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的渊源

作者简介:刘菲(1983.08——),男,甘肃敦煌人。现(日本)国学院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史学专攻)博士后期课程在籍。研究方向:考古学。

摘要:敦煌艺术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艺术,尤其是佛教艺术。本文笔者从敦煌出土佛教文献的概况入手,阐述了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的联系,分析了敦煌石窟艺术对佛教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敦煌宗教艺术所呈现出的信仰精神。

关键字:敦煌;莫高窟;宗教艺术;佛教

敦煌位处于边陲,属于我国古代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且在中西文化的影响过程中,敦煌已经形成边区文化中心,尤其是在两晋时期宗教活动中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敦煌文化事业的发展。敦煌莫高窟是始于前秦,北魏统一河西以后才开始大肆修建。之后,隋朝立国,隋文帝信仰佛教,将佛作为隋朝的国教,利用封建的法令来维护佛教的形象,并为其造像等。此外,一定程度上敦煌的艺术还大大地减少北朝影响下出现的新风格,唐朝近三百年的敦煌艺术已经达到顶峰,直至五代时期趋于没落。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西部地区敦煌县城东30里内鸣沙删和三危删两者间的河谷处。洞窟延绵长达4公里左右,形状像蜂房。在历经1600年之久的风沙及烽火之后,仍旧保存了将近500个艺术品洞窟、壁画以及彩塑等,除此之外,还保存有很多关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文书等。它所属的时间是我国艺术发展史的上升期[1].

在敦煌艺术中宗教艺术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佛教艺术是最明显的。早在3世纪末4世纪初时期,已有佛教教徒在敦煌莫高窟内进行石窟开凿,依次作为拜佛的一个地方。之后,伴随着佛教事业的进一步扩大,许许多多的庙宇开始兴起,进而取代了传统的石窟。但几乎在有佛教盛行的地方均有石窟的存在。照此一来,敦煌艺术的财富就得到了不断地累积,越来越强大,直至唐代时期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数量多达1000座。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及雕塑几乎是佛,或者是跟佛经有关系的画作等。并且这些壁画大都是利用直观的艺术形象将繁琐复杂的佛经概述出来,有利于大众的理解和记忆,进而起到佛教传布的主要目的。此外,敦煌的艺术之中还具有一些讲述经文和变文的文学作品,创作的题材和敦煌壁画基本上相一致,多取自佛故事或佛经,其他敦煌的文学作品中也大都是有因果报应,地狱轮回和人生无常等佛家的思想[2]。曾经有学者明确表示:根据敦煌艺术的职能而言,是佛教膜拜的主因,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从一开始它便具有为佛教服务的使命。”[3]

一、敦煌出土佛教文献基本概况

根据调查显示,世界各地散藏的敦煌文献数量多达5万件左右,其中,占据数量最多的是汉书,其余的有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梵文以及西夏文写卷等,其中有92%的卷子都是佛教文书。敦煌发现的佛教文献,除了有本地的译经,疏释,著录与刻写本,同时,还有大量外地流入的法物等等。在一些文献记载上看出,敦煌有属于自己的译场,北魏时期出现了写经生(写经生大都依靠替施主抄写佛经生活)。该地的修行者学习所用的佛经、注疏和州县学校给学生讲课所用的课本等在敦煌文学中均有保留[4]。例如,中原的帝王将相和世家豪族,不缺少崇信佛教的大众。还时常将自己的学习功德记录下来,并分享各个寺院。这些内容在之后的朝代中均有所体现。除此之外,学习佛教的大众还将该佛经带到东西方,并进行宣传,使佛教文献历史的参考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等。

二、敦煌石窟艺术和中国佛教之间的关联

敦煌石窟艺术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种表现及记载工具,其发展、盛衰是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政治地位息息相关的。佛教最先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与中国的道教具有紧密的关联,历经长时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宗教,并登上政治舞台,在中国历史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佛教发展的最繁盛时期是唐代,当然,之所以繁盛是与其政治力量紧密相关的。其作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工具,经历了石窟艺术的盛行及衰败的全部过程等。

不难发现,宗教艺术更多的是反映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敦煌的历史和社会,反映人和社会需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运用艺术形式来进行佛教提倡,从而起到大众关心和献身于社会的重要目的。此外,敦煌莫高窟艺术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且宗教艺术还是历史上大众对宗教的主要作用等。

除此之外,敦煌石窟艺术还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也就是说中国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等。很多人都赞同这个观点,知道其不只是艺术作品的宗教风貌,更是佛教建筑和人物服饰等不同的方面等等。

三、敦煌石窟艺术能够折射中国佛教艺术兴衰的内容分析

敦煌壁画显示了中古时代中国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这使得佛教美术突破形势与内容的限制,以全新的姿态在中国发展。早期的壁画主要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朝,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话以及中国传统神话等多种内容,其中主要以佛教的故事为主。例如,九色鹿舍己救人与释迦摩尼生平事迹,民族神话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和佛教的摩尼珠及阿修罗等融合在一部作品之中,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和神仙思想相结合的主要反映。壁画的布局从上到下,窟顶一周为天宫伎乐,第二段为千佛,第三段是故事画,第四段为夜叉。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鼎盛时期,包括隋唐两代[5]。隋代故事画减少,经变画增多。经变画以横幅或对称构图形式出现。画中服饰形象景物也是按照当地风土人情描绘。唐代布局改变,唐朝的壁画不仅构图严谨绚烂,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加深其形象的深刻性。吐蕃首领信佛,促进佛教艺术,张氏统治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经变画种类增多。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此时丝绸之路没落因而佛教艺术日益衰落。

四、敦煌宗教艺术所呈现出的信仰精神

从古到今,宗教代表着信仰,宗教信仰,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壮大,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精神依托。敦煌艺术作为一种宗教艺术,肯定具有宗教艺术的最明显的特征——表现超了现实的终极信仰。可以这么说,敦煌石窟所展现的各类多彩的艺术,主要都是坚定的宗教信仰的产物。显然,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宗教艺术所寄托、所表达的不是消遣,更不是娱乐,而是他们坚定的终极信仰和真挚的宗教热情。所以,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总结出,敦煌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坚定的终极信仰精神。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这一结论,笔者在下文中举出不少例子,由此可见,敦煌艺术中塑造了不少具有坚定终极信仰的艺术形象。例如,描绘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及尸毗王割肉救鸽等很多故事[6],这些故事全部是塑造“为崇高的终极信仰而牺牲世俗功利的宗教人物形象,从而表达对崇高终极信仰的认同与赞颂”。对此有学者特别指出,“敦煌石窟墙壁之上,反复描绘《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五百强盗得眼林》”的内容[7],这一系列表现出残酷不近人情的成佛得道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利用肉体来换取精神追求的一种终极信仰。此外,还运用厚实有力的线条、暗淡凝重的色调以及连环画的方式,将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展现为救一只饿虎宁愿投身悬崖不顾自身安危,不惜亲手操刀荆自己肉等惨不忍睹的情节。显而易见,这就是为终极信仰而献身的一种炽热的激情。在敦煌文学中,这种坚定终极信仰的艺术形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维摩变文》作品中出现的主人公,维摩居士就是依靠自己的坚定信仰和辛苦的磨练而克服诱惑[8]。文中写到,魔王派12000个浓妆艳抹的魔女下界,搅扰正在打坐修炼的维摩居士。但是面对如此的魅力诱惑,维摩居士却能够凭借自己的坚定信念、顽强毅志,去克服自己,最终以此将美色祛除。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是在描述魔界和道两者间的冲突,但从其深层的意义上将,确实在讲述修行者内心的自我突破及欲望的冲突等。由此可见,这篇作品表现出“佛教以自身崇高的终极理想打败世间强大世俗欲望的信仰精神”[9],最终取得胜利的都是崇高的信仰,因此得到肯定。

参考文献:

[1].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9——339页.

[2].周绍良、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上、下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6—127.

[3].杨国学.《承前启后的敦煌艺术“三绝”》,《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4].赵声良.《敦煌艺术与大唐气象》,《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6期.

[5].邵伟尧.《董希文先生谈敦煌艺术问题》,《艺术探索》1991年第2期.

[6].李正宇.《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经典及其功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7].张先堂.《古为今用勤耕耘,千年瑰宝耀新辉》,《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8].何山.《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340、348页.

[9].王非.《灵魂的历程:敦煌艺术的兴衰及其风格变异》,《西北美术》1988年第1期.

推荐访问:敦煌石窟 渊源 试论 中国佛教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