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对高校道德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摘 要 贫困、贫富差距、不正当竞争等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会对高校道德建设产生消极影响,阻碍高校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 经济领域 社会问题 高校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Negative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Problems in

Economy to College Moral Construction

DING Yong, PAN Jianying

(Shangrao Branch of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0)

Abstract Poverty,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unfair competition and other economic area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roblems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moral construction and hinder Moral development goals.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Key words economy; social problem; college; moral construction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与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一样,都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实际上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新旧观念不断冲突、新旧利益不断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不断激荡。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道德建设,提高道德水准, 显得紧迫而意义深远。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校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自始至终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社会问题就是影响与制约的因素之一。新时期由于我国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经济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在社会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①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概念。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类型之一。

1 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经济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很多,这里仅就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1 贫困问题

所谓贫困问题,从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08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1196元。中国将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比2008、2009年1196元的贫困标准提高了25%。标准的提高可能致贫困人口增至上亿。据统计,在我国各类高校的大学生中,来自贫困家庭的约占学生总数的24%,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1.2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

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是遵循着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思路展开的。目前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模式,一方面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使得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基尼系数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在2000年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据其调查,我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1.3 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问题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是其他市场经济规律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竞争秩序一旦遭到破坏,便会引起市场运行规律的扭曲,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是刚刚起步,在制度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给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如网络的恶性竞争、商业贿赂等。这些行为破坏的不单是经济秩序,同时还冲击着人们固守的道德底线,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1.4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发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问题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它的动力之一就是资本无限增值的欲望和个别资本相互间的竞争。市场——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因此,它极容易诱发一些人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导致价值理性弱化,社会关系物化导致道德情结谈化,个体主义膨胀导致集体主义虚幻化,享乐主义盛行导致艰苦奋斗精神边缘化,这是任何形式的市场经济都无可免却的消极作用。②

物质主义就是以金钱、财富作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其突出表现就是把人生价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用金钱、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人格、权利,甚至人际关系商品化。利己主义就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生活态度,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经济上表现为追逐经济利益时不惜伤害他人、社会利益。而享乐主义则是一种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以求乐避苦为生活和行为准则。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物产丰富的时代更易泛滥,从对象上看,不分阶层,不分穷富、不分地位高低。当今“三大主义”也在大学生当中滋生和蔓延。

1.5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买房难”的民生“四难” 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向纵深的不断推进,中低收入群体“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买房难”的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千方百计地在解决这些问题,可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却是困难重重。

2 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道德建设的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

2.1 使部分师生对高校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产生怀疑

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传承的道德,其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受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的影响,却让部分师生对这一先进性产生怀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上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常以偏概全地看问题,认为党倡导建设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唱的一种高调,看到的骄奢淫逸的现象让他们不相信有艰苦奋斗,认为要艰苦奋斗也只是为了个人;看到的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的现象让他们不相信有廉洁奉公、清风正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他们认为法律是软弱的,美德是苍白的,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是很难的。

2.2 使部分师生在道德的价值选择上感到困惑

“社会主义道德” 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里实施正面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却对这一正面教育产生巨大冲击,让“象牙塔”里的部分师生也在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甚至动摇。他们认识到高昂的学费对贫困大学生发展的限制,也对收入分配领域中贫富差距问题非常关注,甚至认为这就是两级分化;另外,因住房制度的改革、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的生活负担的加重,更让他们倍感无奈。

2.3 使部分师生的道德感产生弱化现象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活动出现了大量不讲信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这些行为对高校师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告诉他们似乎只有适应这种扭曲的经济秩序,人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并有可能发展得更好。正是在这样一种认知下,大学生在选任学生干部、考试、升学、入党、就业等用“潜规则” 办事的现象日益增多,道德感产生弱化现象。

2.4 使部分师生在利益观念上滋生物质主义倾向

笔者通过对本校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金钱(物质)是人生的决定因素,完全同意的占4%,基本同意的占28.6%,说不清楚的占34.5%。大多数人相信“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商品意识、合理的利益观念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基本的组成要素。对老师而言,对教师职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理解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收入相对稳定并较高是大多数人选择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高校师生在利益观念上的物质主义倾向给高校道德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 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道德建设影响的特征分析

(1)多样性。社会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必然形成各种思想观点。经济领域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其对道德建设的影响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外化为道德意识的多元性。我们要把握高校师生道德意识形成、变化的外部客观因素,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道德建设活动,增强其有效性和科学性。

(2)渗透性。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师生道德意识的影响不是突变式的,而是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这一影响过程是人的道德社会化的必经阶段。

(3)互动性。个体道德的社会化,是有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是人与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过程和结果。一方面,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实践影响每个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个体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反作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构成双向互动的过程。

(4)复杂性。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活动更加广泛,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道德建设产生新的、更加复杂的影响。

4 对策

4.1 不断加强师生的道德教育,建设良好的学风、教风、政风

首先,必须抓好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各类高校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不断加强理想信念的引导,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其次,必须抓好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当前,高校部分教师学术功利主义严重,学术行为不端,有的教师同行相轻,学风不民主,甚至压制学术自由等。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坚决纠正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其次,必须抓好管理干部的政德教育。高校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当好师生公仆,自觉勤政廉政,坚持修身立德,严于律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师生。③

在高校,只有道德教育上去了,才能形成严谨的学风、务实的教风、勤廉的政风。但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态度或价值观的教育,在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之外,可多尝试间接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渗透。

4.2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道德建设的有机融合

高校推进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力求把道德教育有机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去。首先,通过设置道德教育专题,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让大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加强了理想信念的教育,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其次,要积极开展反道德失范形势教育,结合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分析,使大学生认识到道德失范现象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产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多种多样。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党推进道德建设的决心与信心。再次,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辩论研讨等加强学生对道德建设的认识。总之,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道德建设的有机融合,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重点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廉洁操守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④

4.3 利用多种载体,拓展宣传阵地,务求道德建设取得实效

学校组织、宣传、团委、学生工作等部门,要不断利用多种载体,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中去。一是通过网络如QQ群、微博等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传媒工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在道德建设上发挥的新作用,通过开设符合师生员工兴趣爱好的专栏、专题、网页、道德论坛等手段,广泛宣传道德标兵,使网络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思想阵地和精神阵地。二是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以弘扬高尚道德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研讨会和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论坛、辩论大赛等既严肃又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反道德失范的意识。三是通过与学院(系)的密切配合,开展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活动。在考察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党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反道德失范教育。组织大学生党员编写有关反道德失范的学习资料,刊出黑板报、墙报,举办图片展等,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建设氛围。

4.4 以制度建设为基点,建立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健全的制度是让道德建设在校园有效运转的根本。高校的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学制度、财会制度、职称评聘制度、人事制度、请假制度、奖学金评审制度等等,在道德的建设过程中要把道德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融人到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之中,让完善的、科学的、人本化的制度覆盖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但是,有制度可依仅仅是高校道德建设的基础环节,还必须做到有制度必依、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三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广大师生投入校园道德建设的信心,成功抵制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对高校道德建设的不良影响。

注释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② 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③ 李义良.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2009(4):53-54.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推荐访问:社会问题 道德建设 消极 对策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