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文化在西藏传统文化中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藏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其特有的文化性质,与其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分析了其社会发展,从西藏吐蕃时期开始,到后来后续的农奴制时期以及划入中国版图之后的各时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详细分析其传统文化并对藏族佛教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

关键词:藏族文化;藏族佛教;吐蕃;形成;发展

所谓传统文化,指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统一特色的文化。所谓西藏传统文化,首先是地域文化概念,指现今西藏自治区的历史文化。藏族是西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自古生息繁衍在西藏高原,是西藏历史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因而,西藏传统文化就其文化主体性来说也含有民族文化性质[1]。

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西藏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按照多数研究藏族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西藏社会在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以前属于原始社会,其文化是以新、旧石器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其宗教是以灵性信仰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从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期。

吐蕃时期的西藏文化主要有下列特征:

第一,开放性。以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为代表的吐蕃历代赞普,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不是用维护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是用他们掌握着的权力,大胆引进兄弟民族,首先是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来发展吐蕃社会生产力,对于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原文化,采取的是热情欢迎,努力效仿的态度。

第二,东向性。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唐宋以来,西藏地方与祖国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融合性。这一时期的西藏文化不仅融合了吐蕃本土古代备部文化,而且融合了西藏北部、东部毗邻的各部、各民族诸如青海及康区羌人各部、吐谷浑大部,以及回鹘人的文化成分,特别是融合了汉族文化成分。在和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同一时期中,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对吐蕃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吐蕃派遣青年到唐朝读书,吐蕃妇女流行的锥髻、赭面以及吐蕃社会传统的打球游艺等也传到了中原地区,为汉藏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文成公主被西藏人民视为中原文化在西藏的传播者,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和深切怀念[2]。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自此直到13世纪中叶的近400年间,西藏社会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时期,西藏传统文化处于第二次转型期,即从奴隶制文化向封建农奴制文化的转型。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西藏地方各割据势力更加密切了与五代十国和宋、辽、夏(西夏)、金等王朝特别是蒙古王室的联系,全面推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和融合,在西藏文化史上形成了继吐蕃时期之后的第二次文化大融合,为元朝统一西藏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二是佛教再次在西藏兴起并迅速发展。佛教和苯教经过长期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使佛教更适合西藏社会和民族心理的特点,基本上适应了西藏的传统文化,容易为广大藏族群众所接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西藏地方特色,所以称之为藏传佛教。

13世纪中叶以后,首先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与祖国内地实现统一,继而有宗喀巴实行宗教改革,再后有达赖、班禅活佛转世系统的建立,“政教联合专政”制度达到完善和统一的地步,达赖、班禅成为前后藏名符其实的政治和宗教领袖,格鲁派寺院集团实现了对全西藏高度集中、统一的治理。经济上,官家、贵族、寺院三大领主生产资料占有制形成。

18世纪中叶以后,西藏僧俗大农奴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既得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他们和腐朽的清王朝一样,实行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19世纪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和扩张主义势力不断染指西藏,也曾使西藏传统文化的某些局部遭到扭曲,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的性质。

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历史跨入了新纪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推翻了政教联合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西藏文化也跨入了新纪元。

从上面对西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它不仅包括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与宗教信仰等和精神生活有关的内容,也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衣食住行甚至科学技术等与物质生活有关的内容,还包括婚姻制度、社会组织、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等。

西藏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具有文化开放精神,是文化不断振兴、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在文化开放时期,给西藏带来的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而当相当封闭、保守时期,就会阻碍西藏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文化保守和封闭,只能导致文化倒退、萎缩,乃至死亡。这对我们建设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继续吸纳、融合国内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当今世界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是西藏文化振兴、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献:

[1]于乃昌:《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藏学》1999年第3期第89页。

[2]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

[3]张天锁:《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科技述要》,载《中国藏学》1992年特刊。

作者简介:

汪亚军(1986年—),男,汉族,安徽安庆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推荐访问:西藏 传统文化 藏传 佛教文化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