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加快我国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就业的迫切需要。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认识偏差、体制障碍等问题,因此,本文就加速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 现代服务业发展 必要性 问题 对策

加快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东、中、西部特征十分明显。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从第二产业开始有明显差距,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上。2004年,东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的72.05%,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1996年以来稳定在75%左右,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地区。相对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无论是从发展水平还是增长速度上看,都存在着明显差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得知,1980~2003年间,东、中、西部的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绝对值均在上升;东部地区由147.8元上升到1280.63元;中部95.38元上升到603.7元;西部地区则由75.81元上升到519.83元。自从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依靠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促进中部地区经济腾飞是中部地区崛起必然的战略选择。

(二)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中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步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30个成员国中,服务业产值占到GDP的3/4左右,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69%,英美两个国家同时达到76.4%和78.4%。安徽省200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为6148.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028.66亿元,第二产业为2648.13亿元,第三产业为2471.9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分别为16.73、43.07和40.20。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虽然略高于全国的39.5,但第一、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过高,有悖于世界经济和国内发达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趋势。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只有第三产业发展在GDP中的比重突破50%,一、二、三产业比重顺序由现在的二、三、一改变成三、二、一,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那时才可以说中部地区已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大根本性转变。

(三)解决中部地区民生问题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按照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梯度构局,民生问题同样存在东、中、西部三个梯度,即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中部地区仅好于西部地区。解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这不仅因为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是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更因为现代服务业内容与民生问题直接具有同一性。

(四)促进中部地区就业的迫切需要

随着第一产业有机构成的提高,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和就业,工业现代化以及我国劳动成本上升、环境治理要求提高使原来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进而逐步向其他国家转移而导致第二产业吸纳员工需求增速减弱,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直接关系到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和社会稳定。因此,党中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中部地区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首要的产业政策选择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虽然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呈上升趋势,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仍然在现代服务业体系中占居主导地位,它可以容纳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安徽省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是16.73、43.07和40.20,其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分别为45.54、22.34和31.12,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比第二产业强,而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和新增劳动力培训,以及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都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发展水平低且增速缓慢。安徽省2000~2006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分别为:38.03、37.92、39.75、41.76、41.26、40.70、40.20。七年仅增长2.17,从2003年开始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有悖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第三产业2005年增加值来看:长沙为765.20亿元、武汉为1109.43亿元、郑州为705.20亿元、南昌为402.98亿元、合肥为418.18亿元、太原为454.44亿元,而经济发达的北京为4761.80亿元、上海为4620.92亿元、广州为2978.79亿元、天津为1541.12亿元、深圳为2335.72亿元,可见差距之大。

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按目前的统计口径,在安徽省2006年第三产业的14个行业中,传统的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所占比例达到42.8,而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只占20.4,而美国1994年在服务业中,金融、房地产等各种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就已经超过50%。从就业人口来看,也是这样。安徽省2006年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为1164.2万人,其中运输、商贸、餐饮业就业人口达485.5万人,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41.7%。中部地区其他各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与安徽大体相当。

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现代服务业中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金融业、证券保险业、电讯业、航空运输业、教育、卫生、文化、计算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但缺乏拔尖、创新和高级管理人才,使得这些行业不能进入世界一流水平。中部地区缺少国内一流大学、缺少国内一流的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学科和专业,更谈不上国际一流大学、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服务业学科和专业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决定引进和培养国内、国际一流大师还比较困难。而传统服务业如商贸、饮服行业长期被人们视为为别人服务、低人一等的行业,其劳动属简单劳动,工资待遇低下,是留不住人的地方,其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基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人才匮乏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认识偏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区无不把引进工业项目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招商引资的目光也盯住工业项目不放,这种经济发展战略正好与发达国家的加紧发展现代科技和现代服务业而将制造业、尤其是高能耗、高物质资源消耗的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战略相吻合,加上我国长期固有的好大喜功的政绩观和重工业轻服务业的观念,促使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急剧膨胀,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服务经济比重相对下降。

体制障碍。一是传统服务业如商贸、餐饮行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商品供求紧张的背景条件下,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系统性比较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后,商贸、饮服行业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进而不得不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饮服业逐步退出流通领域而让位于个体、民营、私营经济,应该说这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使商贸、饮服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二是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中的行业垄断现象十分普遍,市场准入限制较多,如金融业、证券保险业、电讯业、信息媒体等基本上处于垄断状况,缺乏商业竞争的行业要想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是十分困难的。三是现代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受到国家政策制约,进出口限制较多,造成市场开放不足,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低,既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造成国际竞争乏力。四是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决定其规范管理需要一个过程,包括道德规范、制度规范、政策规范、法律规范,因此,现代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由于缺乏规范,造成无序运行、无序竞争,信用缺失,市场混乱状态时有发生。

加快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决定行动的方向。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决于中部地区各级政府与领导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有了认识才有发展的思路和出路。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摈弃“重工业轻服务业”的观念,把发展现代服务业置于工业同等重要、甚至比工业更为重要的地位。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缺乏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吸纳城乡新增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部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切实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实现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规划

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重大步骤和重要举措,特别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明确支持现代服务业具体方向,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村服务业,完善“三农”服务框架,加快现代农村服务业的聚集和结构优化,打造农村现代服务体系。围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以改善民生为特征的社会建设,加速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等等。一旦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协同带动,协调发展,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重点

传统服务的升级优化。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中部地区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继续高度重视,特别是通过注入现代科技知识与技术,增加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实现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通过发展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传统服务业的服务功能与效益。

大力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即适应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形势,着重发展以知识为基础,以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物流配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使之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并逐步主导服务业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即大力发展流通业、运输业、邮政业、服务业以及面向生产的金融保险业、各种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和数据库服务业。同时将渗透于制造业中的服务业剥离出来,促进其专业化、集约化,实现聚集式发展。一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并与现代服务业、升级了的传统服务业聚集,标志着与世界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实现。

(四)建设队伍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中部地区要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瞄准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技术人才;根据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的适应现代服务业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逐步取代现在素质不高、缺乏技能的现代服务业中的从业人员;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调整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尽快设置相应的现代服务业职业资格与职称,稳定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充分调动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积极性,为他们岗位创业、创新、发展提供适宜的人才环境。

(五)落实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在《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中进一步提出加强服务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深化服务领域改革,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国有服务企业和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服务社会改革,提高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大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完善服务业价格、收费政策,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李昌.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7)

推荐访问:对策 服务业发展 地区