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解读教材的能力

当前教师教学技能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不少地方开展教学技能大赛,这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很有利的。本文探讨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解读教材的能力。

一、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明确三维目标。新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新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体系,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师解读和运用教材首先要解读《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发展。

明确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从编排体系、内容安排、知识结构、教学处理、活动建议、练习设置等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究学习,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注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通过高中英语的学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国际视野更加宽广,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实现对课标所要求的学生各种能力培养,贯彻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在教材的解读和课堂教学中。

明确教学原则。《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原则、不同教学活动的类型和实际的教学案例,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互支撑,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共性教学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理论的先进性与操作的可行性相结合的特点,既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指导意见,又留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对照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学要求、活动要求和能力要求,注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运用新课程的教学原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解读了“新课标”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审视整套教材,从而实现教学中对教材的重新整合,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

二、教师要熟读所用教材,领会教材编写者意图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活动参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运用教材问题上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了解所选用教材的特点,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这是教师解读教材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就历史教材来说,人民版历史新教材之所以被福建省大多数地区所选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运用新的史学观点。这是它与岳麓版、人教版最大的不同之处。据来自试验区的专家认为:“人民版教材对课标理解深刻,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本质,创新上花了大工夫,选材上有新突破,结构上有独到之处。”因此,教师在步入新课程之前,有必要先在教材选用这个方面做好热身运动,以少走弯路。

教师只有通读了教材才能真正领悟到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有全盘考虑的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当然,教师要更加准确地解读教材,还必须注意搜集教材编写者的相关讲座和书籍,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多听取、了解来自先前一步进行课改的兄弟省份专家的评价和体会。

明确教材的脉络结构,弄清教材的模块目标要求。这是教师解读教材的基础要求。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主要的课程实施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科书的主人是教师,教师应做教科书的主人。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要了解和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熟悉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明确课程目标;要通读教材,弄清其脉络和结构,熟悉课程模块以及各模块之间的关系;认真领会每个模块中每个单元的话题、语用功能、结构等任务型活动,并把握对各模块各单元的教学目标。

了解模块教学内容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教师解读教材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要精读所使用的教材,同时还要泛读其他版本的教材,以其他版本教材作为参考。新课程教材编写中难免有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适时、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延伸、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相联系、相融合。教师在系统了解本学科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后,要再次对照《课标》和认真研究教学参考书要求,明确教材与课时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更富有针对性。

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知识性、生活性较强,习惯于老教材的教师往往有些不适应。教师要重新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教学和复习。因为在考虑了全书的编写思路之后,才能够把握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将一些不重要的知识大胆删去,体现出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这个理念。如高一年《经济生活》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

三、教师要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教材是具有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的,如果不去通读和精读,教师就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无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无法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解读教材备课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教师备课时根据课标规定的“内容目标”准确把握教材要求,根据课标规定的“提示与建议”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准确领会课标的教学要求,适当增补一些内容,以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新课程“一标多本”,各有特色。仅仅把握一本教材还不够,教师可参考该科目两到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通过横向比较出各版本的优缺点,在备课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优点有机结合起来。

弄清教学重点难点,把握知识点的难度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对照课标、结合教材把握住重点与难点,准确把握新教材知识点的难度要求,搞清楚新教材依然保留的知识点究竟在难度要求上有哪些变化,对新增知识点的难度要求进行仔细的研究。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有了不小的变化。就语文科来说,教材结构、目标、重难点等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概念,以文体组元,但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互相利用,共同提高。以课程目标为依托,整体推进,螺旋上升,选文富有时代气息。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这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全面、正确的解读,避免新旧教材一起教,以实现教学的针对性。

设计和剖析生活案例,讲清“概念”导出原理。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的“思考”与“探究”性的生活案例,目的在于引入“概念”、导出原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教师解读教材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去发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高中《经济生活》中的知识分为三大类:概念性知识、理论观点与原理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教师解读教材时要立足讲清“概念”导出原理,着重设计帮助学生提炼、总结、理解概念式的理论观点,引导学生掌握原理性、结论性的知识,着重训练学生运用理论、原理的能力。

利用教材开拓自由空间,有意识做好教材延伸。教材中编织了一些“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课堂探究”和“综合探究”等内容,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解读教材时要灵活取舍,适当利用,因为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未来认知构建有很大的关联,未来考试评价也会适当渗透。教师要利用教材开创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猜测、理解和想像,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锻造不同的思维取向。

借助“教参”细研教材,仔细品味精髓之处。教材毕竟是专家编写的,其上下文的设计和编写有独到的考虑,并隐含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解读教材一定要借助和用好“教参”,以“教参”为引领,并发挥自己的功底,灵活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对教材做些灵活处理,以实现课堂的最佳效果。

教材的每一课时设计都有自身的“精髓”,教师解读教材一定要仔细品味。教学过程中可以做些必要的课堂探究,让学生发表看法并增强印象。如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末“以乱易整,不武”一句较难理解,这里的“乱”指哪一方,“整”又指哪一方,“不武”是什么意思,“武德”在古代又指什么?教师对这一问题要认真品味和解读,课堂上可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学生结合较为流行的武侠小说等对“武德”做个性化阐释,使学生实现了“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的初步感知。

四、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反思教学,通过评价检测实现教材解读能力再提高

教师要提高解读教材能力,必须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要使教材的工具性作用更加突出。然而,教材的工具性作用很大程度上要从课堂教学的反思和过程的评价得到应有的发挥。善于反思课堂教学和发现评价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教材解读能力的再提高。

结合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解读教材体会和经验。教师反复阅读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联想教材中知识点的联系→研究课标的要求→研究教材是如何来体现课标的要求→适当参考现成教案→对照你的理解与别人的理解存在哪些差异,无疑可以较好地把握对教材的解读。教师要真正做到解读教材,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做到正确、熟练、准确,还必须结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作业、学生反馈等方面加以体会和反思。

认真揣摩参考书的练习,有意识反思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参考书上的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归纳,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巩固。教材通过做题可以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题目,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较快掌握所学内容。教师最好把练习都仔细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可以发现问题,回头做好探究、分析,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

留意课堂效果与作业效果,反馈和反思教材解读的不足。课堂是检测教师对教材解读水平的“晴雨表”,教师解读教材正确、熟练、准确,教学过程就较为顺畅,学生思维活动就也较为活跃,课堂效果也较为明显。学生课后作业可以反馈教师对教材解读及课堂教学实效性情况,如果学生作业失误较多,必然反映教师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因此,教师要认真结合课堂效果和学生作业反思自己在教材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方式。

五、加强校本教研、倡导集体备课,形成解读教材的氛围和共识

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备课、上课理所当然成为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环境一方面给教师更多的思考空间,要求教师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新课程也呼唤教师之间真正的相融与合作,从集体中汲取力量。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增强解读教材的内在素质。对教师而言,不仅要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更要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多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教学素质,所谓“功夫在诗外”,这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来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的新理念和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编写的教材。

加强校本教研指导,形成集体解读教材的氛围。集体备课的真正意义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让教师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达成共识,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其教学思路,促进其专业化成长。开学初,要求每个老师重温所任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把握其精神实质;然后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排体系、了解整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然后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备课组“一课三研讨”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使解读教材的备课活动更有针对性。

规范集体备课活动,提高解读教材的实效性。新课程背景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规范集体备课活动受益多多。一是教材研读:一人首先对教材进行解读,其他人参与讨论,尽量做到对教材的解读正确、有效;二是教学设计研讨:就教材研读的情况设计出完整的教学设计;三是教学得失交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后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反思。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不仅富有实效性,而且可以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现多向信息交流,同伴互助提高解读教材能力。倡导校内外、直面的或网上的多向信息交流,以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新教师的教学艺术缺陷,以新教师的新理念和新观点不断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学校倡导和谐、融洽的同伴互助研讨气氛,可以更理性、更全面、更科学地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研究教法、学法,将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对提高教师教材解读能力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途径。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较高的解读教材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以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提高解读教材能力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要熟读所用教材,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要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要结合课堂实际反思教学,通过评价检测实现教材解读能力再提高;要加强校本教研、倡导集体备课,形成解读教材的氛围和共识。

推荐访问:基本技能 解读 教材 能力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