客对于佛教景区的第一印象就从“庄严肃穆”变成了“价格昂贵”。

三、现代旅游背景下佛教景区规划的改变

(一)规划重点改变

为吸引游客,大量的新的佛教景区在新建、在修改,却忽视了对传统佛教景区的真实性的保护。佛教资源作为遗产必须要进行保護,并充分贯彻佛教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佛教的思想是佛教景区可以立足的根本。

(二)功能分区改变

在寺庙逐渐向社会开放并逐步演变为佛教景区的过程中,景区开始逐渐产生生活功能,即满足最初的旅游六要素。在景区中可能加入图书馆、博物院、学院等区域以满足佛教精神的传播需求,以及加入体验、娱乐、健身等功能场所,配以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

(三)建筑布局改变

人类最初对于佛教的感悟是从建筑开始的,凭借建筑对空间的营造来感知宗教氛围。而佛教典籍对建筑的布局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固定的空间组合模式也不符合佛教的这种理念。

(四)宗教氛围改变

中国的佛教建筑与西方的宗教建筑不同,同样的矩形空间,西方更偏向于使佛像占据主要空间,中国的佛教建筑,类似于传统的世俗建筑,建筑的正面为矩形空间的长边,佛像安置于中间偏后的位置。佛教发展到后期,禅宗兴起以后,“塔”这一纪念性建筑在宗教建筑格局中变得不再重要,佛教建筑从肃穆、庄严进一步发展成亲切和慈悲。

四、结束语

在现代旅游的需求下,传统佛经景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及行为需求,因此,佛教景区的规划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赵鸣,张洁.试论传统思想对我国寺院园林布局的影响[J] .中国园林,2004.

[2]倪灵.我国佛教景区旅游发展探析[J] .城市旅游研究,2012.

[3]邵金萍.对现代旅游产业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 .经济纵横,2012.

[4]黄克己.宗教旅欧景区氛围对游客感知价值的影响研究[D] .浙江大学,2013.

[5]郑海.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1998(71):36-41.

(作者单位:南雄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管理局1 南雄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2 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

推荐访问:佛教 景区 改变 规划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