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鲁土司与永登藏传佛教寺院考略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明清时期在甘肃和青海的土司中,连城鲁土司是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一员,其统治时间长,封土面积大,对永登地域内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宗教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永登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都与鲁土司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研究永登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连城鲁土司;藏传佛教; 寺院

[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28-03

明朝对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靡为主的土官、土司制度。“分设由各族首领充任并准其世袭的‘封土司民 ’之官,此官职称为土司;各族土司统其部众,负以对中央政府的征调、守边宝诚和朝贡等职责,对其部族有自治权,以达到边疆的稳定和安宁。”?譹?訛明初创立了一套以卫所为骨干的军事制度,甘肃和青海土司都列入中央设置的地方军政机构中,既是国家官员,又有国家赐予的土地、农户等,国家允许他们建立一定规模的土司衙门和吏目,在其管辖区域内享有一定特权。各土司在当时艰难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艰苦创业,建功立勋,对甘、青地区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故在明清两朝数百年里,甘青土司一直“有捍卫之劳,无悖判之事”,?譺?訛即使在清雍正以后大规模“改土归流”中,甘青土司也未被触动。

连城鲁土司是明清时期甘青土司中的典型代表。鲁土司当时管辖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共传19代560余年,为维护边疆社会的稳定和促进本地域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连城地理位置及鲁土司传承历史

连城位于甘肃永登县城西北,西邻青海省乐都县、互助县,北依武威市天祝县,为甘青交接地带的重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连城境内大通河南北经过,水源充足,森林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较高,属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年降雨量较为充足,镇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吐鲁沟森林公园。连城历史文化悠久,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古城址等遗存较多,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土司衙门旧址(包括妙因寺、显教寺、雷坛),古建筑整体保存完整。镇内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连城鲁土司系蒙古族,其始祖脱欢为元代宗室,皇庆二年(1313)晋爵安定王,元末兼中书省平章政事。元朝灭亡后,脱欢流落河西一带,明洪武三年(1370),投降明朝,被安置在连城。脱欢因征讨残元势力有功,脱欢之子阿实笃以父功授兰州卫百户,后改任西宁卫百户,脱欢于洪武九年(1376)卒,其妻诱杀叛乱首领有功,阿实笃升千户职,卒后追赠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同知。洪武初,脱欢次子巩卜世杰授昭信校尉岐宁卫官军百户,永乐元年(1403)改任庄浪卫百户。永乐八年(1410),蒙古人大举内犯,朝廷调巩卜世杰援征,结果战死,后人作挽诗曰:“马(鬲)革归来裹一肢,莫因成败论英雄。此生无愧君亲义,一死惟于天地知。古冢空余春草色,远山横带暮流悲。可怜漠漠黄云际,尽是将军赌命碑。”?譻?訛巩卜世杰死后追赠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同知。其子失伽袭庄浪卫百户,因战功不断升迁,历任千户、庄浪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指挥同知、都指挥同知、指挥使。由于脱欢及其子孙们忠君效力,战功显赫,明成祖借昔日周公旦平息安息之乱而授封鲁地之典故,赐失伽“鲁”姓,分封土地,授庄浪卫指挥使司指挥使,世袭正三品职衔,失伽改名鲁贤,为三世土司,至此称鲁土司。四世土司鲁鉴,历任指挥佥事、都指挥使、庄浪署都督同知、甘肃左副总兵官、靖虏将军。隆庆赐坊旌之曰:“世笃忠贞。”?譼?訛《明史》称“鉴有才勇,遇敌辄冒矢石,数被伤不为阻,故能积功至大将”。五世鲁麟,历授百户、指挥使、都指挥佥军、都指挥同知、甘肃游击将军、庄浪左参将、甘州副总兵。六世鲁经历任百户、指挥佥事、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署都督佥事、都督同知西宁副总兵、延绥总兵官、陕西总兵官。七世鲁东,功升都指挥体统行事,协守庄浪卫。八世鲁光祖以優等生员承袭指挥使,历任署都督佥事、副总兵、南京大校场总理提督管右府事,统帅水陆两军备倭,卒后追赠光禄大夫。九世鲁允昌,历任都督同知、西宁副总兵。十世鲁宏、十一世鲁帝心依祖例袭指挥使,因无战功未获升迁。十二世鲁华龄,历任参将、凉州镇总兵,诰受武功大夫。十三世鲁凤翥,袭指挥使。十四世鲁璠,平撒拉族变乱有功,加一等职衔,赏戴花翎。十五世鲁纪勋,征张格尔有功加二品顶戴。十六世鲁濯。十七世鲁如皋,出资助军、捐物,加二品衔,赏戴花翎。十八世鲁焘,因年幼由其母和硕特氏护理土务,光绪二十一年(1895)袭职。十九世鲁承基,为最后一位土司,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因“改土归流”,连城鲁土司才被废除。?譽?訛

连城现存鲁土司衙门为当时鲁土司办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机构,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宣德(1425~1435)、嘉靖年间(1521~1567)增修,清嘉庆六年至二十三年(1801~1818)重建。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一字照壁;牌楼;仪门,硬山式建筑,绘早期门神神荼和郁垒;提督军门,硬山式建筑,是为纪念八世土司鲁光祖而建;大堂,硬山式抱厦,为审堂断案之地;如意门,与东西二门共三门构成“如意”形状;燕喜堂,硬山式建筑,为鲁土司会见重要客人之地;朝阳门;祖先堂,歇山式建筑,两层木质结构,是鲁土司供奉历代土司和佛像的地方,居衙门最高点,体现了鲁土司光宗耀祖的心愿。衙门主体建筑东侧为鲁土司住宅区,建筑形制主要为硬山式和卷棚式,是鲁土司及家眷居住地,东侧二堂是鲁土司子弟学堂;北部为花园,按照园林工艺布局,有绿照亭、八卦亭,绿照亭为卷棚顶,八卦亭为攒尖顶;鲁土司衙门西侧为妙因寺。鲁土司衙门整体建筑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木质精良,均按《宋式营造法式》和清代《工部营造法》构建。

二、永登现存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与鲁土司的关系

鲁土司统治期间,对所属地区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永登现存藏传佛教寺院中,各个寺院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首先,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妙因寺、显教寺、海德寺、感恩寺体现了宗教建筑的独特风貌。中轴线为主体建筑,沿主体建筑两侧对称布局,主体建筑起架高挑,进深宽大,凸显高大厚重,材质优良,木架、斗拱结构巧妙。屋脊吻兽做工精巧,突出藏传佛教风格,同时也显现汉传佛教的特征(如妙因寺山门脊顶为藏传佛教装饰;德尔经堂脊顶为汉传佛教八仙人物造型,人物造型形象生动)。据妙因寺寺内碑文记载:“……越一载完工,是以大殿山门、堂庑库院、垣墉阶闼、庖溷圊瓦,靡不具备。而木石瓦壁,辉焕坚致,莫可伦比。”由此可见,妙因寺内建筑的气势与辉煌。鲁土司衙门建筑群集明清官制体建筑和北方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建筑形制有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后花园具为典型的园林建筑,园内绿照亭外施回廊,通透性好,視线开阔,可将园内景色尽览。

其次,体现了精美的绘画艺术。妙因寺万岁殿回廊内的释迦牟尼故事壁画画工严谨、细腻,线条流畅,故事脉络清晰,展现了佛祖一生修行过程;万岁殿、德尔经堂东西山墙的佛像人物高大饱满,画风精致细腻,服饰色彩施金箔,色彩丰富鲜艳,极具立体感,拱眼壁画小巧精美;墙体外围砖雕技艺高超、内容丰富,造型独具特色。红城感恩寺力士殿的一幅六道轮回图壁画,依据明代班丹札释大智法王的京刻版彩绘而成,国内罕有。显教寺大殿内天花板的坛城和藻井绘画精美。鲁土司衙门和妙因寺的门裙板绘画及砖雕富含吉庆寓意,如燕喜堂门裙板绘戟、罄、鱼,其寓意为“吉庆有余”,蝙蝠倒画为“福到”等等。

第三,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永登现存的宗教寺院不仅体现了汉藏佛教文化的相互交融,更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互融性。红城感恩寺、妙因寺、显教寺寺都有不同数量的经文,这些经文对研究藏传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永登县博物馆馆藏有感恩寺铜佛造像,造像细腻逼真,为佛造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红城感恩寺现存碑刻用汉藏两种文字刻写,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互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

连城鲁土司为蒙古族人,其统辖范围内除汉族之外,有藏、土、蒙等民族较多,均信奉藏传佛教,且宗教的教化作用对鲁土司实行统治有很大的帮助,鲁土司集政治、宗教于一身,在连城及永登范围内修建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保存至今的有连城妙因寺、显教寺、海德寺、红城感恩寺。

妙因寺,始建于明初,称西大通寺,藏语称“代塘多吉羌”,汉译“大通城金刚持寺”。明宣德二年(1426)敕谕,正统六年(1441)扩修,七年(1442年)奉敕称大通寺。成化七年(1471)又增修,清光绪年间(1875~1908)改称妙因寺至今。?譾?訛妙因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院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鹰王殿、科拉殿、古隆官殿、塔尔殿、万岁殿、禅僧殿、德尔经堂、大经堂。万岁殿在明代供奉皇帝画像,鲁土司每月农历初一、十五进行朝拜,殿内东西山墙及拱眼有绘画,绘画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回廊内有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出家、修行、讲经、成佛涅槃壁画和宗教故事,均为明代壁画。德尔经堂脊顶有汉传佛教八仙的造像,八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殿内墙体上部有悬塑佛像;东、西、北外墙体砖雕精美细腻。大经堂为通柱支撑结构,殿内18根柱子象征十八罗汉。一直以来,妙因寺的主持为鲁迦堪布,一世堪布为鲁嘉·喜饶尼玛,生于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幼为寺院喇嘛,少年进藏学法,精通五明,被五世班禅封为堪布。三世堪布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出生于鲁土司家,其父系十五世土司鲁继勋,因排行为三,百姓便称为“三太爷”。九世堪布1984年出生于肃南,1992年迎寺坐床。1984年9月17日,十世班禅莅临妙因寺说:“这是藏传佛教的正规寺院。”?譿?訛

显教寺,明永乐九年(1410)明成祖朱棣赐予显教寺主持敕谕一道,由此推断,显教寺建寺时间应在明永乐九年(1410)之前,成化七年至十七年(1470~1480)增修。坐北朝南,原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大殿及僧房等,现仅存大殿,为歇山式建筑,外施回廊,殿内天花板绘佛像和坛城,藻井为八卦形,拱眼绘佛像。1995年学部委员宿白到显教寺考证说:“此殿是花教寺院,河西地区的早期建筑。”?讀?訛

海德寺,位于永登县城北,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7),坐东朝西,原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南北斗拱、土谷、山神庙及大佛殿。现仅存大佛殿为歇山式建筑,正梁题记为明正统十二年(1446)修建,?讁?訛为藏传佛教寺院。

红城感恩寺,又名大佛寺,位于永登县红城镇永安村。红城感恩寺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1),弘治八年(1494)竣工。?輥?輮?訛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山门、碑亭、垂花门、力士殿、天王殿、地藏殿、玉佛殿、菩萨殿、护法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属明代中期修建,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寺院内有明代泥塑像和悬塑像,并保存有少量的壁画。大雄宝殿有完整的明代天花、藻井,天花彩绘为藏式唐卡,画面色彩细腻逼真,藻井内绘有佛像,整体保存完好。红城感恩寺较好地保存了明清传统建筑的历史原貌和汉藏佛教文化特色。

上述寺院基本上都由当朝皇帝敕谕、赐寺名,鲁土司主持修建,鲁土司负责寺院的管理和僧人的供养,且鲁氏家族有活佛主持寺院的事务活动,政教合一的统治功能得到有力的结合。妙因寺东紧邻鲁土司衙门,为鲁土司的家寺,正统七年(1441)奉敕称大通寺,由三世土司鲁贤奉敕修建,寺内古隆官殿南北墙体镶嵌有清咸丰十年(1859)十七世土司鲁如皋所撰《重修护法殿记》碑记,南墙碑记为汉文,北墙体碑记为藏文,碑记详细记载了妙因寺的历史及鲁土司对宗教的推崇。妙因寺作为鲁土司辖地内的主寺,其命运与鲁土司紧密相连,也因鲁土司在甘青地区的势力从某种意义上提升了妙因寺在当地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地位与影响。海德寺、显教寺是明成祖敕谕,三世土司鲁贤主持修建。红城感恩寺为明弘治年间(1487~1505)孝宗皇帝表彰长期镇守西北地区鲁姓土司而特意敕建,由五世土司鲁麟主持修建,是鲁土司和当地群众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寺内现存鲁麟撰文《敕赐感恩寺碑记》,详细记载了鲁麟对宗教的认识和修建寺院的过程。菩萨殿内有身着明代官服的供养人画像,因感恩寺由五世土司鲁麟主持修建,有关专家推论认为是五世土司鲁麟及其夫人的画像。

以建寺时间顺序来看,是以鲁土司所在地连城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向东至永登县,并由永登向南建寺传播发展的路径,鲁土司对藏佛教的传播和寺院的兴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同时也吸收了汉传佛教,使汉藏佛教文化得到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汉藏和多元文化的交流。

永登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更是今天“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永登在历史上始终是多民族聚居地,是蒙、藏、土、汉文化的交融地带,由于连城鲁土司长时间的统治,使各民族和谐共处,茶马交易频繁,多元文化竞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和民族风情。现存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壁画、砖雕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为研究明、清或更早期的建筑艺术和佛教绘画艺术及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的考证依据。

[注 释]

赵德才编著:《古镇连城》,永登县地方史志办出版,第6页、第7页、第8页。

李清凌著:《元明清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和实践》,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第168~169页。

张克复等校注:《五凉全志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永登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编:《永登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75页、第486页。

推荐访问:永登 连城 土司 寺院 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